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名城 汕头,韶关,湛江,中山,惠州,
汕头
编辑
汕头市即汕头。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是厦漳泉三角区(注:即厦门、漳州、泉州沿海经济开放区)、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海滨邹鲁、美食之乡”[1]的美称。
汕头是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是广东省政府定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粤东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也是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末,汕头市总人口532.88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5.43万;当年出生人口6.83万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长率7.46‰。
汕头1860年开埠,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中心城区拥有内海的城市。曾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此外,1994年4月10日,国际天文组织批准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的申请,将3139号行星命名为“汕头星”,载入天文史册[2]。汕头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汕头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厦漳泉三角区(注:即厦门、漳州、泉州沿海经济开放区[3])、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综合实力
从1978年至2008年,汕头生产总值增长32.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3.6倍。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全市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4.1∶38.0∶37.8调整为2008年的5.4∶54.3∶40.3。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各业并举综合发展转变,从闭塞落后的“省尾国角”向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滨城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45]
2012年,汕头全市生产总值1415.01亿元,比2011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05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0.9∶43.3调整为5.8∶51.5∶42.7,。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25.88亿元,增长9.0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6%,金融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8.5%。民营经济增加值1000.15亿元,增长11.3%。全市人均GDP26047元,比2011年增长9.0%。[改革开放以后,汕头的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至2008年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省著名商标188件,在全省地级市均名列第二位;增专利年均增长25%,比广东省年均增幅高6.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广东地级市第四位。[45]2012年,汕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5%上升为47.2%,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9%。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72.19亿元和25.11亿元,增长10.9%与10.6%。完成工业总产值2973.71亿元,增长1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10.23亿元,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到2016年,全市GDP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人均GDP达到71000元,年均增长19%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26%,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大幅度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实现“十年大发展”目标任务。力争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探索粤台紧密合作的模范区,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为加快建设幸福汕头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67]城市荣誉 汕头城市荣誉一览表 序号 荣誉称号
1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2 中国“全国主要港口城市”
3 粤东中心城市
4 国家卫生城市
5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6 国家园林城市
7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8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9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10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11 2012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12 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13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14 中国“全国双拥模范城”
韶关市即韶关。
韶关,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接河源市,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
韶关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韶关市是广东省粤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重镇,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
韶关市地处广东省的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原为曲江县治。重工业城市,粤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广东省规划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九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本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 186.3公里[1];
韶关市地处广东省的北部,广东省辖市,,重工业城市,粤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广东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省境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南连珠江三角洲,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是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现辖三区五县,并代管两县级市。全市9个街道办事处,94个乡镇,1204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总面积1824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约153人,每行政村约1645人,14.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56平方千米,人口已达102万[2]。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 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经济概况
2011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万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30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其中五年分别新增257个和11个。农业机耕率达81%,农机总动力达140万千瓦。五年引进农业项目2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20多亿元。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6.8%,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0%。接待旅游者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旅游业快速发展。丹霞山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经济指标翻倍增长。五年新增省旅游强县(市)3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4个,新增旅店床位1.3万张、星级酒店18家,按五星级标准建成酒店有莱斯酒店、碧桂园凤凰酒店、华美达广场酒店等6家。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9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9.8%。[3重工业发展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韶关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冶金、电力、烟草为主的支柱产业。目前基本形成了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工业门类综合类工业城市。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40.31亿元。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2%;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成为广东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韶冶集团经过三次的技改,生产能力现已达到年产铅锌20万吨水平,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小时;韶关卷烟厂2004年年产突破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
湛江市即湛江。
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粤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
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是1984年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重点建设的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湛江还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港城市,历来以环境优美而著称。1959年湛江就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称号。后来又获得了许多赞誉。邓小平同志说湛江是“北有青岛,南有湛江”。因而得名“南方的青岛”。周恩来总理称赞湛江“房子建在树林中,既幽静,有雅致”,像个“小巴黎”。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其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全部和半岛以北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地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交汇地带。湛江全市海岸线长达2023.6公里,其中陆际海岸线长1243.7公里,岛屿海岸线长779.9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湛江由一个半岛,30多个海岛组成,被湛江湾和雷州湾两个蓝色海湾环抱,湛江湾南有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中有特呈岛和东山头岛,东有南三岛,构成“一湾多岸”的海湾格局,是一座“海在城中、城在海中、城中有岛、岛立城中”生态海湾型海滨城市。 湛江,是广东省西南部的港口城市,广东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并将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是1984年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湛江还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湛江总人口达745万人,全市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广州市、经济特区深圳市。城市荣誉湛江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 1991年时获得 “绿化达标城市”荣誉。
