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四大基本原理:陌生原理、进攻原理、开放原理和辩证原理

1)陌生原理

所谓陌生原理,是指创造者必须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当成不熟悉的事物来看待,尽量保持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新鲜感。

陌生原理的作用。(1)破除思维定势。陌生原理的作用首先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破除思维定势。以X射线的发现为例。现代物理学以X射线的发现为突破口,揭开了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序幕。X射线是凭借一种高真空放电管——克鲁克斯管才得以发现的,但这一历史使命并没有由克鲁克斯本人来完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为了观察冷光现象,在暗室里把克鲁克斯管置于纸盒中通电。他忽然发现纸盒外的一块荧光板也发光了,接着又发现通电的克鲁克斯管还能使包在黑纸中的照相底片感光。伦琴敏锐地带着疑问去考察这一陌生现象,有效地进行了思维的扩散,并假设有可能存在一种特殊射线。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特殊的射线终于被发现了,后来人称X射线或伦琴射线。伦琴的发现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克鲁克斯。后者曾多次观察自己设计的高真空放电管使胶片感光的现象,由于自以为熟悉而归之于偶然,结果当然无法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失去了一次获取重大创造性成的机会。克鲁克斯的教训值得认真记取。(2)增强思维活力。陌生原理也能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活力。人们通过思维获取的成果是继续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动力。思维的收获越大,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如果认为切都已司空见惯,总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感觉器官就会受到抑制而麻木不仁。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再熟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不熟悉的因素。如果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多渠道地思考,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贯彻陌生原理的途径。(1)首先要努力探索陌生的新领域。对于每个人的头脑来说,陌生的新领域好像一张白纸,没有先人为主的经验干扰,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2)其次要把熟悉事物当作陌生事物来看待。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变换角度、改变方法,重新审视已经熟悉的事物,力求捕获更多新的有效信息,做到温故知新。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画竹的经验就是典范。郑板桥积数十年画竹之经验,画的竹滞洒流畅,栩栩如生。竹对于郑板桥而言可谓熟悉至极。然而,他却把竹视为陌生事物,每到秋冬之时,就在窗榻上糊满匀薄的白纸,让窗外竹影投射于白纸上,构成天然画卷。而他或徘徊竹间细心观察,或独坐窗前仔细揣摩,直到“眼中之竹”的新鲜形象诱发出“胸中之竹”的艺术构思,再转化为“手中之竹”的生动艺术形象。郑板桥在抒发画竹的感受时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绝:“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想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宝贵的经验之谈中,也包含着陌生原理的意义。

2)进攻原理

所谓进攻原理,是指创造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地开展创造活动,夺取创造成果。

创造力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个人的创造时间总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穷无尽的创造实践,不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就可能无所作为或小有作为。“守株”者最终必然落得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的下场。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拿起猎枪去打兔子。所以,从珍惜机遇的角度来考虑,“进攻”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攻原理的表现形式。贯彻进攻原理的关键是创造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l 索取精神。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就是勇于并善于索取的创造者。他一生从事果树培育工作六十余年,几乎是一刻不停地进行探索,共创造出三百多个优良的新品种。米丘林有一句座右铭可以为创造力开发的索取精神作出说明:“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

索取就是主动要求,主动挑战,就是在创造实践中做攻击型的选手,尽量掌握创造发明的主动权。社会生活中,主动权往往具有积极意义,如排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只有发球的一方才有得分的权利。智力竞赛的抢答题,唯有最先作出反应才能夺得回答和得分的机会。创造活动的道理与此相通。必须带着强烈的创造愿望,迫不及待地到实践中去找题目、抢任务,遇到问题则冥思苦索地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l 机遇意识。首先要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谈到观察能力时曾经精辟地指出:“如果我们要描写一棵树或一堆火,就应该站在这棵树或这堆火的前面,直到看出它们与别的树或火的不同之处来。”如果没有敏感性,是不可能洞察到事物之间细微差别的。其次要有预见性。具体的、微观的创造机遇是无法预先安排或准确预告的,但对宏观的创造时机却有可能做出大体上的预测。这就要求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元素周期表的问世就是例证。18世纪末开始,化学家们便着手解决元素的分类问题,历经数十年而未有圆满结果。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预见到元素的原子量同化学性质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经过大胆设想,反复对比,他终于在18693月建立了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元素的分类,而且根据周期表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后来都被相继发现。科学的预见性为化学家们在发现新元素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机遇。

l  察错能力。 察错能力与人的多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相关,如观察力、想象力、知识结构、胆略与气魄等,但从进攻原理来考虑,重要的表现是敢于大胆怀疑。怀疑往往是发现错误的前提,是破旧立新的突破口,也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古希腊有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一条定律:物体下落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这个观点在力学领域中流传了一千九百多年。直到16世纪末期,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小人物伽利略挺身而出,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表示怀疑。面对人们的责难,伽利略亲自登上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终于用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计算否定了大权威的错误观点。伽利略的成功也向我们揭示,大胆怀疑有利于调动人创造发明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成果。创造学中比较流行的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也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总结出来的。

