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预测②】逻辑判断中的那19个坑
预测1:真假推理
01
答案不止一个,但选项只有一个

      小张准备在下周去观看一场比赛,但他忘了具体是哪一天,便分别询问了              甲、乙、丙、丁和戊,他们五人的回答如下:

      甲:肯定是在双休日。

      乙:是周二、周四、周六的其中的一天。

      丙:就是周一。

      丁:绝对是周一、周三、周五、周日的其中一天。

      戊:肯定是周五。

      甲、乙、丙、丁和戊只有一个人说对了。那么比赛时间是(  )

      A.周一

      B.周三

      C.周五

      D.周六

      B【解析】本题属于真假推理,主要考查代入排除法。选项带入之后只有B选项满足题干中只有一人说对了。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本题的答案是周二,周三或周四,但是答案中只有周三这个选项,也就是虽然答案不唯一,但是正确选项是唯一的,因此本题只能选择B。

在考试的时候,考生经常会掉进去的坑是发现得不出答案是很紧张,实际上就是没有唯一的答案,代入排除法就是这个坑的克星。


02
多真多假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男子冰壶项目,甲队和乙队都进入了前八强,关于甲、乙两队是否最终能够夺得奖牌,有如下断言。

       Ⅰ.甲、乙两队至少有一队能夺得奖牌。

       Ⅱ.甲队不一定夺得奖牌。

       Ⅲ.乙队夺得了奖牌。

       Ⅳ.甲队不可能夺不到奖牌。

      已知以上断言有两句为真,两句为假,由此可以推知:(    )

      A.甲队夺得了奖牌,乙队未夺得

      B.甲、乙两队都夺得了奖牌

      C.甲、乙两队都没夺得奖牌

      D.乙队夺得了奖牌,甲队未夺得

       A【解析】本题属于真假判断类,主要考察多真多假型,涉及到矛盾关系和包容关系。根据题目已知:①甲或乙,②不必然甲,③乙,④甲。

       寻找命题间的特殊关系,命题②和命题④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由于已知条件为两真两假,去掉这对矛盾关系,可以得到其余命题①和命题③也是一真一假。命题①和命题③之间存在包容关系,即“③→①”。根据规则“一真前假”,可以得到③为假,即“非乙”;根据规则“一假后真”,可以得到①为真,也就是“甲或乙”是对的,不是乙必然是甲。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注:本题使用代入排除也可以得到答案。


蔡老师注:

两真两假型这种题型,属于国考重新出现有真有假型时大概率事件的题目,在过去的一年内山东、天津、北京等地省考都出现过。

解法主要利用消除矛盾关系使之降为一真一假的题型,再按常规考点的思路解决。这种命题是典型纵向加深难度的思路。


03
半真半假

      题1:幼儿园马老师和三个小朋友情情、可可和安安一起玩“猜一猜,我最棒”游戏,马老师对小朋友们说:“我把手中的红球、黄球和蓝球分别放在这个柜子的三个抽屉里,请你们猜一猜每只抽屉里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猜对了奖励小红花!”然后,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把三只球分别放在三个抽屉里,小朋友猜的情况如下:

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

可可说:“红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安安说:“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老师告诉她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

请问:红球、黄球和蓝球各在哪一层抽屉里?(    

A.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蓝球在最底层的抽屉

B.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C.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中间抽屉

D.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D【解析1】本题属于真假推理类,主要考察半真半假。假设选项不充分,而只是问中间抽屉放什么球的话,需要从题干直接推理。注意到题干信息中,蓝球只提到一次,假设其正确,蓝球在最上层,那么另一句就是错的红球不在中间层,同时安安所说黄球在最上层也是错的了(蓝球已经在了),安安所说另一句就是正确的,红球在对底层,那么剩下的黄球就在中间层,情情所说正好对了一半。全部推理无矛盾,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D【解析2】本题属于真假推理类,主要考察排除法。由于题目选项信息充分,因此可以通过带入排除找到答案。假设A选项正确,情情的话全部错误;假设B选项正确,情情的话也全部错误;假设C选项正确,可可的话全部错误;带入D选项,每人只猜对了一半,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题2:在某公司年终晚会上,主持人在3个小箱中各放了一个奖品,让小李、小郭、小杨、小黎四人猜一下各个箱子中放了几等奖的奖品。

       小李说:“1号箱是三等奖,2号箱是特等奖,3号箱是一等奖

       小郭说:“1号箱是二等奖,2号箱是特等奖,3号箱是四等奖

       小杨说:“1号箱是安慰奖,2号箱是三等奖,3号箱是五等奖

       小黎说:“1号箱是二等奖,2号箱是四等奖,3号箱是安慰奖

       如果有一个人恰好猜对了两个,其余三人都只猜对了一个。那么第二个箱子中放的是()

A.  特等奖

B.  二等奖

C.  五等奖

D.  安慰奖

A【解析】本题属于真假推理,主要考察半真半假。此类题目使用特殊信息假设法,问题中猜对了两个为特殊信息,题干中1号箱是二等奖,2号箱是特等奖都有两个相同的表述,假设其都正确,为了使得小杨说的只猜对了一个,那么3号箱是五等奖。此时,小李,小杨和小黎所说的都是一真两假,小郭说的为两真一假,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蔡老师注:

