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与海》: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分析海明威的3层欲望缺失
彭小玉 2020-02-27 17:43:49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曾被授予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评价海明威: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老人与海》整篇读下来语言简洁明了毫无赘述。该书主要以年迈的老人为引线,讲述了老人桑迪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不肯认输,第85天出海时捕到一条18尺的大马林鱼,经过48小时杀死大鱼,欢喜的满载而归,谁料回家途中遇到了一次次的鲨鱼袭击,当老人到达家时,只剩下了鱼头和鱼骨。

今天引用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作家雅克·拉康无意识的欲望理论,这个理论源于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理论的研究。

 雅克·拉康无意识的欲望理论如何理解?

在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研究中期,拉康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启示中锻造了自己的能指(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概念,并受雅可布森影响,着重在能指(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与所指(语言的意义本身)、隐喻(暗喻)与换喻(借代)等描述无意识主体结构与捕捉无意识欲望

后来,他为了深入揭示无意识主体及其欲望,又展开了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及其三界结的拓扑学共时结构研究和“症候”研究。

在拉康看来,无意识通过隐喻和转喻‘坚持’所指链,他认为症状是隐喻,欲望是转喻”。对无意识主体的隐喻与换喻展开。

对《老人与海》拉康式的解读来挖掘海明威无意识欲望所体现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无意识的欲望表征的缺失简而言之就是无意识的无法被满足的某种欲望的表现。

海明威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就是《老人与海》的欲望借喻,简单来说,老人的无意识欲望表征缺失就是海明威的。

通过本书老人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映射海明威欲望缺失表征在对“王者”地位的渴求、伊甸园式的生存环境、感情生活欲望缺失。今天就以这三方面进行海明威欲望缺失进行浅析。

01

第一层欲望的缺失的表现:梦是他人的话语

《老人与会》开头老人出海前,梦见了狮子,一开始没在意。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决斗;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现在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那些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似的嬉耍着。他爱它们,就像爱这孩子一样。

细致研读后发现,在老人捕鱼的艰难过程中会提到狮子,中途休息时,梦里也是狮子。

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就像以往一样,他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紧接其后,其他狮子也陆续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在那静静地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觉得很快乐。

包括老人经历了三天三夜后,回到破屋里,睡下,梦见的也是狮子,而且睡眠鼾甜。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在梦里都会出现狮子,在谈到狮子的含意的时候,我想先谈一谈塔罗牌中的一张牌。塔罗牌是西方社会中起源于神秘学用于占卜的牌。在塔罗牌中,第8张牌名为力量,画面为一个女人在安抚一只被训化了的雄狮。这张牌的名称是对这张牌的很好的诠释。牌中的狮子所象征是一种自然界王者的力量。

拉康“强调无意识有自己的规律, 其意象不像有意识中的按逻辑顺序出现,而是凝缩在相互中或者置换到其他物体上。因为是无意识要直接获得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无意识运作本身就是语言过程, 包括梦、图像和语言分析, 而语言有其公开的表征和潜在的内涵,梦与文学都依赖于语言。

“梦和文学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梦和文学不是因为它们实现愿望而相联系,而是因为两者都得制定策略来克服意识的抵抗。做梦者‘完成工作’以把他们最原初的欲望转换成文化上可以接受的意义。”

也就是说,梦就像一面镜子潜意识的渴望自己能像狮子那种有地位。揭示一个人现实世界的无意识的欲望,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一直缺失的状态。

那么狮子象征着动物世界的王者,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令人敬畏,老人捕鱼过程和大马林鱼,鲨鱼战斗的不能失败的决心,指向了老渔夫追逐但最终没有实现的王者梦想。

借用拉康的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透过老人梦里的行为表现,展现老人内心无法被满足的欲望表征的缺失。

那么,再回看作者海明威,桑迪亚哥的人物形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无意识的欲望转喻懂了老人身上。海明威年轻时好胜且有很强的进取心,他发表了《太阳照样升起 》,《告别武器 》和《丧钟为谁而鸣》,使海明威登上了“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的“王者”宝座 。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明威中年时期,精力有限。在海明威的内心世界里又不失希望和自信。但好不容易在1950年发表了《过河入林》获得的评价甚低,似乎10年的艰辛毫无回报。

但是海明威继续坚持写作,之后借助真实故事为载体的《老人与海》获得业界认可。这部作品也暗喻了他想不断的证明自己,甚至与渔夫同病相怜的情感。

欲望永无止尽的,无意识的欲望的缺失让海明威创作的过程中被受牵制,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崇高的价值观。

02

第二层欲望缺失的表现:对完美亲密关系和纯真友谊的渴望

① 两个男人的纯真友谊:说散就散

在《老人与海》这部书里,多次写到老人,面对捕鱼困难无助时提到小男孩。

如果不是因为那孩子,我根本就活不下去,他想。

在海洋里孤独的时候,把海豚,海鸟等当成朋友,还时常喃喃自语,包括在杀气大马林鱼后,从一开始觉得可以赚很多钱改变自己生活处境,到称之为伟大的敌人,欣赏马林鱼的毅力和智慧,和鲨鱼争斗的过程,还为马林鱼的死而感到难过。

通过语言文字看出老人无意识的友谊欲望表征的缺失对真诚的友谊和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老人的无意识欲望转喻作者身上,完美的映射出来。

海明威创作前期,最美好的友谊,大概是遇见了菲茨杰拉德。在短短二十篇的回忆录中,就有三章是单独写菲茨杰拉德的,足以窥见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情谊。

