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颖作品《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

老曾按:这本书是几年前出版的,一共选了国内六位微型小说作家的经典作品,我有幸吊车尾,也入选了一本。后面的这些评论,是书出版当时一些读者的反馈和评论,其中的大多数文字,我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些来自读者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既幸福,又汗颜。今天将它转赠给我的公号朋友们,作为存念。谢谢大家一路来的支持。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是一本由曾颖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一):高端大气上档次

  民工、下岗工人、乞丐……这些十足的小人物,经由曾颖的描摹,一个个形象呼之欲出。

  曾颖的可贵,不仅仅在于投以关注的目光,更在于他不是漫画式地勾勒、猎奇式地挖掘,而是在一种大悲悯之心观照下,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小女孩说,她的理想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当城管。为什么要当城管呢?因为如果遇到妈妈摆菜摊,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民工说,“我们不想要素质,我们只想要一个洗澡的地方”。

  曾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现实积累。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曾颖没有退缩,也没有回避,更没有缺席,他以“在场”的姿态积极地与社会进行互动。

  《香肠没吃到却吃出个农贸集团》经由“我”想吃香肠而未果的一系列情节——请表弟帮忙养猪、“我”亲自种玉米、研究生产化肥、制造化学实验药品、开铁矿、承包硫酸车间等,戏剧性地表现了当下产品质量严重下滑的残酷现实。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二):小幸福

  《小幸福》就是一块由上百棵菜构成的田地,曾颖记录下了他们各自生命中的某一段轨迹,“有些是喜剧,有些是悲剧,有些是闹剧”,但不管是什么剧,总之都是“这些曾经有着鲜活生命的喜怒哀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曾颖就是一个和他笔下的人物共同呼吸的农夫,而不是一个到农田里观看或体验农家生活的游客。也因此,《小幸福》能让人读着轻松愉快,因为它讲故事的方式就像田间叙谈,轻松、幽默、调皮,不故弄玄虚;但同时,它又让人读着时而沉重,时而伤感,因为它的细节是那样细腻、细微,情感是那样深沉、互溶,以至那些人的命运是那样的鲜活、丝丝入扣,让人禁不住感慨联想。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三):何为小幸福

  喜欢封面这句话:小幸福就是纪录那些在苦难人生中,仍没忘记品尝草莓的人们。

  幸福的人生活里不是没有不堪和琐碎,不是没有疲惫和失望,而是不管生活给了多大的泥淖,也要让生命拔腿出来,临清流,吹惠风,也要在心中修篱种菊,怡养内在的优雅和高贵。幸福是一种自我剥离的能力,以及自我生成的能力。生活中,没有多少幸福是现成的,有幸福的人,只是会幸福罢了。———马德

  咱们就像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在最艰难是时刻也不要忘记心中的柔情。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四):记者眼中的世界

  社会新闻记者大多是心理灰暗的人,因为他们遇到过太多黑暗面 ,而这些黑暗面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事实不能出口,只能撇下事实去发一些感慨,做一些评论,而这也往往不讨读者喜欢。所谓“无图无真相”。

  《小幸福》的作者曾颖现实中大概也只能这个样子。

  幸好还有“小小说”这种题材可以让见过世面的记者去发挥。小说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化处理,人名事件都当不得真,看看就好。

  曾颖的《小幸福》里就记录了她遇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小人物”。捡垃圾的,扫地的,修房子的(话说现在民工比记者收入高倒是曾颖写这些文章时始料未及的吧),理发的,残疾的。

  曾颖善于通过呈现某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在被标签化的群体中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来,用以呈现他们的特质,而这些特质,虽然源于小人物,却具有其普遍性,相信不同岗位不同阶层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这些小人物难得的小幸福,就像大人物曾经历过的小苦难。

  开篇《垃圾山上的风筝》讲述的是捡垃圾为生的王志和,坚持朝九晚五,工作之外追求洁净的生活环境,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在垃圾山上放风筝,于是捡垃圾的人都感叹:“王志和这娃算是没救了。”而这恰恰是王志和的小幸福,同时也是记者在灰暗世界发现的一丝光芒。因为大家的心都还没有穷。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五):小人物的诉求

  在那些人的那些故事中,农民工只是一个社会角色的描述,而不是一个社会身份的定义,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界定。这样进入故事,反而比宏大叙事有着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让小说的叙事有了更为阔大的人文关怀,也让我们在进入那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的同时,更为真切地了解到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诉求——这些诉求在形式上看也许是卑微的,但究其实质而言,和城市人的诉求并无二致。

  但也恰恰是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他们和我们一样的诉求,往往发展出不一样的结果,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就像在小说中的人们,他们生活在“生活”里,却又生活在“生活”之外。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的写实,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反讽和隐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六):简评曾颖《小幸福》

  这是一本充满问号的书,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捡垃圾的人坚持每天放风筝是为了什么?(《垃圾山上的风筝》);嫉恶如仇恨的年轻记者为什么只报道宠物?(《宠物记者李小毛》);在农家小院聊矿难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要和农民聊矿难》);爸爸为什么在留守儿童的心中会变成手机?(《爸爸不是手机》);一个善意的微笑为什么可以救许多人的命?(《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小小的字母为什么会使一个幸福家庭崩溃?(《无辜的字母》);小老乡为何要千里迢迢给土豪送一杯家乡水?(《送你一杯家乡水》)

  ……

  《小幸福》并不试图展示叙事的野心,但恰恰是这种无欲,让小说在柔软之处、无求之地抵达了问题的内核。城市与农民工这一对概念,近十几年来一直存在着某种对立,但深入想想就会发现,这对立其实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制造的对立,也就是说,对农民工这一称谓的阶层化认识,是我们定义的结果。而《小幸福》从“人”这样一个基本面出发去刻画农民工的生活、情感、追求,写他们在城市的生存,更写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实际正起到了为农民工这个称谓去阶层化的效果。在那些人的那些故事中,农民工只是一个社会角色的描述,而不是一个社会身份的定义,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界定。这样进入故事,反而比宏大叙事有着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让小说的叙事有了更为阔大的人文关怀,也让我们在进入那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的同时,更为真切地了解到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诉求——这些诉求在形式上看也许是卑微的,但究其实质而言,和城市人的诉求并无二致。

  但也恰恰是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他们和我们一样的诉求,往往发展出不一样的结果,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就像在小说中的人们,他们生活在“生活”里,却又生活在“生活”之外。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的写实,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反讽和隐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中国微经典:小幸福》读后感(七):由《小幸福》想到的

  一位家里收破烂的小朋友捡到一盒水彩笔,辗转半个城市要还给失主,可这水彩笔是贵族学校小朋友丢掉不要的。

  这位小朋友的妈妈虽然是收垃圾的,但会教育她说:“如果用来历不明的东西,画的图再绚丽,也不美。”

  这是用作书名的《小幸福》。

  曾颖的大部分小小说我很喜欢,比如开篇的《垃圾山上的风筝》,象征意味很浓,蕴含的信息很大。

  可这篇《小幸福》却有主题先行、心态失衡的毛病。不可否认贫穷不一定会侵损善良之心,富有有时也会让人变得骄奢,让人难以体会微小的幸福感。但这种对富人的鄙视和对穷人的同情,就天然正确么?

  最健康的心态,大概是不仇富,不歧穷,各有各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劳务分包起争端跨域联动化干戈
中考备战手册(一)语 文
经典语录: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做一个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转帖: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