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凭君莫话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

/张越

漫漫红尘,风雨人生,曹植与洛神相遇。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顾恺之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无缘相聚的人,

有缘而散的仙,

都成为了过往。

冬季的阴冷还未散去,

早春的轻风一阵袭来,

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情怀。

人生一世,

所有的缘分都和自己若近若远,

一步步走过,只有心懂。

《洛神赋》

也可以说是

历代书法家最偏爱的

创作题材之一了。

在他们眼中,

也许缘分就是一纸笔墨,

轻轻浅浅的能流过人生。

面对越来越薄的光阴,

曾经多少无缘变成有缘,

而又有多少有缘变成了无缘。

《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历代取资书画,出了不少佳作,仅就书法而言,就有王献之楷书、赵构草书、赵孟頫行书、祝允明草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一生写了很多赋,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洛神赋》。这篇赋写作者经过洛水时与洛水女神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终因神人相隔,不能结合,最后怅然而别。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采华丽,情意缠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王献之

知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个儿子

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

希望他能带给我精神上无上的能量,但我忘了这个能量也会把人拖下去。

原配夫人郗道茂是我的表姐,我们从小就是青梅竹马,但是新安公主爱慕后,被皇帝强行拆散。皇权害人,但是艺术家没有爱就不是艺术家了,如果做个普通人可以庸碌一生就好了。

《淳化阁帖》里有不少他的墨迹,其中便有几封是他离婚后写给郗氏的情书,记载了他的相思之情,但却似冰宫一样的阴冷,燃不起任何的激情,两个曾经相爱的心活活被人拆开,无法再走到一起,天各一方,甚至在苟且偷生中度日。

这些书帖也表现了王献之在离婚之后对于表姐道茂的思念爱恋之情。

▲王献之洛神赋原石

最著名的无疑是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碧玉十三行》。

相传这是最接近王献之真迹的版本。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这种瘦而圆的线条恰恰是一种非常稳和用笔比较缓的状态下写成的。如果对比后世一些人的作品,那些在楷书里求快的,往往就写不成这种线质感。

@赵孟頫

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

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之间的爱情——理想主义至上。如果要幻想十全十美的世界,那么请不要企图在现实实现。

1280年,27岁的赵孟頫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亡父赵与訔墓毁于盗,是年改葬湖州城南车盖山。不久,母亲也病逝,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变弱,除了诗友、画友和书法同道外,没有人可以安慰他那颗破碎的心。

《洛神赋》

是赵孟頫47岁时创作的。

这篇赋共900余字,

以小字行书轻松写来,

风流飘逸,有晋人风采。

【元 赵孟頫《洛神赋》】卷

纸本,29.5×192.6cm,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卷大德四年(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其用笔和结构略见智永、褚遂良之意,更多的则出自二王,书风清新峻丽,用笔圆转流美,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赵孟頫是为世人公认的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的书家,这篇《洛神赋》浸润了《兰亭序》的韵致并且有所发展。

元代的的赵孟頫一生写过多少本无从考证,但现存北京故宫、天津博物馆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的就有四种,可见其对曹子建这篇《洛神赋》情有独钟。

@祝允明(1460—1527)

明书法家、文学家

曹植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殿堂级文学家的爱情果然要借作品表达才到位呀。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

曹植与甄宓!

可见他们的关系也不一般。

祝允明《行楷洛神赋》,淳厚典雅,一派君子之风

此卷书写技巧已纯熟,情感的跃动比较均匀,持恒,没有大起大落或脱节,犹如一个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缓缓,绵绵不绝没有牵强,每一个字都闪动着情感的光泽,有着活生生的神采。

明代祝允明书法手卷《行楷洛神赋》,绢本,长 161厘米,高20.1厘米,为朵云轩藏本。跋者断为祝四十岁左右师古之作,有一定道理。观其点画、结体,《兰亭》意味极浓,又有钟法存乎其间,淳厚典雅,参以赵孟頫,然变化多致;其行笔从容不迫,笔笔到位,一派君子之风。

祝允明五十一岁书《洛神赋》,好安静的小楷!