1925年贫困的海明威在巴黎认识了菲茨杰拉德,此时,菲茨杰拉德已经写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并让拥有百万读者。他为编辑推荐了海明威,在友人帮助下海明威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并一举成名。

随着在很长时间里,两个互相通信,建立深厚友谊。随着菲茨杰拉德婚姻生活影响,后期创作之句一落千丈,海明威的文坛地位上升,矛盾越来越多,友谊关系还是破裂了。

在创作后期,海明威的书里也时常出现友人的身影,惋惜他的才华还有他们奋斗的青春。

②婚姻向往:完美关系的渴求

海明威一生中感情错中复杂,总共经历4次婚姻。当作者在写《老人与海》时,第三段婚姻已经结束,并开始第4段婚姻。

他第一位妻子哈德利·理查森是富有同情心的报社记者, 第二位妻子波林·法伊拂是《时尚》杂志漂亮的编辑, 第三位妻子马莎·盖尔霍恩是作家, 第四位妻子马丽·韦尔什是著名的《时代》杂志记者。

他期待和不同的女人结合,渴望另一半懂男人,又能像男人一样参与雄性竞争,随之这样的欲望转喻到了老渔夫对大海的情怀里,这就是海明威对另一半的无意识欲望的缺失。

在书中可以看到老人把大海比作女人,满满洋溢着对大海有些温暖的情愫,同时也愿意包容她的不得已。

但是这老人总是把海洋比作女性,她喜欢给人莫大的恩惠。假如她干出什么任性或者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那是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就像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是这么想。

既然海洋这样残暴,为什么像海燕那样的鸟儿生来就如此柔弱和纤巧?海洋是仁慈而美丽的。然而她却可以一瞬间变得这样残暴,这残暴又是来得这样突然。

就如美国网站上评论海明威说的那样:一方面海明威似乎钦佩那些能同男人公平竞争, 并能严格遵循规范的妇女, 另一方面他似乎又相信没有女人男人的境况会更好。”

常年的婚姻不幸福,不仅让海明威无意识的欲望表征的缺失愈发明显,这一缺失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一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海明威在晚年会持枪自杀,通过拉康式的欲望表征的缺失,看到了海明威内心的欲望转喻别处的辛酸。

在他死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在认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部书中蕴藏的无意识的欲望的缺失,正是当下时代的人所需要的品质,这也是海明威的欲望所致,让读者品读更接近现实,更生动。

03

第三层欲望缺失的表现:伊甸园、宗教观、和谐环境的隐喻

拉康:无意识是有着语言结构的,而且是语言的产物。

通过老人的言语对其无意识的欲望表征进行揭露。

老人名叫桑迪亚哥 (Santiago),文中的大海,棒球明星的名字,都提到西班牙语的文字,老人破旧屋的宗教装饰意味,老人最后筋疲力尽地回到棚屋后,他入睡的姿势是“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侧面展示有很强的宗教内涵。

《老人与海》中,通过桑提亚哥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无意识中渴望的耶稣撒向人间都是爱、万物皆平等的精神。在《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多次把马林鱼称为兄弟,对在海洋上生物也以和谐平等角度去看待。

我跟那些可爱的星星一样清醒,它们是我的兄弟。话是这么说没错,不过我还是必须睡觉。我的星星兄弟们睡觉,月亮和太阳都睡觉,连海洋有时候也睡觉。

捕到马林鱼后,老人把它绑在船旁“我们像兄弟一样航行,是他带我回去呢还是我带他回去呢。”,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的博爱和上帝创世万物平等共存的底蕴。

暗喻在在海明威的身上,他渴望和缺失的是这样一个伊甸园,和谐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睦共存,也是宗教爱的信仰。

捕鱼过程中,受难受苦,老人也不忘感恩上帝,表示上帝保佑,回家会念圣经。

“不管怎么说,我不能让自己垮下去,就这样死在一条鱼的手里,”他说,“既然我已经跟它耗费了这么长时间,求天主帮助我熬下去吧。我要念一百遍《天主经》和一百遍《圣母经》。不过当然,眼下还不能念,等回去再说。”

艾莎贝尔正确地指出:“海明威的宗教和他的写作具有一种普适性。海明威的主题,就像但丁、密尔顿、班扬的主题,是基督教传统主题,但是以非传统方式处理的人生磨难 。”“海明威所有的作品都对他的信仰给以类似的证明,即上帝创世本质上是好的。他大多数作品体现的基本希望都源于这个理念 ”

这一理念源于其现世的缺失,海明威身处的时代,为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前方记者的他看遍了无数的无辜生命被残杀现实的残酷。

他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对和平世界的渴望追求,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炸得粉碎 。所以,海明威渴望回归上帝创世之初博爱撒向人间的时代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欲望,即一种无法满足的缺失,他把这一缺失主要表征在其创作中并且伴随作者一生 。

回望海明威的生涯,发现他一直在不断的证明自己,无意识的欲望是无限的,没办法一直被满足。

最后,用拉康一句话高度概括地说;“象征是通过想象的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 入手,揭示自我本质上是一个他人,自我是对他者的连续认同,自我是一种“误认”的功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内心世界,寻找欲望的满足,追求心灵的完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人与海》赏析(原文自己找)
新型主体:空虚的临床
【霍大同讲座17】西安精神分析培训讲座视频及文本(17)
雅克·米勒:享乐的六个范式
李新雨:通过
大彼者、小彼者(精神分析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