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于长雷

1.1 内 外、出 入为 《内 经》阴 阳本义

抛开既往对阴阳已 有的理解, 我们先看《内经》原文是怎样描述阴阳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者, 藏精而起亟也; 阳 者, 卫外而为固 也。”又《素问· 太阴 阳 明论》: “阳者, 天气也, 主外; 阴者, 地气也, 主内。 故阳道实, 阴道虚。”凡论阴阳必言内外二字, 可见经典是以部位定义阴阳: 在内的为阴, 在外的是阳。 正如《素问· 阴阳离合论》所言: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内外之间的气必须相互流动, 人才会有生机。 阴阳部位已 定, 如此一来, 在外的阳气就只能向内流动, 在内的阴气只能向外流动:入的是阳 , 出 的是阴。 证之经文, 则有《素问· 调经论》: “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素问· 阴阳别论》: “所谓阴阳者, 去者为阴, 至者为阳。”

以上就是《内经》从部位上对阴阳的定义, 以 及由此衍生出的阴阳运动方向。

需要明辨的是, 后世对阴阳概念的理解, 诸如积极向 上向外为阳、消极向 下向 内为阴, 运动为阳、静止为阴等等, 与《内经》本义是有出入的。 究其原因后世阴阳概念是在阴阳所应之象上做文章, 是把阴阳用于表象的定性,而经典所言阴阳是表象产生的机制。 举例来说,经谓“阳盛则热”,阳盛言气入过多,人体会变实、变热。 实和热( 表象) 只 是阳 盛( 阴 阳 运动, 气入过多)的结果。 后世则是见其热而名 之(定性)为阳盛, 成了“热则阳盛”。 这种认识颠倒了因果关系, 也抹杀了阴阳的出入运动。 再者, 后世所论在外为阳, 在内为阴, 又认为阳气向 外运动、阴气向 内运动, 岂不阴阳离绝!

1.2 《内 经》言阴 阳 荣辱与 共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由 此可知, 阴阳荣辱与共的关系已经不可或易。 二者荣则俱荣, 损则俱损;阳为主导, 阴是随从。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阳强不能密, 阴 气乃 绝。”又《伤寒论》 283 条“病人脉阴 阳 俱紧, 反汗出 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346 条“其人汗出 不止者, 死。 有阴无阳故也。”皆可为证。 不难看出, 阴主外出以起亟为能, 阳主回护以固密为用, 二者合作而非对立, 《素问· 生气通天论》谓: “阴者, 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

又须明辨: 后世认为的阴阳互为制约、阳进一步则阴退一步的矛盾对立, 仍然是在外现的表象上的论断。 前已述及, 阴阳只以内外和出入言。 譬如光入铜镜, 光入得多(阳), 必然反射出 的多(阴), 此不易之理。 至于光多入一分则明亮一分, 黑暗退一分, 那就是阴阳出 入的结果(外现之象)了, 与阴阳出 入运动本身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本末混为一谈, 正是阴阳理论晦于今日 的根结所在。

1.3 阴 阳 出 入与 寒热 虚实 的 关系

明 晓了 阴阳的本义, 就不难理解阴阳气的出 入胜负 关系 决定人体的生命状态: 出多于入(阴盛), 人体会向虚、寒转变;入多于出(阳盛), 人体会向实、热转变。 正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素问· 太阴阳明论》“阳道实, 阴道虚”的道理。 如果阴阳出入均平, 是为平人, 则人不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洛之数(四)---阴阳本义
阴平阳秘不是阴阳平衡
图说中国风水简史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眼里的阴阳五行是迷信封建的产物,而对于哲学家而言却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如何通俗的理解量子力学?
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