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太复杂?伦理有争议?史上十大“最纠结”心理学研究!

科学 在争论中前进。正如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所说:“科学是相信专家也会无知。”不能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任何假设都该接受后续检验。因此,心理学研究持续出现大的争议其实是个好现象。

  激烈的争论通常因质疑实验逻辑或实验方法中的伦理问题而起,其他时候则是因为人们对实验结果所揭示的人性存在理解上的分歧。我们精心挑选了十个心理学史上最受争议的研究,同大家分享。

  1 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

  当被分配到扮演看守角色的学生开始虐待扮演犯人角色的学生时,1971年开展的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被迫终止。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认为这说明了某些特定环境会不可避免地使人从好变坏。

  

  实验中的“狱警”在羞辱“囚犯”。psychohawks.wordpress.com

  而后,津巴多用这一理论解释2003年至2004年发生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的虐待事件。这种情景主义解释一直受到质疑,其中最有力的质疑来自于史蒂夫·赖歇尔(Steve Reicher)和亚历克斯·哈斯兰姆(Alex Haslam)。根据他们的BBC监狱模拟实验结果和现实生活中囚犯发起抵抗的实例,这两位心理学家主张,人们并不会盲目地屈服于有害的环境。相反,在任何情境下,权力往往都属于能设法树立共同身份认同感的群体。其他批评还包括:那些犯下恶行的看守可能受到过津巴多的激励和引导;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在招募被试时可能吸引了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实验中许多看守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争论仍在继续,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对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一样——至今至少有两部长电影以此实验为灵感了。

  

  2010年的电影《死亡实验》。图片来源:douban.com

  扩展阅读:

  2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研究似乎表明,许多人对权威的顺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在科学家的指示下,许多参与者会对无辜的人施予一个足以致死(至少参与者是这么相信的)的强烈电击。

  

  实验示意图。充当选手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并未遭到电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一情况不仅仅在单个实验中出现,而是在多个实验中都有发生。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各类模仿,在虚拟现实实验和某个法国电视节目都有体现。那些原始研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但因为它们在伦理上值得被怀疑,也因为它们被解读的方式——这些研究被用来解释一些历史事件,比如纳粹时代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哈斯兰姆和赖歇尔再次站在唱反调的第一线。根据耶鲁大学收录的参与者反馈,这两位科学家提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顺从”其实与“盲从”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参与者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实验,他们深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在为科学做重要的贡献。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与者实际上并没有听从指令,而在这样的案例中,科学家的口头提示大多不起作用。

  3 “老年相关词语使人走更慢”实验

  约翰·巴奇(John Bargh)和他的同事们在199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一个实验表明,如果让参与者接触一些和“年老”有关的词语,那么和没有接触这些词语的参与者相比,他们随后离开实验室时会走得更慢。这个实验只是“社会启动”(social priming)研究的冰山一角。这个领域的研究主张我们的意识被外界刺激左右的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巴奇的结果提示,接触和“年老”有关的词语会使被试离开实验室时走得更慢。图像来源:psychologytoday.com

  2012年,一个实验室试图重复这个实验,但无法得出同样的结果。巴奇教授愤怒地作出了回应。自此之后,关于这个实验和其他相关结果的争议愈演愈烈。这场骚动有许多亮点,例如诺贝尔奖得奖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给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写的公开信,以及对包括社会启动效应在内的若干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进行的大规模重复检验。人们的分歧大多集中在为什么无法重复原有实验结果:到底是因为原来的效应就不存在,还是说那些重复实验的心理学家缺少其中必要的研究技巧、统计出错或者无法完美地还原当初的实验设计?

  4 小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实验

  1920年,约翰?华生(John Watson)和他之后的妻子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人为地诱发了一个11月大婴儿的对特定动物的恐惧。他们把特定的动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婴儿的面前,同时在婴儿背后敲击钢条发出响声,从而让他恐惧。使这个实验富有争议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很不符合实验伦理,还因为人们经常用一种过分简化而不准确地方式来解读它的实验结果。许多教科书宣称这个研究说明恐惧很容易通过建立条件反射诱发,并泛化到面对类似刺激的情景中。他们声称,小阿尔伯特在形成了对小白鼠感到恐惧的条件反射后,对所有白色又毛茸茸的东西感到恐惧。

  

  小阿尔伯特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simplypsychology.org

  事实上,这一研究的实验方法略显随意,其原始结果比书上写的更加复杂、也更反复不定。最近几年里,争论也围绕着可怜的小阿尔伯特的真实身份展开。在2009年,一个由霍尔·贝克(Hall Beck)带领的团队声称这个婴儿的真实身份是道格拉斯·梅里特(Douglas Merritte)。随后,他们又称梅里特是个神经受损的婴儿。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原始研究就更加显得不道德。不过,本·哈里斯(Ben Harris)和同事今年发表文章称小阿尔伯特其实的确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孩子——阿尔伯特·巴杰(Albert Barger)

  5 “商场迷路”研究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大骇人心理学实验
人性与作恶:斯坦福监狱实验
每个人都可以变恶魔?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真实启示录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魔鬼!细思恐极……
他们 “欺骗”世界四十多年,可能也包括你
四个心理学故事,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