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毉自然論》〈河圖洛書〉用藥灋則(十四)

 【中医助理医师考讯】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对立制约★中西医结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点学习★;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上面是中毉師考試信息。

 因為一個人的精力很有限,且時間又是非常的寶貝,所以“重點學習”的具體內容也未過目,但我看過不少教科書,從科班教本中學習到的陰陽的“對立制約”及“陰陽對立斗爭”的等關於陰陽的基礎知識。經過幾十年實踐下來,對於中毉最核心的“陰陽”學說、也是中毉基礎理論,使我至今已學不明白。似乎越學越糊塗了,是故提出個人學不透的地方,望斧正。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熱与寒、火与水、以上在中毉陰陽的分類上,一般是前者為陽後者為陰。
       阴阳制約,是指事物阴阳中的一方可抑制和约束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方(表象上是制約)。這就是中毉基礎理論所說的“陰陽的對立鬥爭”,陰亢以陽來鬥,陽亢拿陰來鬥的病因病機及用藥的方法。乍一聽,確實很有道理,熱者寒治,寒者熱治。也就是陽者陰克陽,陰了陽克陰。暈@ω@,只有陰陽相濟哪來的陰陽相克?盡管用藥方法上好像大同小異,但對整個陰陽真諦把祂弄錯,將會帶來理法方藥的差之毫纏錯之千裏。我們所見陰證(熱)亦或陽證(寒),祂們的真相是同性相爭所出現的現象,人都認為先入為真,也難一下轉變此觀點,不仿再往下看。

 “既济”一词源于《易经》中的“水火既济,坎上离下”。實由遠古《河圖洛書》引申而來的(在此不贅),而火上水下就成火水“未濟”了。既济,就是水火相交为用的意思,意指離中真水下降,坎中真陽上升,是這個意思。在中医学中的“水火既济”,旨在用五行学说中水与火相生相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由于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相互协调,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因而,就被称为“水火既济”。從這可以直白的是:陰陽相濟、相交、相引,相和。

 万事有阴阳,万物有阴阳。陰陽乃指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互相融合作用构成萬事萬物。我们普通人能看到的陰陽二氣有很多種表现形式,比如: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老夫與老妻、中男與中女、少男與少女、也有老夫與少女、老婦與少男、反正就是男人与女人,阳面与阴面、大山与江河等等等等。你会发现只有这些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二体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孕育新的有意思的时空萬相。而這些也只是表面上你能看到的,你看不到的还有很多,直至正電荷與負電荷,正離子與負離子,吸鐵石的N極與S極都是“陰陽”相“引”的,動物如些,有情無情皆如些,不光物體有陰陽二氣現象,就事物的發展演變來說也有陰陽二氣相交現象,自然界處處皆是,還沒發現陰陽對立鬥爭過。

 宇宙間一切事物均纳入陰陽的轨道,對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科學、毉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毉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陰陽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陰陽失衡,则疾病必来。佛學“一真法界”,毉學(世間所有毉學)“持中守一而毉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陽燥,又不陰虚,一直保持陰陽“引和””之气,會百病全無。所以“中和”是中毉之“中”的真正含意,說滴親和些就是“能量平衡”,常守“正能量”是王道。

 遠古的《河圖洛書》對於陰陽五行說得太明白不過了,陰陽是“引、和”的整體;也不知過去刻版誤差還是什麼原因,使得中毉基礎理論出現了錯誤。在《河圖》上“陰”都是共住一陣,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果单独论阴与阴,阳与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似乎模糊不清,只能说阴阳之间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则,及阴阴,阳阳无情相斥,換句話說就是“陽陽制約,陰陰制約,陽陽對立鬥爭,陰陰對立鬥爭”!陰陽、陽陰唯有情相吸,極個別反目成仇,是少數。從先天《河圖》看:不管我們從中央土陣、或者是水陣、木陣、火陣、金陣陰陽都是相需相求相依在一起的,無論陣中的分配不勻,有滴陣裏陰多,有的陣中陽多,總是多數者把少數者保護在陣內,多者守護在陣外面,祂們象水乳一樣“合和”在一起起,相安無事而能量平衡。

 如果我們把十天幹和地支按五行加上阴阳分类,如以十天干来说,甲属阳木,乙属阴木,丙属阳火,丁属阴火,戊属阳土,己属阴土,庚属阳金,辛属阴金,壬属阳水,癸属阴水.这样就可以论阴阳间的相生相克了,比如说,甲是阳木生丁,丁为阴火,因此甲木生丁火为有情之生,而甲木生丙火为同性无情之生,自然是有情胜无情了。同样人世間萬物何不是同理呢?甲木克戊土为同性无情之克,甲木克己土为异性有情之克,从力量上无情之克大于有情之克,特別注意的是此處的克是關照守護,管理,就象君臣之間,夫妻之間,父子之間的克(見前中毉自然論聊過,克、是所克之方功能的增強)。

