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嵇康《管蔡论》原文及译文
====================================================
【或问曰:“案《记》:管、蔡流言,叛戾东都。周公征讨,诛以凶逆。顽恶显著,流名千里。】
有些人问:根据《史记》记载,管叔和蔡叔制造流言,在东都叛乱,周公征讨管蔡是以正义之师讨伐凶恶逆贼。管蔡的愚蠢与凶恶明明白白,千里之外都知道他们的恶名。
【且明父圣兄,曾不鉴凶愚于幼稚,觉无良之子弟;而乃使理乱殷之弊民,显荣爵于藩国;使恶积罪成,终遇祸害。于理不通,心无所安。愿闻其说。” 】
何况他们的父亲和兄长是像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这样的圣人明君,竟然都没有在他们年轻时就察觉他们的凶恶与愚蠢,发现子弟中的无良之人;还让他们治理那些蠢蠢欲动的殷商遗民,让他们受封爵位统领藩国,令他们有条件不断作恶,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于理不通,内心不能接受,希望听你说说其中道理。
【答曰:“善哉!子之问也。昔文武之用管、蔡以实,周公之诛管、蔡以权。权事显,实理沈,故令时人全谓管、蔡为顽凶。方为吾子论之。】
回答说:你问得好!当年文王和武王任用管蔡是实至名归的,周公诛杀管蔡是因为从权考虑。后来从权的表面事实广为人知,事实的内在道理隐没不见,所以令现在的人全都说管蔡是愚蠢凶恶的人,我现在正要跟你说明这个事情。
【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是以文王列而显之,发旦二圣,举而任之。非以情亲而相私也。乃所以崇德礼贤。济殷弊民,绥辅武庚,以兴顽俗,功业有绩,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
管叔和蔡叔都是服膺礼教殉身道义的人,忠信真诚发乎自然。所以文王让他们列位扬名,武王和周公举拔重用他们并非因为是他们是亲人而徇私,而是为了推崇德士礼遇贤人。他们安抚武庚和商民,并辅佐武庚治理并振兴战后的商国,教导改化蒙昧的商人,有着卓越的功绩,所以历朝历代也没有废除他们的爵位。他们的声望为当时之冠,成为藩辅重臣之列。
【逮至武卒,嗣诵幼冲。周公践政,率朝诸侯;思光前载,以隆王业。】
到了周武王死后,他的继嗣周成王姬诵还很幼小,于是周公登上王阶,主持政务统帅朝臣,他心中想的是光耀先祖的基业,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而管、蔡服教,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
而管蔡都是服膺礼教的,不能通达圣人的权变,突然遇到时局的巨大变化,不能自己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出于对自己的信念的忠诚,同时为王室的安危担忧,于是公然提出反对的言论,带领自己的国民想要为国除患,为了保护天子而忍痛谗毁自己的兄弟,这都是因为愚昧的真诚激发内心的愤慨才把自己陷入大祸。
【成王大悟,周公显复,一化齐俗,义以断恩。虽内信恕,外体不立,称兵叛乱,所惑者广。是以隐忍授刑,流涕行诛。示以赏罚,不避亲戚;荣爵所显,必锺盛德;戮挞所施,必加有罪,斯乃为教之正体,古今之明议也。】
成王明白周公的忠诚后,周公重新被重用。在政治生活中,教化是需要统一口径的,私人恩情需要为公共道义让位,即使内心信任并且宽恕,这样不能树立为臣之道。散布流言起兵叛乱,蛊惑的人很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是严重的犯罪。所以只能隐忍自己的悲痛之情,即使留着泪也必须执行诛灭,来向众人展示赏罚的公正。拥有荣耀和官爵的人必然是德行出众的,而受到惩罚的必然是有罪的,这是礼教的本体,古往今来的通说。
【管、蔡虽怀忠抱诚,要为罪诛。罪诛已显,不得复理。内心幽伏,罪恶遂章。幽、章之路大殊,故令奕世未蒙发起。】
管叔蔡叔尽管内心忠诚,却应当被判罪诛杀。刑法的实施已经诏告天下,不可能翻案,内心的忠诚隐没不见,而犯下的罪行人尽皆知。这一隐一见随着时间各自发展,隐没的更加隐没,昭然的更加昭然,所以令前世的人难以去了解那些幽伏的东西。
【然论者承名信行,便以管、蔡为恶,不知管、蔡之恶,乃所以令三圣为不明也。】
然而提出这个论题的人直接把名义落于实践,便认为管蔡都是恶人,而不知把管蔡定性为恶人的话,会导致“文王、武王、周公三位圣人用人不明”的结论。
【若三圣未为不明,则圣不佑恶而任顽凶也。顽凶不容于明世,则管、蔡无取私于父兄;而见任必以忠良,则二叔故为淑善矣。】
如果三位圣人不是用人不明,则圣人不会助长邪恶重用愚蠢凶恶的人,愚蠢凶恶的人在圣明之世无法容身。那么管蔡能够被任用必然是因为他们本性忠良而非是因为父兄徇私,所以二叔原本应该是好人。
【今若本三圣之用明,思显授之实理,推忠贤之暗权,论为国之大纪,则二叔之良乃显,三圣之用有以,流言之故有缘,周公之诛是矣。】
现在如果以三位圣人用人明察秋毫为前提,认为当年任用管蔡是名副其实,将此事定性为忠贤之人不通权变之理,再宏观考虑当时国家的大局。则二叔的美德得以昭雪,三位圣人任用他们也是有依据的,会产生那样的流言也是事出有因,而周公最后诛灭二叔的决定也是合理正确的。
【且周公居摄,邵公不悦。推此言则管、蔡怀疑,未为不贤。而忠贤可不达权,三圣未为用恶,而周公不得不诛。】
况且,周公摄政,邵公也不悦。邵公也是公认的贤人,由此推论,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并非愚蠢。具有“忠”与“贤”品质的人也可能不通达权变,三位圣人并非任用了愚蠢凶恶的人,而周公诛灭忠贤也是因为情势不得不诛。
【若此,三圣所用信良,周公之诛得宜,管、蔡之心见理,尔乃大义得通,内外兼叙,无相伐负者,则时论亦得释然而大解也。】
如果这么解释,三位圣人任人确实为忠良,周公诛灭二叔也是合适的,管叔蔡叔的想法也合情合理。这样的话整件事情的义理就解释得通了,内在动机与外在表现相一致,没有矛盾的地方,时下的社会评论也会不再迷惑,豁然开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详解漫威世界(五)
地球被忽视的历史:史前巨人族
千年来被严重误解的十八句话
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三要"和"三不要"
普通人必知的投资理财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