3) 开放原理

l 开放原理的必要性

开放原理是指创造者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特别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头脑从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保持开放状态,加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丰富的外界信息中获取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从创造力的基本性质之———社会性来看,开放是创造力开发的必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一切创造成果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结果。即使是个人的创造行为,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创造力水平也总是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由创造力的社会性所决定,在现代社会进人信息时代、成为开放系统的条件下,以个人闭门造车的方式从事创造活动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了。甚至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创造力。所以必须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强调创造者与环境的协调,强调在开放条件下开发创造能力。

从创造者与其他创造者的关系来看,开放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也是十分必要的。人的创造能力确有高低之分,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创造者也会有弱点,也难免偶有失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一位创造力过人的军事家,他创造性地运用兵法的许多战例千古流传。可是,我国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表明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超过任何个人,关键在于同心协力,取长补短。其实,诸葛亮本人早就表达过这种思想。成语“集思广益”就源于他的一段文字:“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而要做到集思广益,开放系统是必要条件。没有开放,没有交流,就不可能集思广益,个人的创造力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了。

l  开放系统的作用

传播信息,促进思维扩散。国外大学的课程往往采用研讨会形式,确定一个主题后大家预先作好准备,首先由一个人主讲,然后各人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有时甚至争论得十分激烈。通过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思维扩散,不仅与会者都有很大收获,而且常常产生不少创造性设想,为进一步开展创造性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启迪思路,激发灵感。有一个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妹妹嫁给诗人秦少游为妻。新婚之夜,颇有文才的苏小妹要面试夫君,遂出“双手推出窗前月”一句索对。少游在院内徘徊沉思,久久未能交卷。苏轼为了帮助妹夫摆脱窘境,将一颗石子投入院内荷花池中。秦少游见此情景,茅塞顿开,立即对出了“一石惊破水底天”的佳句。现在看来,正是投石人水的突发信息打破了秦少游头脑的封闭状态,激发出了他的创造性灵感。

l  贯彻开放原理的几个环节

思维交流。思维交流是创造者解放自己头脑的第一步。如果产生了一些有关创造发明的设想,不妨及时地同周围的有关人员或同行交换意见,不必等设想完全成熟后再拿出“成品”来。及时听取别人的想法,包括肯定性或否定性的意见,对于设想的完善都会有所帮助。

在有条件的集体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思维的交流,做好群体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工作。可以结合集体创造技法的实施来进行,如召开头脑风暴会,以及信息发布会、成果报告会、研讨会等。也可以编印一些文字材料发给大家进行书面交流。

信息开发。著名的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以苹果和思想为例,生动地对比过物质传播和精神传播的差异。这个比喻也能用来说明信息的可分享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为接受者所分享,且其自身的内涵在分享过程中并不贬值。提供信息(包括思想)的一方也不会因对方接受了这个信息而失去其使用权。从信息的可分享性出发,为了开发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开放系统中更应提倡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然而,如果在开放系统中只做到了信息的分享,那还远远不够。应该通过信息的叠加、综合、转换等途径,把信息的开发利用提到更高的层次。信息的可加工性是深人进行信息开发的理论依据。

组织落实。组织落实是贯彻开放原理以开发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唯有落实了组织方面的各种措施,才能保证开放系统的形成,促进创造力的开发。组织落实的主要内容有建立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和开展活动等。

 

4) 辩证原理

所谓辩证原理,是指创造者在探索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寻求创造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贯彻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l  辩证的必要性

贯彻辩证原理首先是创造客体的客观需要。创造活动总得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而创造者所处的客观世界又总是受到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因此,人们要想通过创造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得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否则将会受到无情的惩罚——永动机的悲剧就是一个教训。数百年来,不少人热衷于发明不需要消耗能量就能永远作功的发动机(第一类永动机),或不存在温度差就能将全部热量转变为机械功的发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管这些人的愿望多么良好,设想多么巧妙,却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共同命运二因为,从科学原理上说,永动机不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而从哲学的意义上看,永动机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所以是不可  能成功的。

l  辩证的作用

实现互补。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互相补充以臻于完善,达到新的水平,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是互补。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相结合、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结合等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的探索正是为了达到互补的效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互相依存的,看到了这种本质关系,就能在对立统一的不同方面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实现互补。例如,耐高温陶瓷材料和高机械强度金属材料融合,制成超耐热与高强度多相倾斜功能材料,其中热传导率低的陶瓷材料用于高温侧,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则用于低温侧。如果说这种新材料是互补性创造成果的典型,那么,唯物辩证法正是通过互补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催化剂。