 由于五脏配属五行,心属于火,肾属于水,心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以,心气当下通于肾,即心火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维持肾阴肾阳平衡协调。肾居于下焦,藏精主水,因而,叫“水脏”,肾水当上济于心火,即肾水上承于心,使心火不亢。心火与肾水上下交通,水火互济的关系,称“水火既济”。心气和肾气,就是“火陣與水陣”的南北陣,也可以說上下陣都一樣,前面對對火陣、土陣、金陣,水陣、木陣的“河圖洛書用藥法則”已向讀者匯報,不難看出在用藥上有點偏。因為《河圖洛書》是如此簡單,都是以能量平衡為主祛疾保健康,而用的藥都是偏温的藥,實有贵阳贱阴之嫌。現就從這個作為一个契入點来說說不成熟的理由,首先我們人類生在一個陽性偏高的空間而有了生機,不管從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分陰陽;還是以陰雌、陽雄為陰陽;或是精子為陽、卵子為陰論陰陽等等,都顯示我們生存在一個陽性偏高的場。從《河圖洛書》來說就明白了,先天《河圖》雙數相加2、4、6、8、10為30,單數1、3、5、7、9為25,即得30/25,先天未生前是陰性偏高的場;轉入後天《洛書》呢,就成了陽性偏高的場:雙數相加是20,單數相加為25對吧,即得20/25,說明了我們生活一個陽性偏高的場。人是運動中的人,五運之氣是運動中的氣,氣是順逆循環運行無端的。

 《内经》也讲,运则为阳,静则为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个意思。所以人身这个元气,只要还在流行,他才有生命,实际上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人身的股气,从斡旋角度来讲,是多阳少阴滴。分一个阴阳目滴,实际上是用来区别這股气周流的五個趋势,方向,变化的规律。气上升而散的过程叫阳,它是由阴出阳。升到最顶上心气这一块转而开始往下降,由肺阴最后收到肾气,往下降的过程称之为阴。所以在一气周流这个概念里,所谓的阴阳它只是相对的,不是说非得有一个阴一个阳在这儿,它只是用阴阳来表示它运转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不同的方向。所以这个阴阳是动态的,不是什么物质的,不是有這麼一个阳和一个阴這樣的东西。在深的層面上來讲,人应该很少有阴虚的这个症状,阳虚了,真气周流这个动力不足了,必然就是阳虚了。一旦流通不畅,郁滞了,必然也会产生郁而化火和阳气不达的情况。所以从全局整体的观念来看,所有疾病都是偏阳虛。 我不是火神派,但是注重温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大道,所有的疾病都善于从阴阳上下功夫,尤其是这个元阳。附子温壮元阳,通行十二经,开阴破散的力量非常强,实际上他就是来加强這股气的流通,合乎《洛書》之理。那麼苦寒藥呢?祂是斂降浮在上,散在外的浮陽,經過苦者斂藏寒者陰,把這股陽氣斂藏下降到下焦(水陣),著為左升“木陣”的物質生發基礎。

 平時我們常見到人發熱,實際上是陽氣與陽氣扭在一起,鬱正一起了。體溫下降呢,是陰氣與陰氣抱成團了,人怕冷發寒。這兩種情況都是陽與陽爭,陰與陰爭的反應,這就是陰陽的“相斥”,都為得到一已之私爭奪異性而爭地盤,這求“平衡”的本能心態。有人要說黃連不就是殺火氣的嗎?當然剛用時好像是克火的,有效有效,但你用久了黃連為什麼越克火,火越大了呢?阴虚也是阳虚呀。什么叫做阴虚火旺就是这流行的一股阳气收敛的不好,整个人体的火气偏于发散了,所以才显得發熱,用黃連之苦陰火,斂藏火,用久了斂藏不住了,又用越熱,潛藏太多自然外泄。比方用參附姜,像在祛寒克冷,實質上是寒氣未少半毫,起用陽氣太過,陽氣傷了,下面就是惡寒,反而人怕冷了。所以治病当以收敛阳氣滋補陰液同步進行为好,平衡為道。收敛阳气可以治疗阴虚啊,当然收敛阳气肯定要用一些柔润的药。所以这个阴虚啊,这个阴精阴气才可能滋补进去,是通过收敛气人体气给升发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滋阴实际上也是在收补阳气,它是补阳气的一种方式(陰陽引、斥、和)。

 心火之气、肾水之气,在《河圖》上是两个顶点,一个最高一个最低,也是转折点,它们和木气、金气还不一样。木气纯粹往上升、往外散,金气纯粹往下降、往里收。它们的方向是单一的。这个比较好理解,比较好把握。唯独心气和肾气,它们是升降、收藏和升发的转折点,所以把握起来就相对复杂一点。木火升发,金水敛降,说滴也不够清楚。因為单纯地把心气和肾气理解为升或降都是不夠准确的。

