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青春期的更多信息
第一个构建出青春期心理理论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尔。他认为情绪波动和危机是这一发展阶段的特色,只能去接受,很难去理解。20 世纪初,霍尔提出,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在每个个体的基因中留下印记,所以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的再现。霍尔借用了一个形容席勒和歌德文化运动的德语词汇来形容青春期——风暴与压力,几十年后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青春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经历了迅速的转变,盲目乐观转变为了失望、忧郁,同时又伴随有青年人的朝气,最后又从混乱中成长为成熟、理性的成年人。尽管后来霍尔关于基因和历史成分的理论被推翻了,但是他关于青春期不可避免的情绪风暴的观念一直留存了下来,被并入后来的心理学理论,并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对于青春期的看法。但事实上,大部分青少年经历的这段「风暴期」其实相当轻微而短暂——可能只相当于一场骤雨而已。1960—1970 年代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青少年都倾向于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对父母也有比较高的评价和认同。有一项更新近的研究,从 2011 年开始调查了超过30 万的高中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看起来,尽管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因为诸如穿什么衣服、几点睡觉之类的琐事争吵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严重的冲突其实并不常见。迈克尔·拉特先生,一名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从事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撰写青少年案例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显然,普通的青春期并不一定要伴随着狂飙、突进和动乱。大部分年轻人在度过他们的青春期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诚然,青春期确实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做一些适应,应对一些压力。但是,这些事情不会是一下子同时出现的,大部分的青少年可以处理好这些情况,不会出现大的困扰。」
还有个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为了应对相应的人生考验,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提出的。1960 年代,他率先使用了「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一词来形容青少年在探索自己和世界关系时出现的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及存在的困惑。埃里克森的这个对于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概念,现在成为了这类问题最好的理论解释之一。虽然「危机」一词似乎带有一点危险的意味,不过埃里克森用的这个词带有些中国文化中「危险之中包含生机」的味道,更有些「转折点」的意思。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探索自我,寻求作为人类个体的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的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着重点在于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人生发展的八阶段」(Eight Stages of Man),这是他的理论的核心框架。一个人在特定的年龄进入相应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有一个发展阶段任务,对应不断扩大、复杂化的社会处境、人生期望和责任。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阶段达成了积极的成就,就会进入下一阶段,同时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品质。但是如果某一阶段的危机没能很好解决,那么消极的品质就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表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阶段
2020最新心理测试,你是哪一种广告
在埃里克森的假设中,人们在青春期首次开始认真地思考「我是谁?」,以及与之相关的「我从哪儿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体上的变化(生长发育,激素变化,女生的月经,男生的变声)促使青少年开始接纳一个新的身体形象。女生开始尝试使用化妆品,男生开始做发型和健身,男生女生都开始穿父母不允许的衣服、留父母不允许的发型,这些都是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对自我创造和自我定义的尝试。
在此期间,心理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少年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复杂,他们开始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经常将这些看法与自我的认知进行比较。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总是希望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又讨厌被关注或成为焦点的感觉。他们渴求评价反馈,同时又担心他们收到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因为青少年开始在家庭以外寻找角色模型,所以同辈伙伴开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参考对象和反馈来源。对运动员、歌星、影星的偶像化也是他们寻找自我定位、发展职业认同、开始生涯探索的一部分。
性别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开始进行探索。其中,了解生理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青少年开始受到一些人的吸引,他们跟朋友一起诉说自己迷恋的和「喜欢的人」,这可能会成为力量的来源,也可能会成为不幸、嘲弄、痛苦的来源,如果吸引他们的人不符合同伴的普遍标准的话。现在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有趣的时代,个人表达的自由度前所未有地高。
青少年中常见的对性的探索主要还是倾向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包括情感上的匹配,从别人身上认知自己等,对得不到的人倾心和迷恋,必然会导致失望。青少年可以在一段关系中建立对自我的认知:「我是谁?我是她男朋友。」青少年所爱的人的反馈,能够帮助他反思、重新定义和修正自我认知。正如埃里克森所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青少年更喜欢逆反,进行相互认同,而不是乖巧听话。」
青少年脱离家长的权力和掌控,走向独立自主,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家长的保护和抚养,而这常常早于他们建立起足够的自我保护和情感依赖。在这一时期,他们常常会用同辈伙伴取代对父母的依赖,这也解释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于朋友、团体、团队的热情。同伴之间在着装选择、行为习惯、甚至崇拜的英雄和偶像上常常极端一致,从而为成员提供了接纳和团结。还有食物的选择、娱乐活动、用语习惯、口头禅等,在同伴间也是极端一致的。对于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则往往看不起、排斥、甚至粗暴对待。
对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一发展阶段的心理任务如果成功的话,就能初步获得以下心理品质: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学会相信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他人的评价反馈、重新评估自我价值、确定继续发展的目标。而这一阶段的消极后果,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则会导致个体陷于自我怀疑的痛苦之中,或者过度地看重别人的观点,或者全然地漠视它们。有的青少年为了摆脱这种疏离或焦虑的感觉,会尝试酒精或毒品。埃里克森经过对青少年同一性、青春、危机几方面的全面考量,将同一性混乱概括为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人物比夫的一句话:「我就是没有办法定下来,妈妈,我没法确定在某一生活轨道上。」
