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盏可以点亮一生的灯

孩提时,一张纸片上的文字,我愿细细读完。一本破旧的书,我也愿意珍藏。从抚摸课本开始,我的人生被无数的书和墨香侵入。它们像是一枚钢针,扎进我的思想与身体的肌理。我不能知的,是如果人生少了书,会是怎么样的惨淡与无趣。

古人云,读书三境界,马上、厕上、床上。这大概是一种享受,这样的享受于不爱书的人而言,会非常之不解。读书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的心随着书的情节而浮沉。每天,我在办公室会翻到书,在临睡前会翻一会儿书,在无数个日子里,我用拙劣的笔来写书。我写的书,没有多少价值,也不能说有多少文采,聊以自慰,这就足够。但是至少有一点,吾可以食无肉,但不能离开书。

这样的心境,相信许多爱书人都有。要不然,那个孔乙己怎么会去“窃书”呢。

读了几十年的书,吾也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倒是新书旧书,越读越多。想当年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何有好书可读,现在能读那么多书,我已经很知足了。这几个书钱,来换我一生的快乐,值了。

读书的受益人,永远都是自己。和利益无关的,是读书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心情愉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说,不要沉湎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但是在这个信息社会,有多少人沉湎于电视、网络,这些科技产品,将书香深深覆盖。

莱辛曾经作过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她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和英国北部一所贵族学校学生糟糕的阅读状况。她认为,在有条件读书的发达国家,电脑、电视和网络给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读博客中过去了。

莱辛说,阅读成就完人,阅读令男人或妇人,充满信息,历史和其他所有的知识。

莱辛说的不是圣旨,但是我却深深领受。就我个人而言,不学电脑,不上网,甘愿做这个时代的背时的老东西。许多朋友,诱之以电脑之便利,我本能地排斥与拒绝。有时候,我会反复问一些人,当今有大师吗?好像没有。李白会用电脑?曹雪芹会用电脑?鲁迅会用电脑?好像不会用。

我这样说,明显地显得有些固执。网络盛行,侵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必定有着它可取的一面。但是过分的依赖,会让我们丧失一些本真的东西,比如原创的精神。网上,据说也有图书的电子版本,可以查阅。但是这样在网上看书,难道不会非常强度地影响到视力。拿视力去交换,我觉得也不是很值。

但是不管怎么说,读书总是一件好的事情,如好酒者饮之,好烟者抽之。我有了读书的瘾,如果长时间不读书,这瘾就会如同一条小小的虫子,钻到我的心口,猛地咬一口说,你为什么不读书。

是啊,为什么不读?读书,是为了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找到一盏可以点亮一生的灯。 

沉默中飞扬的青春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倚,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长啸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但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几多豪情,几多洒脱。英雄就是在自我相信和自我肯定中升起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星…

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不说鲁迅.沈从文、钱钟书,甚至连金庸、古龙都比不上所谓的“快男”、“超女”。而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中的内蕴是我们一生受之不尽的财富。它在我快乐时默默无言,在我伤心时相伴相随,我在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且放下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美酒与宝剑,凤歌的“登上昆仑观沧海”。我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一条荒凉的道路上,一个老者健步如飞地走着,在路的尽头来了一支军队,首领是一个王子,他坐在马背上,高贵与威严让人无法正视。

不久,老者来到军队的面前。我不禁替他捏了一把汗。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军队停了下来,王子下马,竟向老者深深的鞠躬,然后才从容的上马继续前行。这个老者就是亚里士多得,而这个王子,就是统治了将近地球一半领土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得是受人尊敬的,在他心中一直崇敬着另一个人—柏拉图。他比亚里士多得要高,也要更百。他那“柏拉图式额头”体现了智慧的光芒。他的嘴唇薄薄的,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张嘴,足以使当时任何一位雄辩家瑟瑟发抖,也可以让任何一位国王俯首听命。他的学识承前起后,师承于苏格拉底,又在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大学中教出了亚里士多得。

“往事越千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一下子从古希腊的城邦来到了中世纪的法兰西。这是一个思想家的时代。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人,人们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我说他是太阳,他照耀着法兰西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思想道路,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去拥抱真理。他就是“法兰西思想之王”.“人民的导师”伏尔泰。不说他生前的成就,光是在他死后几百年的今天,人们还自发去他的故乡佛儿朝圣,这声势决不亚于去麦加朝黑石和去耶路撒冷拜哭墙。

别过伏尔泰,我又拜见了另一位导师,他是一位盲人,人们不知他出生于何地,在他死后却有12个城市为当其故乡争得不可开交。他是荷马。他的《荷马史诗》与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合称“世界文坛两大史书”又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翁的《哈姆雷特》共称“欧洲四奇”。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眼瞎和流浪的环境中写的。

也有人说文学是软弱的,想当年拿破仑号称“军事怪杰”.“一代枭雄”,可是他毕生也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在他死后几十年后,一个纯粹的文学巨匠实现了他的愿望,他就是巴尔扎克。

回看我国,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建安骨风到唐诗宋词,从四书五经到新文化运动。一次次的变化,标志着我国文学的不断进步,又产生了一位又一位“征服”千百世的文学巨人。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首示权贵”的李白。他们都在文学的历史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呵呵,看来是惟有“文者”留其名啊!