1999年以来,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
“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2007年创办至今,全国唯一殊荣)
2010年湛江市被正式授予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
2010年7月3日,湛江荣获“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 2010年11月11日,荣获“中国对虾之都”。
2010年12月12日,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2007 ~ 2010年连续荣获两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三年一届)
2010第37届世界旅游小姐(广东湛江)全球总决赛。
2010"广东省首届海洋经济博览会暨第一届湛江海洋节"承办城市
2011年9月7日,湛江荣获“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
2015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举办城市”。
2012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2013年获得第27届香港国际旅游展“中国十大环境最好旅游城市”称号经济综合
承接去年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势头,湛江市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26.87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创15年来同期新高。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17.0%和11.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在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带动下,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去年底的20.7︰43.1︰36.2调整到今年上半年的18.6︰44.5︰36.9,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全市生产总值17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041元。(2011年)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0.89亿元,同比增长10%。[2]
工业
谋划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效。已完成现代产业50强项目遴选工作,其中14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投资额1382亿元,占全省的11.6%,位居全省第二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工业生产延续了去年下半年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增速逐月攀升,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9.13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去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整体复苏迹象明显,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中有31个实现增长,比去年同期多10个。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42.1%,居全省前列;实现利税总额92.25亿元,同比增长46.3%;
中山市即中山。
中山,古称香山。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1152年设立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中山市是全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现辖6个街道、18个镇,面积1783.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6.84万(六普)。
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素有华侨之乡、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的美誉。1866年11月12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诞生在南朗镇翠亨村。
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满意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大陆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中国和谐之城,教育强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山市(汉语拼音:Zhongshanshi;韦氏拼音:Chungshan;粤语拼音:zung3 saan1),旧称香山、铁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的故乡[2]。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南连珠海,西连佛山、江门,毗邻港澳,总面积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4.23万(2011年),是广东第五大城市。为全国五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中山市、东莞市、三亚市、三沙市、嘉峪关市是不设区的地级市),旅居世界各地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
中山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称为广东四小虎。
中山是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7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406个/件,落户中山世界500强企业有24家。
中山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经济概述
中山市坚持实 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抓好名牌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势头,增幅连续三年位居珠三角首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电子音响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等13个国家级产业生产基地。
中山市加 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进质量与科技兴贸战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
中山市近年逐步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行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对民间资本从事第三产业实施优惠政策,政策拉动效应明显。鼓励现代流通业和旅游业发展,商贸物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火炬商贸物流园、西北部工业组团产业物流园和城市配送物流园等三大物流园区顺利启动。
2012年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41.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10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70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025.24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5.5:42.0。民营经济增加值1236.34亿元,增长10.2%,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0.6%。全市人均GDP达77527元(折12281美元),增长10.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5.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8%,烟酒类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居住类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1%,衣着类下降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12%。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20%,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 1.75%。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0.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89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440.33亿元,增长5.0%。[7]
惠州市即惠州。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2区3县,并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珠三角经济区。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从唐朝到清朝末年,有480多位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孕育了叶挺、廖仲恺、邓演达、叶亚来等杰出人士;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城市名片
惠州三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2年凭借“幸福文化”荣登“2012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榜首;并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入选“201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排名第四。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荣誉。同时,惠州也是一个普通话通行度很高的城市,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美国可口可乐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2002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2008年惠州越过人均3000美元这一国际上划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分界线。此外,惠州是供给香港蔬菜、生猪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惠州形成了“2+4”的工业支柱产业格局,即数码、石化两大支柱和服装、制鞋、水泥和汽车及零部件的四个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2011年惠州全巿GDP达到2097.3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14.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珠三角第二位。经济总量规模在2007年越过1000亿元大关后,仅用4年时间实现从1000亿到2000亿元的跨越。[13]
2012年惠州全巿GDP达到2368.03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12.6%.[14]
工业
截至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电子工业完成增加值319.0亿元,增长21.3%;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90.5亿元,增长10.3%,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5%、2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776.8亿元,增长23.6%,其中,内销产值2947.1亿元,增长28.3%;出口交货值1829.7亿元,增长16.7%。内外销结构为61.7:38.3,内销比重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1%。资产贡献率15.8%,资本保值增值率111.1%,资产负债率63.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7%,全员劳动生产率17.1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6.6%。实现利润总额205.7亿元,增长16.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最可惜的3座城市, 从一线城市沦为三四线
广东省发展前景最好的4个城市
广东21城11月份最新房价排名!你猜汕头排第几
广东十年人口变迁:谁人口流失过半?谁增长最为迅猛?
广东哪个城市最具有发展潜力?
广东省沿海十四市 高清3D地势图:广州、深圳、中山、惠州、潮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