与其他的发展理论一样,埃里克森的理论也认为,青春期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固定的。主要的意思是说,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特定的事件,它贯穿于几年时间里,在合适的时机间歇性地出现(显然,我们对于「我是谁?」的探索不可能固定在某一个年龄点)。之后的理论扩展和丰富了埃里克森的理念,强调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所以青少年必然要度过至少几年的同一性混乱阶段,伴随着疏离孤独的情绪。
「发展赋予」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马西亚提出,用以形容获得某些自我定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没有经过真正的同一性过程中应有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检验,就接受了别人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些年轻人直接接纳了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政治和宗教观点,有时甚至很乐于接受,但是缺少了开放的探索、寻求其他的可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些被「赋予」的自我同一性不再适用,那么一个临时性的危机就会随之发生,直至青少年重新调整,或者甚至重新建立这一方面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一个青少年曾经不懂事的时候就在教堂长大,接受了教堂的教义,那么等她长大后发现她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与教义相悖时,她就不得不面临选择是否继续相信教堂的教义。这是一个质疑、探索的阶段,也许有压力,也许有对抗,直至一个或多个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因素被最终调整确定。
不可避免,所有这些考验、探索、质疑、调整,都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青少年可能会遭受人际关系带来的失望,珍视的理念和价值观的破灭,无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带来的挫败,以及越来越困扰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带来的焦虑。这不足为奇,这些焦虑和低落情绪在青少年中是普遍现象。
迈克尔·拉特(Michael Rutter)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英国怀特岛的几千名儿童和青少年,尝试测量群体中心理症状和疾病的发生频率。他们发现访谈中超过 2/5 的 14—15 岁男生和女生报告了较多的痛苦情绪或抑郁情绪。正如拉特所总结:「看起来,痛苦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人群中非常普遍,而且,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发生率高于早前的儿童期和之后的成年期。」 还有很多研究同样得出了类似结论。
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青少年的这类「痛苦」呢?这类青少年中仅仅只有一小部分是真的患有抑郁或心境障碍。与其说是抑郁,不如更准确地说,青春期是一个容易陷入挫败消沉的时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病学专家杰尔姆·弗兰克在他的经典心理疗法著作中写道:「一个人在发现自己无法满足应该达到的要求,无法使自己摆脱所处的环境时,就会感受到挫败消沉。」挫败消沉的人「意识到自己无法达成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或者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从这个角度我们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青少年面临的困境了呢?总是发现自己面临陌生的处境,面对来自父母、同伴、自身的期望的重压,常常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结果,青少年面对着巨大的问题。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弗兰克说,「每个人都必须理出头绪,找出一套应对这些降临在他身上的混乱局面的规则方法。于是,他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设想出了一套关于自己和所处世界的假想,使他能够预测别人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这套设想就是一个人的「假想世界观」。当某一事件的发生不符合一个人的假想世界观时,外界环境似乎一下就变得难以预料,让人有点恐慌。个体就有可能产生焦虑、失控、陷入困境、无力,以及短时的痛苦和抑郁的反应,也就是弗兰克所说的挫败消沉的状态。
在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假想世界观被新的经验不断挑战、更新,伴随不断的自我怀疑。他们花了几个星期终于鼓起勇气邀请他们觉得适合的人出去玩,结果却被无情拒绝(「也许我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看/受欢迎」)。他们在一次考试中失利(「我不如自己想的那么聪明」),或者没能加入运动队(「不如想象中健壮……」),或者面试唱歌失败(「不如想象中有才艺……」)。甚至好的结果,比如获得了好成绩,也可能导致负面的自我认知(「我一定是个书呆子」)。青少年经常会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引申到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对失败和挫折反应剧烈,因为他们怀疑这些事件表明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一个让成年人仅仅有一点点失望情绪的小挫折,放到青少年身上,就常常有可能造成强烈的混乱和失落,并深层面地质疑自己。
读了这些,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这些青少年挫败消沉的症状不需要治疗呢?拉特指出,这些挑战、适应和压力「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些少见的、特殊的情况下,青少年同时面对了诸多危机,才会造成他们心理应对资源的耗竭。
杰尔姆·弗兰克通过心理治疗的效果研究,进一步发展他关于挫败消沉心理的定义。他研究那些因为严重的挫败消沉如「抑郁」(情绪低落)、焦虑的人。弗兰克研究发现,使这些人的心理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非常简单:病人一定要相信治疗师是关心他们,并且能够知道如何帮助他们的。弗兰克的理论后来被精神病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称为青少年的心理弹力——即在经历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后,相对平稳、安然地恢复的能力。科学家分析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保护性因素——其他人、信仰、财富、社会地位等。他们的发现非常简单——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弹力恢复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他们能够找到一个人,这个人他们可以紧紧依靠,在遇到危机时可以寻求到帮助。这个人决定了他们是会被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所打倒,还是会变得更加强大。幸运的是,大部分青少年总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几个能满足这样要求的人,他们身边总是围绕着关心、支持他们的有经验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教练、牧师、甚至年长的朋友——这个列表可以变得很长很长——这些人可以帮助他们度过迷茫、挫败的时期。
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挫折,经受偶尔的不适应感,或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困扰。我们必须要小心不要「医学化」这类成长过程(例如安娜·弗洛伊德就曾说过「在青春期时期表现得正常,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在拉特和其他人的研究中,大部分的青少年并没有报告说有过度的抑郁和「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一性危机及亲密感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
如何分析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心理学】理论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八阶段)
人格终生发展8个阶段任务:你完成了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