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目标感”的确立,不是让孩子吃前人的苦,而是做到这3点

文/黎庶

孩子不写作业,不爱学习,有父母就指责孩子:我们过去,缺衣少食,没有补过课,生活环境那么艰苦,我们还克服一切困难学习。你们呢,物质条件这么优越,学习报各种补习班,怎么还这么费劲。

在一旁被父母指责的孩子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启发,还嗤之以鼻。

曾经有父母为了对孩子进行吃苦训练,放弃城市的优质资源,把孩子专门送到农村老家去读书。

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得到磨砺,学会吃苦,激励斗志,有“目标感”。

这样的方法真的可取吗?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目标感”?

“目标感”一定是以孩子的兴趣、动机为导向,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

01

“目标感”是兴趣使然

木村久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这其中有一个逻辑:不是我们非要去铸造天才,而是普通的孩子,如果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他也可能成为天才。

2018年,“量子教父”潘建伟在参加朗读者第二季时,谈到他小时候上学的故事:

他小的时候对语文和英语不感兴趣,废了老大劲也学不好语文和英语,一个拼音和字母都会导致他思维混乱,他总是叹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怎么就这么难呢?

直到他上初中后,接触到物理,他突然发现物理怎么这么简单,从来没有一门学科像物理一样简单。

他突然自信百倍,发起对物理的攻势学习。

要知道物理这门学科可是难倒众学生的一门学科,学不好语文和英语的潘建伟却觉得物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从此沉迷物理研究一发不可收拾。

几年前,山东省有个叫孙洪涛的学生,以折纸特长,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模拟投档线降60分录取的资格。

他的每一件折纸作品都是用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不粘贴、不插接、也不剪断。如他折地火凤凰,用的是一张70*70厘米纸折成,需要几百步上千道折痕,从草图设计到折叠成型需要近20个小时。

在大家看来,折纸应该很简单,其实不然。

他的折纸中蕴含着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与他报考的机械专业有内在的契合,都是通过对结构的巧妙利用来达到最优的目的。

孙洪涛说,“我只是把折纸作为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即使它难度很高,并且需要我付出很大精力,但是我很喜欢它,常常乐在其中。”

为了能够做出更加逼真的模型,他每天自学英语,翻阅了不少外文折纸材料。经过努力他学会了简单的尺规作图和素描作图。从刚开始的临摹到现在个人设计创作,他的几何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有了融会贯通的提升。

兴趣是孩子对于某门学科的一次“怦然心动”。动机是孩子对某一门学科的“持之以恒”。当然这个学科可以是学校课程,也可以是厨艺,或者手工······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孩子各种学问,而是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且在这种兴趣迅速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的方法。”

02

“目标感”是情感激发

伊朗电影《一双鞋子》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

家庭经济困难的两个孩子,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帮助家里干很多力所能及的活。

比如,哥哥去市场上买菜,帮妹妹修补鞋子,帮妈妈带回一些生活用品。

妹妹帮生病的妈妈洗衣服,做饭,盛饭,照顾小孩子。

哥哥帮妹妹修补完鞋子,准备买些菜回家,却发现妹妹的鞋子不见了,哥哥很着急,因为妹妹只有这一双鞋子,虽然是补了又补。

哥哥找遍了蔬菜摊,甚至打翻了蔬菜摊,被摊主用扫把赶走。

他失落而歉疚的回到家,不敢告诉父母。

第二天上学,妹妹没有鞋子可穿,而哥哥也只有脚上蹬着的一双破鞋。于是两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每天早上,妹妹先穿着哥哥的鞋去上学,哥哥穿着拖鞋在学校不远处等着。

妹妹每天放学都狂奔过来,把鞋子脱给哥哥,哥哥每天都迟到,差点被负责考勤的老师赶回家。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学校有个招募赛跑运动员的通知,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鞋。他激动坏了,去报名,体育老师说名额已经满了,他哭着求老师让他去参加。经过测试,体育老师发现他跑的速度优异,就勉强给了他这个机会。