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生何必,昨夜风砍处,落樱听谁细数。九万里苍穹,驭风弄影,谁人与共,百年江湖,人生如梦,刹那芳华!

梦想之翅在心灵窗前起舞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难怪无论今年的风雪多么的肆虐,交通多么的瘫痪,在外的游子,不管是谁,也不论多忙、多远、多难,春节时都千方百计回到家的港湾,实现团圆之梦,也许这才是365天的人生圆满。有位女作家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年。说得一点都不错,老人终于可以释念,孩子们也可呼拥着欢天喜地。 

我不是游子,但我能想像并能感受那份思念后的回归激动之情。大年三十,我的姐妹二家人在我家欢聚一堂,让我在亲情中享了受家的幸福与年的欢乐。但在热闹的氛围的同时,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凄凉与孤单。特别是这接下来的几天,人们都成双成对,带着小孩,开着汽车走亲访友,一家其乐融融。而我,手中却捧着《莎士比亚全集》,在其或悲或喜剧中惘然地吮吸着芬芳而又苦涩的露水。想想自己的这半生及新年看名著的不伦不类,感觉同样的富有戏剧性! 

不想再去散发自己无涯且消极的思维,钻到了一直钟爱的被窝中。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根本无法停止自己这种压抑失落感,感觉内心越加憋闷堵塞烦躁得慌。想想自己真是虚伪,说什么淡泊名利,说什么清心寡欲,都是些自我安慰。看到别人步步高升、风光无限,我依然充满嫉妒,好似乎撕咬着我的心。 

在郁闷中打开了电视,打发时间中听到一句这样的话“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仔细品味,让我稍稍又有些顿塞与开阔。为何我又在自寻烦恼呢?我一直想做个豁达脱俗之人,放下荣誉、放下曾经,体验多彩人生,营养精神世界,让自己最终站在乐观人生的珠穆朗玛。可现在又怎么了?情绪波动?言语高高起飞,思想却滞留于地。但我不想责怪自己,如今我已经调整得够好,我终究只是个凡人,允许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真实想法。 

天冷我一直开着空调,此时感觉房间空气有混浊,于是下床拉开窗帘,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阳光顿时像金子般照满照亮了整个房间。情绪好像又慢慢转折过来。吃着水果,什么也不思考,看着前方,看着天空,天高云淡处阳光灿烂。若人生也能达到那种程度,该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 

在遐想中继而又回到了书本,看到剧本中这样一段对白:丹麦是一所牢狱。/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牢房、囚室、地牢。 

倘若我们真处在这牢狱中,除了看到铜墙铁壁,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 

上苍给了我们黑暗的际遇,但并没有剥夺我们追求光明的权利。只要心中有阳光,光明和美好,无处不在!风和日丽,要欣赏;凄风苦雨,也要品尝。当一个人的经历包容了这些,阅历涵盖了这些,就不会发牢骚、鸣不平、怨上天、诉命苦。 

怎么了?怎么又开始高谈阔论?没有烦恼的人不一定快乐,快乐的人并一定没有烦恼。终于明白,不仅要打开房间的窗户,还要打开心灵的窗户。自己心灵上有窗户吗?仔细一摸,没有。赶紧做木匠,给心灵按了扇窗。 

心灵有窗,给人勇气,给人自信,给人睿智,给人境界。心灵有窗,清除尘埃,失意、哀愁、悲伤、绝望都会知趣而跑;心灵有窗,心,大如天、阔似海,不经间,还可以装下整个宇宙;心灵有窗,阳光可以照耀进来,照亮我们未来的人生!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朋友,给你的心灵也装扇窗户吧,使心灵随时得到喘息与放松,接纳明媚的阳光,引进新鲜的空气,让身心的快乐处处栖息在我们周围,让不灭的希望时时陪伴在我们身旁,让一切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之翅在心灵的窗前翩翩起舞,凝望翱翔!

喝彩,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   

喝彩是认可,是共鸣,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所有的人都渴望在喝彩中生活,在喝彩中成长。 

然而,喝彩只是成功的余音和回响,没有了成功,喝彩从何而来!于是绝大部分的人都注定要在无人喝彩的道路上跋涉,宛如在寂寥无人的山谷中穿行。 

正如我们不能奢求在只有鲜花没有荆棘的大道上走向明天一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自己在掌声雷动的喝彩中走向辉煌。 

成功了,也并不意味着有喝彩相伴;有时成功甚至意味着悲剧的开始,何况自己还默默无闻!更不要说,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认同的结果与延续。 

文森特·凡·高在误解以至嘲弄中,踯躅前行。亲朋的远离,世人的侧目,生活的窘迫,现实是如此的冷酷和污浊,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备受折磨与歧视,最终患上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最终只能选择自杀,享年只有37岁。生前,他几乎没有卖出一幅画,尽管今天这些作品已价值连城。于是,他只能在近乎疯狂的孤独中,用明快的色彩诉说着只属于自己的单调和凄苦,用强烈的激情挥洒着只属于未来的精彩与辉煌。 

