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憶張又君老師

 追憶張又君老師

作者 - 黃元煥(印尼巴中五二年届)              來源-1998年7月巴中校刊[校園 校園]


張又君老師,筆名黑嬰,1946年至1948年間,曾在巴中兼課。兼課時 間不長,可能知道的同學不多。可是我恰就在這時候在初中三年級念書,有幸聆聽他的語文課,受益匪淺。成爲我一生當中重要的啓蒙老師之一。

張老師兼課時,已在雅城《生活報》任縂編輯。當我開始見到他時,使我感到吃驚的是,他的年青有爲和朝氣勃勃。他當時才三十二嵗。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能當一家報紙縂編輯的,應該是飽學之士和經驗老到的人,因而也是年邁的人。很少青年人擔當此重任的。可是後來事實証明以他的才能擔任此工作,真是應付自如,綽綽有餘,這是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個深刻印象。

張老師上語文課,應該說他的文才高于口才。他還不是口若懸河、能言善辯之士,卻是才華橫溢、[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作家。他上的課,如講解蔡元培、冰心等人的作品,分析深刻,引人入勝。這和他的學歷、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早年在上海讀書時,早就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熟悉文化界、文藝界的情況,因此一一說來,如數家珍.

張老師在上海讀大學時,才十八嵗,已經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帝國的女兒》和散文集《異邦與故國》,他的成名作《五月的支那》和《帝國的女兒》,是發表在著名的文學期刊《文學》創刊號及《申報月刊》上。一發表就受到文學界的重視。矛盾後來在他的長篇囘憶錄《走過來的道路》中,把他譽爲[新進作家]。不要忘記,這是發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當時上海是全國文化的中心,優秀作家如雲。想在那裏佔一席位,實屬不易。[四人幫]倒台後出版的中國新感覺派作品選中,又把他當作有代表性作家,收入他的作品。

張老師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囘到棉蘭,從事新聞工作。日本侵略軍的鐡蹄踏進印尼時,他被日本憲兵逮捕,身心倍受折磨,在集中營中度過了近四年的囚禁生活。日本投降後,張老師從集中營出來,與進步華僑創辦〈生活報〉,開始是三日刊,以後改爲日報。他在繁忙的新聞編務之餘,又以日本集中營生活和當時華僑社會生活爲題材,連續在[南洋畫報]發表了[淡淡的血痕]、[時代的感動]等作品,後來結集爲短篇小説集[時代的感動]及[紅白旗下],我就是在這個時期一邊在課堂上聼他講解中國新文學的名篇佳作,一邊在課外閱讀他的作品。他留給我的第二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多方面的寫作才能,而且出手不凡。他既能寫洋洋數萬言的國際問題論文,又擅寫文藝作品。起初我以爲他是新聞系出身的,但後來才知道他是學外語的。在文藝作品中,既寫中、短篇小説,又寫詩歌、散文。無論哪一類作品,質量都是很高的。

1950年張老師擧家囘國,在北京光明日報工作,直至離休。他是作家協會會員,在光明日報主編文藝副刊《東風〉,爲培養文學新人及繁榮文學創作付出辛勤的勞動。現在有些著名作家,如賈平凹,是受過他的栽培的。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他又創作了中篇小説《漂流異國的女性》及《海之濤》。我有機會拜讀他前一部作品,倍感親切,深受感動。

自張老師囘國定居,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繫。後來,我也於1960年囘國定居。開始是經濟生活困難,後來各種政治運動頻仍,自顧不暇,很少訪親尋友,更是無緣拜候老師。一直到1983年,當我我囘國23年後第一次獲得到北京開會機會時,才利用會議餘暇,到他家裏拜訪。久別重逢,分外高興。。我乘機和他及他的夫人藍鳳嬌女士合影留念。他留我吃午飯,並一同觀看電視轉播的豐田杯足球賽。原來他在暨大求學時,還是足球校選隊隊員 。當我告辭時,他親自把我送到公共汽車停車站。自此以後,我只要有機會到北京開會,就抽空到他家拜訪。

