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人的现代化”
2013-04-09 06:48:00
[提要]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另一方面,比法治更管用的,终究还是人们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纳与自发遵循。解放观点:从公众对“泼面事件”的讨论来看,很多人对于在公共场合像禁烟那样禁食并不看好,对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信心不足。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另一方面,比法治更管用的,终究还是人们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纳与自发遵循。
●讨论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更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讨论得越充分,越以理服人,我们离那个目标就越近。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徐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解放观点:最近,在武汉地铁二号线上,一名女乘客无视地铁内禁食的规定在车厢内吃热干面,旁人劝阻无效。有乘客欲拍照时,遭该女子泼面。几天前,新版《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开始征询建议和意见,其中新增了地铁车站和车厢内全面禁止饮食的规定。热议就此展开:在类似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究竟能否像禁烟那样禁食?当这场讨论在网上发酵,一个名为“从细节感受德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严谨”的帖子亦被广为转发。您在转发时,留下了一个字评价——法。这个“法”字背后的内涵是什么?
徐珂:有几层意思。一是指现在被人们叫做“法律”的东西,另一层是哲学意义上的“法”,它代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意味着某种制约,尤其是对人的行为的制约。
解放观点:从公众对“泼面事件”的讨论来看,很多人对于在公共场合像禁烟那样禁食并不看好,对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信心不足。
徐珂:与其说大家不相信法的约束力,不如说,大家对法治的效果是有期待的。因为有期待,才会信心不足。当法的实际执行效果不够理想时,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现在我们都说依法治国,但很多事情通过成文法来治理的话成本很高。就拿地铁禁食来说,它意味着要派很多管理人员,或者配套大量的监控设备,即便如此,还未必管得好。一旦成本过高,导致执法松懈,最后很可能这个规定就没有意义了。
要降低法治的成本,实际上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当大多数人都不再在地铁里进食的时候,比如帖子里的德国人,当他们中的大多数做事都很规矩的时候,法治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因为已经不需要派一支队伍一天到晚在那边管着。而当那些“错误”或者“不对”的行为成了偶发的事,制止它可能都不再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执法者。周围的人只要对当事人看一眼,他可能就收敛了。这样的环境,恐怕才是依法治国真正可能的前提。也就是说,依法治国的可能性,取决于我们需要为此付出的执法成本,以及我们能够承受的执法成本。
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否则人们有意无意就会绕着法走;另一方面,比法治更管用的,终究还是人们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纳与自发遵循。否则,再缜密严苛的法律都很难真正实行。
解放观点:这不由让很多人联想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较之当时的情况,现在的我们显然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当下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如何“更现代化”?
徐珂:每当讨论公共场合中的行为失范问题时,我们会碰到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标准”是什么。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很多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因此,我们应该允许任何人对这些所谓“对”和“不对”提出质疑,然后用“文明”来说服大家。
解放观点: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这个“文明”呢?
徐珂: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写过一本《文明的进程》。这里的 “文明”有特定的内涵,非常接近我们今天讨论的 “人的现代化”。他的核心观点是,当我们回顾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会注意到它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越来越敏感细腻、越来越善于体谅他人的过程。这背后是羞耻感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有没有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随着这种感觉的提升,它就内化为我们的行为自觉,再由于更多人的认同,升华为更具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范。
根据他的这个观点,我们大概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我们会觉得在世博会等待区随便插队是不对的,在地铁进食是可能会产生问题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值得商榷的。也大致能理解,为何这些年我们公共空间中关于如何推进 “人的现代化”的讨论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本身,说明我们正处于一个走向“更文明”、 “更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要理解和接纳各种声音,需要彼此说服、凝聚共识的阶段。但这种讨论背后的目标还是挺一致的,那就是建设一个更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讨论得越充分,越以理服人,我们离那个目标就越近。
解放观点:当下类似我们这样的讨论越来越多,能不能说明,大家其实也越来越有紧迫感,总希望好的变化来得快一点?
徐珂:实现现代化,欧洲推进这个过程用了五六百年。对中国来讲,现在还只有100多年。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客观事实。更何况,西方的文明方式毕竟根植于他们的社会文化土壤,纵有其充分的合理之处,简单地拿来也是不合适的。
在16世纪中叶的时候,“礼貌”这一概念才有了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特征和功能。 1530年,埃拉斯穆斯出版了题为《男孩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由于其涉及的问题在当时正合时宜,很快就广泛流传开来。而事实上,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里边很多的行为建议不仅不够“文明”,甚至还有点“野蛮”。日本成功推行垃圾分类,至少经过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时间”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尽可能缩短这种时间上的差距,争取用相对更短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进步。
现在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简单拿来”。有的城市直接拿来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甚至是垃圾桶标准,但效果并不好。问题出在我们并没有充分地研究和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行为偏好和社会文化土壤上,我们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衔接那些成功经验,我们的公共管理如何依据自己的特点推进相关进程。深刻思考这些问题,恐怕比直接拿来更管用,立意更深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治之思
国家治理能力研究新动向
【纪录片】法治天下《边境大解放》
十八大以来城乡基层治理的新方向、新格局与新路径
PPP模式的治理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构建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PPP模式
破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三个困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