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五”成都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市委在科学研判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成都“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目标指引方向、决定未来。“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回答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成都”的重大问题。

  蓝图已经绘就,催人奋进。

  未来五年,成都会顺应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中稳健前行。

  未来五年,成都将接力奋进,保持和扩大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未来五年,成都要抢抓机遇,努力塑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未来五年,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都必将大有可为。

 创新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常态下破解要素瓶颈、提升发展质效的关键驱动和根本支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成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然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同样会面对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发展共性问题。以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既是成都突破市场要素瓶颈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之需,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既是领命国家战略的责任,也是顺应城市创新、持续发展理念的逻辑必然。

  推进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是“牛鼻子”。

  “十三五”开局之年,成都将力争新增科技企业1万家以上,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50名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00亿元以上,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以上。

  未来,成都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树立战略思维,坚持前沿导向,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跻身全国创新方阵的领跑行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突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实现经济层次的升级跨越;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进一步打响“菁蓉汇”品牌,着力办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创新创业将在我市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

  增强发展整体效能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发展中积极挖掘发展空间的内在潜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增强发展空间的外部张力,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增强发展实力,在补齐短板、加强薄弱领域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发展能力。

  随着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中心城区的发展相对饱和,资本和产业要寻找出路,需要对外扩张;而二三圈层却发展不足。圈层融合,构建一体化市域经济格局,就是要实现包括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县的整体发展。根据《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未来,成都将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双核共兴”、卫星城“独立成市”,成为成都疏散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载体。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通过“立城优城”、“交通先行”、“统筹城乡”等战略的实施推进天府新区、北城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以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连片打造“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大力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以系统思维,统筹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重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足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蓝天常在、青山常驻、绿水长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十二五”以来,成都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城市生态面貌、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良好生态本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成都中心城区5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环形+楔形绿地”的方式,把绿地楔进城市,留下了187.15平方公里的绿地。不仅如此,成都还加快龙泉山、龙门山和邛崃山系生态屏障建设,配套实施“百湖”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努力实现“山山见绿、川川见水”的生态建设目标;在中心城区,实施“三环六通道”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建设社区绿地、街头绿地和邮票绿地。目前,城市绿地率达35.69%,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7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增至38.1%。

  “十三五”期间,成都仍然要把环城生态区作为龙头工程,确保全面建成“六湖八湿地”,充分发挥城市净化“绿肺”和城市开发“隔离带”的双重作用;引导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初步构建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美丽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让绿色生活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习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开放发展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开放既是发展、也是改革,是成都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加快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十二五”,成都国际“朋友圈”极速扩容、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盛会“点亮”成都,多国领事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国际友好城市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数量激增。

  “全域开放”不仅要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主动对接国家互联互通计划,高水平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铁路港,拓展提升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加快完善西部高速公路主枢纽,着力打造国际内陆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区域物流中心,进一步塑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环境,更要深化开放体制改革、“筑巢引凤”,不断提升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环境。

  推进开放发展,既要放眼全球,又要瞄准国内。不仅要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产业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冀、环渤海、泛珠三角等区域产业转移,进一步构建内外联动的大开放格局,更要集中力量抓好中韩、中德、中法等园区规划建设,并将这些园区打造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产业合作的示范标杆。

 共享发展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垒起了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截至去年12月底,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23.79万人,其中从业年龄人员229.47万人,超龄人员94.32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7.21%,成都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全市基本形成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的养老保障机制。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293名,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街道、乡镇基层卫生服务全覆盖;全市建立全科医生团队2429个,并同步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大医院托管小医院,推动着优质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配备日臻完善。作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在2013年就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这是成都对共享发展的回答。

  深入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未来,全市人民将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共享”必将成为“十三五”画卷最温暖的主题和最厚重的底色。本报记者 王伶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为什么需要天府新区——专家详解天府新区规划出台的背后故事并解读“规划新思维”
20年后成都长啥样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公园城市
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要发挥五个作用
范恒山: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七次专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创新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建设理念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