這時,他留給我的第三個最深刻的印象是,盡管他當時地位很高,但卻平易近人,毫無架子。他一生投身於文學事業,矢志不移,癡情不改。到了晚年,以辛勤的勞動,提攜後輩,讓新一代文學新人成長。我也囘想起當我在雅嘉達初次拜見他時,他不但關心我的學業,也關心我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幫我 解決生活問題。此情此景,永世難忘。

張老師在離休後經常參加作家協會組織的旅遊考察,暢遊大西南。當時他雖已年高七十,身體還很硬朗。沒有想到,1992年他竟突然逝世。據說當時在光明日報發了訃告,但因我所在單位沒訂這份報紙,我竟然不知此事。我還一直以爲他仍然健在人間。過了好久,我才在廣州出版的一家雜誌上讀到悼念他的文章,心中不禁愕然,繼而悵然若失,無比悲痛。我和他的師生情誼,斷斷續續保持了四十多年,當他辭世時,竟未能作任何表示,深爲內疚。

張老師身後,除了滿屋子的書外,兩袖清風,所幸他的子女,都已成長,且已走上工作崗位。他一生寫下的文藝作品,他的道德風範,將長留人間。據我所知,研究印尼華人問題及華人文學的法國漢學家克勞汀舒爾夢女士,在他逝世前就 曾親赴北京訪問他,說明他的貢獻也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

他的作品,除已結集出版的以外,還有許多散見報刊,據我所知,解放前在新加坡出版的《良友》畫報上就發表過他許多短篇小説,廣州的《隨筆》及北京的《僑史資料》上,都還有他很多的文章,這些作品,仍有待搜集和出版。

對他的文學道路和創作活動,尚未見系統研究,下面先援引《中國文學家辭典》現代第四分冊(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有關他的詞條,作爲本文的結束。我想,能夠名列這本辭典,這就是對他一生文學事業的充分肯定。我相信,當我們的同學讀了這個詞條之後,就會想起,在那黑暗苦難的年代,有一位華僑文藝青年怎樣在上海求學時顯露他的才華,而後來又怎樣以他的學識爲華僑社會服務。當祖國処在嚴寒的冬天的時候,他已預報了春天的信息:

黑嬰,當代作家。原名張炳文,又名張又君,曾用筆名黎明起、李奕、紅眉。1915年3月5日生於印度尼西亞棉蘭市,祖籍廣東省梅縣。七嵗時父母帶他囘故鄉讀書,十三嵗又囘棉蘭。讀英文學校,同時在一家華僑報舘《新中華報》半工半讀,1932年又只身囘上海求學,考入暨南大學外語系,攻讀文學,並開始文學創作,在《文學》創刊號上發表短篇小説《五月的支那》,在《申報月刊》上發表《帝國的女兒》,同時參加葉紫組織的無名文學社,在《無名文學》創刊號上發表小説《沒有爸爸》,嗣後在《申報.自由談》、《現代》、《太白》等報刊上發表小説和散文,結集爲短篇小説集《帝國的女兒》(1933年,上海中學生書局)和散文集《異邦與故國》(1935年,上海中學生書局)。抗日戰爭爆發後自上海重返棉蘭,任《新中華報》縂編輯,從事抗戰宣傳。1941年赴巴達維亞(今雅嘉達),在《晨報》工作。印尼淪陷,被日本憲兵逮捕,過了近四年的集中營生活。日本投降後,與進步華僑創辦《生活報>,任縂編輯,出版短篇小説集《時代的感動》[1949年,印尼雅嘉達鮫人書屋]和中篇小説集[紅白旗下][1949年,香港赤道出版社]。1950年返回祖國,到北京[光明日報]工作至今。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編過《光明日報〉文藝副刊[東風],負責文藝部工作,爲培養文學新人、繁榮文學創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1980年後創作了描寫太平洋戰爭時期,一部分華僑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精神及其各種不同遭遇的中篇小説《漂流異國的女性》及《海之濤》。另外還在各地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説。

  來源-1998年7月巴中校刊[校園 校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3第35屆聯合報文學獎徵文辦法
該用哪條公式?故事結構的使用方法
文学看台359 | 丘东平诞辰百年之际集其篇目怀之【王万然陈世群吴雁程卢木荣】
徐健伟诗歌作品《光明之路》
印尼雅加達華校校友大聯歡2014
《蕭紅》肖鳳撰(199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