祝允明小楷书法拓本《洛神赋》,明武宗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祝希哲五十一岁书。

五十一岁时他还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

祝允明的五十一岁真的写了好多字......

一如曹植赋中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

草贵气势,

祝允明草书正以气势胜,

但他草中之点画分明,

毫无苟且之处,犹如作真。

之所以说祝允明书法

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

是因为他的书法仍以『实』称,

虚境未全现,

而由实入虚、

虚实相生是书道之至境。

今人徒务虚而涉谈境界者,

常会轻视他的重于法度,

直如只欲得花,

而不知花本生于根与枝叶也。

书史上的巨匠大家们,无不恪守着这条规则,无论是王羲之,还是张旭、黄山谷、祝允明、王铎、傅山, 他们都堪称草书圣手,而且皆楷法精熟。

草贵龙跳、楷贵虎卧,这是书体的表面特征;至如草能虎卧,楷能龙跳,则是由书体间的外在特征对比 向书体内在规律的探求。这就如武术中的长拳与太极一般,表面看长拳主动,太极主静,但长拳、太极自身内在的收放变化是武道之精髓。

节奏出自于动静之变化,书法最讲究节奏变化,越是精彩的作品,越含有丰富的节奏起伏。


@赵构

宋高宗,父亲赵佶、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

少即醉心书道。

善学《兰亭序》,最为得意的是,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

“如果我不是皇帝,我将乐意与艺术家交朋友,听他们谈作品,读艺术家的作品是享受。

高宗为康王时,聘娶邢氏邢秉懿,靖康之难起,邢秉懿与康王另外两位侧室田春罗、姜醉媚以及康王的五个女儿被金人掳走。

宋高宗赵构的夫人邢秉懿在北行时,就已经怀孕了,被逼迫“以堕马损胎”。

颠沛转徙的艰难,生死之间的挣扎,千言万语都难诉尽的苦楚都寄托于一只金耳环中。

「请代我告诉大王,我希望能像这只耳环一样,能早日与他相见。」

高宗得到耳环后,相当珍惜。他遥册邢秉懿为皇后,并授予她的亲属二十五人为官。

死者无觉,哀荣不过是风吹即散的灰烬。自收到她的那只耳环,十五年过去了,他没有再立过皇后,而终于等到她回来的,却已是一具枯骨,他追谥邢秉懿为懿节皇后,并隆重安葬。

邢秉懿的灵柩前,赵构长恸不已。他们的缘分就此慢慢散去,人生聚散一场,最终落得一个人一苍凉。

他让她藏着另一只耳环,却怀着“早还”的空梦,血泪空流,望断了归路。或许悲歌可以当泣,或许远望可以当归…

赵构《草书〈洛神赋〉》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绢本,高27.3厘米,长277.8厘米,末署德寿殿书,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写时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语气词"兮" 字,这样的省略在书法作品中很少见。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宋代赵构草书书法长卷《洛神赋》绢本,纵27.9cm,横398cm,辽宁省博物院藏。

▲洛神赋为曹植的一篇名作。《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

从个人的气质来讲,

赵构实际上是一位艺术家。

他精通诗词与音乐,

擅长书法、绘画,

志趣一直在笔墨方面,

是一位相当勤于学习书法的皇帝。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秀逸严整:元 赵孟頫 小楷《曹植洛神赋》书法欣赏
元代书法:赵孟頫小楷《曹植洛神赋》欣赏
赵孟頫书曹植《洛神赋》
赵孟頫这件“书圣级”作品,“统领”书坛600余年,外行:这字可“真俗”
赵孟頫书法《洛神赋》,圆润的笔墨作书再现曹植笔下的洛神美人
赵孟頫笔下的行书珍品!700多年华丽依然,专家却说:庸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