 人体从肾气的角度来讲,當气下行在肾、在下焦它收敛进去,收藏进去,称为肾气。肾气收藏的比较足,藏满了,自然它就会升上去。这个肾气就象銀行存錢一样,在銀行錢多了利滾利富裕了,休養強勁等待再去执行新的運行任务,收藏以后,相当于积累的力量就越大,它在升发的时候力量就越强。有人说肾里藏的着个元阴元阳,有阴有阳,实际上只是说了意思,严格来说这句话也是不对的。肾里哪有什么阴什么阳?都在一個“中和”的水陣裏,所谓的肾阴,那就是这个气收敛起来,住里收,这个过程可以称为阴,肾气藏足了,再往外升发,由下往上升散,这个算是阳,元阳。嘴上說說左升右降,收藏是从右边往里收,升发是左边往上升,一左一右並不是指两个东西?这么理解就有點文字相語言相了,嚴格的說肾气收藏的这种状态,理解成一个家,它的门口只有一个,回来就是收藏,出门就是升发呀,它是同一个东西。就好象一个人,回家休息后又出去干活了,还是这个人嘛。所以它不是有两个东西,也不是左右阴阳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一個真元(一切是無極生太極,太極“合和”為無極),僅指祂的運行狀態的方便說。

 理解《河圖洛書》分不同的层次,如果从大的人的经络和整体脏腑之气,这个大的方向来讲,它是分左升右降,有这个类似结构,不是剛才說的真元分成两股气,不是这样的。“河洛”是非常真实的境界,层次很多。就中央土陣正中一點就包涵了無極生太機之理,上下左右生四相順天順地斡旋,左升右降如环无端。就是这么一个圖式,这个圖式你把它体会透了,打开它好象挺复杂的,合上它也非常简单的,就是非一非二。所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值得各學派理悟的示意圖。中毉天人合一是这个“圖”,佛道的修身養性的精髓也是這個“圖”,非常简洁又非常准确地给描绘出来。

 心火就是肾气越足,源头劲比较大,它才能够升到心火的部位。元阳很弱了,升不上来,心火怎么降?升都没有劲升了,所以它就转不过这个弯来,转不过这个弯它就降不下来。所以往往会有些虚火,因为对心火来讲,只有虚没有实。所以这个心火的药物,主要还是一个劲从左路升,实际上是肾气的药物了,咱们常见的这样温阳补肾的藥,它实际上是补心气的好药,从源头上开始补,再之辅佐它往下降一点。木气温升,积温成热化为心气,心气就比较清透了,清虚之极,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所以这股阳气只有足够强壮,足够充沛的时候,它才能够化生神明。我们这个神明《内经》雲: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明正常时候心气就充沛,心气充沛预示着真元氣流通無阻就不会有什么大病。

 从精神这个角度讲,这个人神志很清楚的时候,它的心气必然比较充沛,一个人糊涂了,精神错乱了,必然心气也虚。所以人的精神虽然是最轻的一种东西,你想到哪精神就到那了,思维就转到那去,无所不到。但实际上人的精神,正常情况下,人的这股神气,这股心神是人体最有劲、最坚实的一种东西。为什么正常的心神,只有充足、强盛的心阳心气才能化生出来,没有这个化生不出精神,所以心神的力量代表了人身最强盛的阳气的力量。所以咱们看一个人心神安静,镇静自如,这就是阳气足,心神比较安宁。所以阳气足的人往往触惊不变,非常的镇静自若,不乱。
    人身的真氣流動,才發生升發和收藏,收藏得流通不了了,那也会生病,所以收藏是为了更好地流通,不能收得流不動了就会生病,所以肾气收藏它也相对的,收藏是为了更好的流通,流通的更有力。心气的升散是为了下一步的敛降,從佛學的境界说其实没有什么陰陽,更沒有五行,這些不過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通屬緣生。了悟這些非常重要,避免了諸多毉療傷害。
 只不过心火之气偏于升散,就偏于阳,阳強于阴,升已而降,它在升散过程中自然有一股敛降之势,肾水之气偏于收藏,所以它就偏阴呀。我们有的地方称为阴气,它在收藏之中同时也蕴含着一股升发之气。你要把这个一气,在下焦的时候,它就收藏的比较浓厚一些,就是这么个区别。说心火之气属阳,肾水之气属阴,这些都是一些方面的说法,你看所有这个补肾药,种子类的比较多,种子是植物长出来这个果实,处于一个收藏的状态呀,但是这些种子种到地里它就发芽,就长出来了,种子的升发之性很强,就是这个意思。用补骨脂作为肾水方面的代表药物,浙貝母呢,也是補腎氣的好藥,祂是在接近“火陣”時就做足了斂藏工作,中毉用藥正是出于这方面的智慧,在無分別中的有差別,求得人身高能的能量平衡而健康長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釜底添薪丨再论“补火生土”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心火肾水
古法交泰丸 心肾不交 上热下寒 失眠多梦 遗精口腔溃疡方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正气好,全在于心肾相交
心肾不交证与交通心肾法
性欲低下、阳痿、早泄,救少阳大师赐方救救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