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王振忠

《太平欢乐图》引经据典,证以盛清时代杭嘉湖各地的现状,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劳作和生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翔实的日常生活图景。

编者按:4月10日,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二期“钱塘公众历史公益讲座”在浙江图书馆初阳书院举行,讲座邀请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为观众讲授“《太平欢乐图》:盛清画家笔下的江南日常生活图景”。以下内容根据讲者讲稿整理而成。

 

王振忠 资料图

嘉宾简介:1998年起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以来中国史、社会史、徽学及域外文献研究。

《太平欢乐图》是清代乾隆时代出现的一部图文图书。关于“图文图书”,大家应当并不陌生。所谓图文图书,通俗地说,也就是一部书内,除了文字描述之外,还配了不少相关的图片。最近十多年,图文图书是中国大陆出版界最为流行的一种图书形式。

2000年以后图文图书在中国大陆出版界几乎是铺天盖地。针对这种情况,早在2000年,就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出版界的“读图时代”到了。图文图书的大批出现,或者说是“读图时代”的到来,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再加上电视、互联网等新的视觉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得不少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图文图书能够满足许多人快餐式的阅读消费习惯,这应是图文图书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图文图书的书册形式。本次讲座介绍的《太平欢乐图》,就是清代乾隆时代的一部图册,也可以说是清代的一部图文图书。

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标题。“盛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指盛世时期的清朝。我们知道,清代有所谓的康乾盛世,或称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中国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尽管也有不少社会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都朝着向上的方向。尤其是到了乾隆时代,更是清朝的全盛之世。因此,题目中的“盛清”指称的是乾隆时代。这个讲座标题的意思是――以《太平欢乐图》这部图文图书,来研究或者说是展现乾隆盛世时期江南民众的日常生活。

一、《太平欢乐图》的结构脉络

在清朝前期,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经六次南巡,也就是从北京到江南一带巡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浙江画家方薰将《太平欢乐图》册,通过曾任刑部主事的金德舆奉献给皇帝,结果受到乾隆的嘉奖。主事是刑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金德舆是浙江桐乡人,是位著名的藏书家。据说,方薰原创的《太平欢乐图》画册,进呈内廷后,曾留了一套副本在金德舆家里。由于这套画册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名扬天下,所以金德舆保存的《太平欢乐图》副本,也被世人所重视,周围的朋友争相借阅。这个副本,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被嘉兴的一位古玩鉴藏家陈铣获得。后来,嘉兴画家董棨根据方薰《太平欢乐图》的副本,临摹了一册《太平欢乐图》,这就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太平欢乐图》,里面包括一百幅的彩色图片。学林出版社在出版这部书时,编者曾经指出:

据笔者查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海内外其他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资料,现均无方薰《太平欢乐图》正本和副本下落的记载,极有可能已佚。因此,董棨临摹的这部画册,可能是海内孤本,其史料价值是十分珍贵的。

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似是而非。

事实上,作为一种图册资料,《太平欢乐图》在海内外均不罕见。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一册《太平欢乐图》,为光绪年间刊本,属于普通古籍。复旦大学图书馆也有一部并不完整的刊本,也是常见的古籍。另外,此一版本在1969年和1996年,曾由北京中国书店翻印出版,故而流传很广。看来,《太平欢乐图》一书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内,都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古籍。因此,如果说董棨的这个本子(也就是学林版)作为彩色的画册之一,或许自有其价值所在,但在未交代现存刊本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侈谈它的史料价值,显然有点匪夷所思,至少,“海内孤本”实在是无从谈起。因为即使是彩色绘本,在上海图书馆也收藏有董棨的另一种临本。

根据光绪版的序文,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印的《太平欢乐图》,是根据方薰的《太平欢乐图》副本,用石印的方式呈现。因此,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董棨的这个彩绘本(也就是学林版)只是方薰《太平欢乐图》副本的摹本。换句话说,光绪刊本实际上更为原始。

那么学林版《太平欢乐图》与光绪刻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首先,两种版本中,都各有一张图为另一版本所没有。

光绪版的《嘉兴净相寺檇李》是学林版《太平欢乐图》所没有的一幅图。这幅图是光绪本的第45图,其文字说明为:

……檇李产嘉兴净相寺,每颗有西施爪痕。朱彝尊《鸳鸯湖檇李棹歌》云:“徐园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即咏此也。徐园青李亦佳,惟不及檇李尤鲜美耳。

该段话的意思是――檇李出产于浙江嘉兴净相寺一带,每颗李子上都有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上面掐过的指甲痕迹。在清代前期,嘉兴有个非常著名的文人叫朱彝尊,他曾参与《明史》的纂修。在康熙年间,朱彝尊写过《鸳鸯湖檇李棹歌》一百首。鸳鸯湖也就是嘉兴的西南湖一带,这一百首的《鸳鸯湖檇李棹歌》将嘉兴当地的地名、人物、物产和各类典故熔于一体,生动地描述了嘉兴一带的社会风情。因此,在《太平欢乐图》一书中,经常引用朱彝尊《鸳鸯湖檇李棹歌》中的诗句,作为典故,用以说明市井百态和名胜物产。

在这百首《鸳鸯湖棹歌》中,就有上引的那首诗。这首诗写道:徐园这个地方的青李,它的内核很小,但比不上僧庐(和尚庙),也就是净相寺檇李的味道更加甜美。听说那是因为美女西施曾经在上面掐了一下,所以每颗李子上,至今还都留有指甲的痕迹。这首诗所吟咏的,也就是嘉兴净相寺的檇李。朱彝尊接着解释说,徐园的青李当然也很好,只是还比不上檇李那么特别的鲜美。

这幅画及其说明生动地描绘了嘉兴的物产。事实上,浙江嘉兴市的别名就是檇李,这个地名在先秦的典籍《左传》中就已出现。

而这一幅《嘉兴净相寺檇李》,并不见于学林版。

光绪版《嘉兴净相寺檇李》 

学林版《卖柴爿》

而学林版的第85幅《卖柴爿》也不见于光绪版。这幅《卖柴爿》的说明写道: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可析谓之柴。

浙江严州、处州万山丛蔽,多产柴。方回《建德府节要图经》序云:山居八,田居二,往往樵薪为业。《括苍汇纪》云:薪竹之饶,民利赖之。

杭、嘉、湖诸郡,乡民率用稻秸给爨,城居者以薪为炊,则取诸负担。

这段文字,首先引证儒家经典《礼记·月令》的注文,即薪和柴二字是有区别的。浙江的严州府、处州府一带,即现在浙江省的西部和南部(淳安、建德、丽水一带),都是山区,多产柴。元代徽州人方回在一部方志(《建德府节要图经》)的序文中指出:建德府也就是严州府,这一带山地居十分之八,田地只占十分之二,所以人们往往是以山林种植和砍柴为生。另一部书《括苍汇纪》也说,括苍也就是处州一带,木材和竹子相当繁盛,百姓也倚赖山林经济谋生。

接着,《卖柴爿》的文字进一步说明杭州、嘉兴、湖州各地民众日常生活中木柴的使用情况。它说:郊外的农民都是用稻秸,也就是稻草秆来烧火煮饭。这显然是因为杭嘉湖平原是种植水稻的地区,秋收之后,就会有大批的稻秸,晒干后可以作为燃料。而城里人则与此不同,他们通常是以木柴作为烧火的燃料。这些木柴,就是从那些将柴担到城里来卖的人那里买来的。这是城乡居民在燃料消费方面的一大区别。

这幅图,不见于光绪刻本。

由此看来,《嘉兴净相寺檇李》和《卖柴爿》两幅图,分别为两种版本所未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个中的原因不太清楚。推测是因为董棨当时并没有拿到《太平欢乐图》的全本,他所看到的本子,少了一张《嘉兴净相寺檇李》。所以只好根据原书的风格,临时加了一幅《卖柴爿》。当然,这是我的一个推测,是否如此,将来可以进一步研究。

123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牧牛图颂 附诸方和颂 释普明撰 清乾隆49年刊本 1784年
雍正御制耕织图
清乾隆时期刊本——太上感应篇图说
清乾隆时期刊本 太上感应篇图说
《毛诗名物图说》卷八【木上】清·徐鼎(清乾隆36年刊本)
1905年的中国地图(清 光绪31年刊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