比赛当天,城里的小朋友都是妈妈陪着,又是递吃,又是递喝,长得比自己高也比自己壮,他紧了紧他的破鞋鞋带,打起了精神。

开始赛跑,几次他都坚持不下去了,他想起要给妹妹拿到那双鞋,便再次打起精神跑。他紧跟在一二名的后面,目的冲着第三名。有同学看他跑到前面了,故意使坏将他绊倒,导致他落后了好几名。

他急坏了,拼命爬了起来,脑海里全是他和妹妹换鞋的情景,妹妹跑地气喘嘘嘘的样子。他再次打起精神一路咬牙狂奔追赶,脑海一片空白,眼前一片模糊,当他冲向终点,晕倒在地,被老师抱起来,他发现他竟然跑到了第一名。

摄像师不断给他拍照,他的老师都跟他合影,大家都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他却流下了眼泪,他本来想跑第三名,给妹妹拿到那双鞋子的,一不小心却跑到了第一名。

这部电影里,单纯的孩子,一双鞋子就可以勾起一个他的“目的感”。

人生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勿宁在于他所希望达到的。——纪伯伦

这双鞋子是他对妹妹的爱护,是对生活的顽强,是一个单纯的愿望。

这就是“目标感”,他可以共情到妹妹失去鞋子的感受,主动承担起帮妹妹争取一双鞋子的责任。

03 怎么培养孩子“目标感”?

A、拥有“目标感”的孩子,外在表现更自信,有责任感和创造力,敢于克服困难。

B、缺乏“目标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信自尊心,总否定自己或者无视别人,耐力差,也难与人合作,做事也往往因缺乏行动力而止步不前。

所以,激发孩子的“目标感”势在必得。

(2)培养孩子的“目标感”,父母要做到以下3点。

A、建立自信——即引导孩子认可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相信“我可以”,对事物抱有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地态度;

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上的。

在孩子尝试探索的阶段,来自父母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而不是责备和否定,对于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至关重要。总之,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获得成功体验,才能逐渐建立自信系统。

平常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方面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一方面则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1、这件事“我”获得了成功体验!2、是“我”完成了这件事!即把成功的事情和经验与孩子绑定。转换成常用的鼓励孩子的句式,就是:“这个玩具是你自己独立拆装完成的呀!”“你太能干了,都能够洗自己的衣服了!”……

B、建立自尊——即帮助孩子通过他人评价认定“我很好”,自己有价值,有人爱;

自尊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最早孩子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获得自尊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常常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培养自尊,让孩子拥有自我认可的评价和社会比较能力,需要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不是以为的鼓励,忽略缺点,也不是一位的打击,忽略优点,这样操作的结果是,要么自负,要么自卑。

C、学会理解与共情——即孩子能够表现出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问题的同理心。

孩子最初的理解与共情能力的培养,多是借助榜样实现的,如故事里的人物。

因此,讲故事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重视亲子共读时光。而亲子阅读更有效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可以帮孩子亲身体验、消化读过的那些故事中的情感部分。也可以同步促进孩子们的理解与共情能力。

(3)培养孩子“目标感”,父母应该坚持3个原则。

1、温情,接纳,及时表扬孩子的小成就;

2、给孩子设定目标,并围绕目标设定好规矩就好规,下一步就是进程监督并确保其完成;

3、给孩子一定独立和自主空间,让孩子尽可能独立完成。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后(一般是2岁以后),逐步放开,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最好地战胜挑战达到目标,包括玩耍游戏时。

我们帮孩子建立“目标感”的最终目的是:

当有一天,孩子们独立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诱惑、困扰、挫折、苦难,他们内心早就建构完善的强烈的目标感,一颗饱满的信心,能让孩子咬牙前进,百折不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坐过月子的都是好汉【漫画】
我的狗儿们
建议家长收藏!如何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鞋子》若我得到季军,我把球鞋送给你
超暖心!雨天怕妹妹鞋子踩湿 哥哥一路把她背回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