还有尼采。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误解与非议中度过,可以说,尼采生前得到的理解与支持,远不及他死后得到的万分之一。有人甚至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波达赫《遭毁灭的尼采著作》)但是,他并未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固执地在白眼与讥讽围成的巷道中昂首前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理解并解释着他眼中的世界。 

如果当时,真的是红环绿绕,喝彩不断,那么很难说《向日葵》、《自画像》等系列的惊世杰作不被繁华与应酬消磨得平庸而浅薄。假如尼采当初就成为了花团锦簇的英雄,也许他许多的思考,也会因此而变得浮泛而平淡。更何况,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并为他们喝彩。在某些人的眼中,凡·高与尼采注定要寂寞终生。因此我们说,几乎所有成大业者,都是用寂寞、孤独铸就的苦行者,一生都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蹒跚而行,即使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也不一定找到人数不多的可以落脚的村落。 

但是,有人会说,凡·高与尼采非等闲之辈,他们可以一边咀嚼着寂寞与孤独,一边创造着精彩与辉煌。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就需要理解与鼓励,离开了喝彩与激励,所有的辉煌都可能夭折于襁褓之中。于是有人一再主张——在孤独无伴的人生路上,要学会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喝彩。 

尽管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依然是一种无须辩解的自欺与虚荣。所有的生命,都是圣者,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圣人。因此我要说——任何人都可以在无花无朵的静寂中,享受寂寞与孤独,品味冷漠与歧视,兀自独立,走向完美,看你是否准备着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行。 

喝彩声中,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也不要企求在轰轰烈烈中寻求静谧。寂寞孤独,才会孕育出真正沉着绚烂的花朵。 

余华,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一直在喝彩与赞美声中写作。于是,他有了一个大大的心结——一直为自己没有写出二百万字的巨著而耿耿于怀……于是,喝彩声中,他只有拼命的写作;于是,他的文章慢慢的让人感到都是一些应景之作,都是一些琐碎的没有灵魂的片言只语……但是,为了那声声喝彩,他没有回头路可走。有一年,他去了美国,发现美国的一些著名作家,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修改、推敲着同一部作品。十几年来发表的作品也只有几十万字。这时,我们的这位作者,才突然意识到:人家是在用我们写二百万字的时间写几十万字,而我们的作者却是在用写几十万字的时间写二百万字……人家,是在没有喝彩的静寂中创造值得喝彩的作品,我们则是在喝彩声中粘贴着丝毫不值得喝彩的重复…… 

1845年7月4日,在他人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时候,亨利·梭罗住进了瓦尔登湖边自己亲手盖起的小木屋,“在这木屋里,在湖滨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最后写出了每一个标点都洋溢着静谧与沉着的《瓦尔登湖》。也只有梭罗,才有这样的心境,也只有如此心境的梭罗,在如此静谧的瓦尔登湖畔,才可能写出这行云流水般飘逸清澈的《瓦尔登湖》。 

曾三次登上珠峰的和布,在登山界,可谓是一个成绩卓著的成功者,是一个值得为之喝彩的人。但在任何场合,他一例都是那样的低调甚至有些腼腆,偶尔的几句言语,也只是说,攀登珠峰非常的艰难。登山,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它有着自己的秉性与特色,是在一种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的竞技场上,向大自然挑战,与人类自己抗争,需要的就是高度的韧劲与耐性。试想一下,如果在如雷的掌声中,在如潮的喝彩里,所有的攀登者,是否还有那种沉着,那种泰然,那种忘我? 

大凡渴求喝彩的人儿,很难耐得住寂寞。正如一个时时想着四大皆空的人经常被琐事困扰一样,希望被喝彩包围的人,满心装着的就只有喧哗和浮躁。 

于是,尽管成功宛如中天之日,让万人仰慕;喝彩似满天霞光,让世人艳羡。但是,一旦内心深处种下了为了成功而成功,为了喝彩而喝彩的种子,我要说,你所有的成功,都成了钓饵,你所有的努力,都成了一种手段——钓饵,会让自己失却了内心的平静;手段,会让自己变得愈发的庸俗。 

“锦上添花”,是可以任意泛滥的喝彩,媚俗而又卑怯。“雪中送炭”,是困境中寥若晨星的喝彩,宝贵而又稀有。 

于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对待喝彩——对他人,给予的喝彩,可贵的只有真诚,不带丝毫的异味与杂质,否则就无异于媚俗;对自己,不奢求有喝彩相伴。有了,也当作鞭策与期待。要学会在平淡简洁的静寂中,走向完美,因为喝彩绝非人生的终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匪君子: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好向往那片寂寞与宁静
【今天,重读《瓦尔登湖》】
这些书影响孩子一生,但80%的学生一生都不会读
【心灵美文】终究,我们还是会逝世
现代人的灵魂之湖——读《瓦尔登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