促进转化。贯彻辩证原理还有利于促进事物不同矛盾方面的转化。虽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互相转化正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实现转化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条件。正是辩证法指明的这一思路,成许多创造性成果取得成功的秘诀。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是转化的典型。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一旦消耗之后,在有限的人类历史年代内得不到补偿,故通称非再生能源。随着高科技革命的兴起,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可循环使用或能不断得到补充的水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利用这些新能源的关键都在于创造合适的条件促使其转化。

l  贯彻辩证原理的几种方法

1)从相对中优选绝对。我们可以根据思维成果的新颖性程度把创造性思维划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两种类型。相对与绝对创造性思维的划分为创造力开发提供了一条广泛适用的有效途径。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相对创造性思维中包含着绝对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者首先应该尽力开发相对创造性思维,即尽力超越自己的固有认识;然后积极地评价相对创造性思维,从中优选出绝对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

2)从偶然中把握必然。如前所述,首次获得某种天然性成果(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运动状态或客观规律)的创造称为发现。发现是以客观事物为前提的,而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本质作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深刻而稳定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现象只是事物被人们感知的外部态。与此同时,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倾向。前者是事物内部本质原因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倾向;后者只是外部非本质原因导致可有可无的倾向。由上述因素决定,发现事物或认识其性质、规律并非易事。

从偶然中把握必然的方法也为创造(特别是发现)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当伽利略还是个17岁的大学生时,一次在比萨大教堂听牧师讲道,偶然观察到一盏吊灯随风摆动时振幅逐渐变小,周期却基本不变。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偶然现象上,而是随即深人进行研究,终于从中发现了必然规律——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实施从偶然中把握必然的方法应该注意避免假象的迷惑。事物的本质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现象,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假象。假象是事物非本质的偶然性反映。如果被假象一叶障目,就有可能误人歧途。地处我国山东半岛的蓬莱县海边可以见到海市蜃楼,这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折射后,使远处景物在海上显示的假象。然而秦始皇却轻信方士徐福之言,把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当作蓬莱仙境,遂派遣大批重男童女前往寻访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一去不返,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3)从量变中促进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事物从量变开始变化,量变过程包含部分质变。一旦超出了旧质相对稳定的关节点,便发生飞跃,从旧质转变为新质,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质变。

实施要时要注意两个重要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有效积累。德国免疫学家埃尔利希和日本学者秦佐八郎于1907年发明的特效抗梅毒药胂凡纳明,就是他们经过长期实验后获得的第606号化合物,故通称六零六。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才得到效果更好的新胂凡纳明:九一四。他们在最终成功之前的反复实践,正是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有效积累。第二个环节是选择适当的突破口。事物发展过程中如果有多种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发挥主导作用,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这就是主要矛盾。创造者在有效积累的基础上,如能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就可望促进质变的飞跃早日实现。在17世纪末就有人造出低效率的原始蒸汽机,后虽经多人改进,却均无显著效果。瓦特研究了纽可门蒸汽机的结构和原理,发现尽管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最关键的是加热冷却的汽缸需要消耗大量热能。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冷凝器,有效地降低了热耗,取得了第一次突破。后来他又相继把活塞产生的直线运动变成圆周运动,把单向作用的汽缸改为双向作用,每一次都解决一个主要矛盾,取得一次实质性的突破。瓦特的不断努力终于使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成为近代大工业的主要动力来源。

4)从否定中实现再否定。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所决定,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起初,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事物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时,旧事物就变成新事物,进人否定阶段;随着矛盾的发展,原来的否定方面又被否定,此时事物便进人否定之否定阶段。

实施从否定中实现再否定的创造方法首先要敢于否定原有事物,即便是权威性很强的事物。这样做需要一定的勇气。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年轻时在柏林大学做过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大师黑格尔的学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后来他研究人本主义,并于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用直观唯物主义否定了老师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之所以能在结束德国古典哲学、恢复唯物主义应有地位方面有所创新,原因就在敢于否定黑格尔的权威学说。

从否定中实现再否定的创造方法还要求我们发扬科学精神,善于发掘被否定事物原有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要善于发现第一次否定的不足之处。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态度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不仅找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合理的内核”加以批判吸收,而且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以外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再否定。

否定之否定阶段的事物会出现肯定阶段原有的某些性状,却不是原事物的简单回复,而是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较高级的程度——这正是创造的本质所在。如果把惠更斯关于光本质的波动说视为牛顿微粒说的否定,那么,爱因斯坦创立的光子说就是否定之否定。光子说虽然认为光子具有粒子性,但绝非向微粒说回归,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赋予光子波粒二象性的全新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组合,更不是两者之中任何一方的再现,而是否定之否定的伟大创造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哲学。以这样充满创造性的哲学体系作为创造方法的理论基础,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的事业必将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基本形式
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75条有关创造力的名言
蒋依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碎语
如何流水线地打造商业爆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