半真半假型的题目,一般都很难,难在假设起点的选择,一般特殊信息优先,比如只提供到过一次的条件,或者如上文所述“一人猜对了两个”,这些信息大胆假设其为正确的,若推出出矛盾,就可以得到正确的选项。

上述两题均为过去一年最新省考题目。


04
不定真假

       小丽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子,她的同学都没有见过这双鞋了,于是大家就猜,

       小红说:“你买的鞋不会是红色的。”

       小彩说:“你买的鞋子不是黄的就是黑的。”

       小玲说:“你买的鞋子一定是黑色的。”

       这三个人的看法至少有一种是正确的,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请问,小丽的鞋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A.红色

       B.黑色

       C.黄色

       C【解析】本题属于真假判断类,主要考察不定真假型。逐个选项带入之后判断真假,假设是红鞋,则三人说法都是错的,与至少有一种是正确的矛盾,故排除;假设是黑鞋,则三人说法都是真确的,与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矛盾,故排除;假设是黄鞋,有一个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蔡老师注:

不定真假这种题型指的是题干条件真假的数量不是固定的,比如必然一个真的,必然两个假的,而是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至多有两个是错误的,这种表现形式。

再次强调带入排除的重要性。


预测2:翻译推理
01
单句命题中的模态关系

不可能所有的改革都会取得实效。如果上述命题是真的,那么,以下哪个命题必然是真的

A所以的改革都难以取得实效  

B.有的改革能够取得实效

C.有的改革不能取得实效      

D.经济改革一般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C【解析】本题属于翻译推理,主要考察模态命题。不可能所有的等价于必然有的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蔡老师注:

模态关系主要和否定词结合命题,否定词在移动时,可能和必然互换,所有和有的互换。


02
单据命题中的推出关系

        贪污犯都是爱财的,人人都是爱财的,所有的贪污犯都是目光短浅的。由此可见(    )。

  • A. 人人都是贪污犯

  • B. 有些爱财的是目光短浅的

  • C. 目光短浅的都是贪污犯

  • D. 爱财的都是贪污犯

        B【解析】由”贪污犯都是爱财的“可以推出”有的贪污犯是爱财的“可以得到”有的爱财的是贪污犯“,又因为”贪污犯都是目光短浅的“,得到”有的爱财的都是目光短浅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有一个考点是这样的,“所有A->B'可以推出”有的A->B“,同时”有的A->B“等价于”有的B->A“,因此如果题干说”所有A->B“,选项说”有的B->A“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牛都是动物“可以推出”有的动物是牛“。


03
复句命题中的假言和选言转换

2009年法国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失事。如果法国及其他多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搜救行动,就不会尽早发现失事飞机的残骸。如果失事飞机设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且派专家参与失事原因分析,那么关于失事事件的调查报告就会更客观。

以上陈述如果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假?(    

A.或者法国及其他多国采取积极的搜救行动,或者不会尽早发现失事飞机的残骸

B.除非失事飞机设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否则就不会尽早发现失事飞机的残骸

C.如果法国及其他多国采取积极的搜救行动,就会尽早发现失事飞机的残骸

D.如果失事飞机设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那么关于失事事件的调查报告就会更客观

A【解析】本题属于翻译推理类,主要考察复句的翻译。问题要求“不可能为假”就等于“一定为真”。通过已知条件可得:①否积极搜救→否 尽早发现残骸,②技术支持 专家参与→报告客观。根据规则“PQ”等价于“-PQ”,将命题①进行转换,可以得到“积极搜救 否尽早发现残骸”。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蔡老师注:PQ”等价于“-PQ

这是一个近期很烫的考点,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P→Q”等价于“-P或Q”,也就是“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滑”等价于“或者天没下雨,或者地滑了”。


04
二难推理

      如果贯彻绝对公平,那么必然导致按劳分配;若按劳分配,将出现贫富不均;只有贫富均等,才能贯彻绝对公平。所以,(    )。

  • A. 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 B. 必须实行按需分配

  • C. 必须贯彻绝对公平

  • D. 不能贯彻绝对公平

     D【解析】根据题干可以翻译为“绝对公平->按劳分配”,“按劳分配->贫富不均”,“绝对公平->贫富均等(逆否命题为:贫富不均-> - 绝对公平)”。三个命题顺序推理为“绝对公平 ->  -  绝对公平”。自相矛盾的命题,假设不成立,因此不能贯彻绝对公平。


蔡老师注:

A->-A  则  -A是正确的     -A->A  则 A是正确的

如果推导自相矛盾,那么假设不成立,或者说”谁在后面谁是对的“


预测3:分析推理
01
以数独为载体


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推理。根据第一列和第三行可知,第三行的第一个格不能是土、火、水、金,所以这个格只能是木,第三行第四个格不能是土,所以只能是火,第三行第二个格只能是土,因此第三行从左到右分别是木、土、水、火、金,因此第一行,第一个格不能是土,第二个格不能是土,第三格是木不是土,第四格不是土,所以第五格是土,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蔡老师注:

常规题型的分析推理主要是排除法和特殊信息优先,比如最大信息,最小信息。今年的变化主要是命题背景素材的变化,以数独为载体的分析推理是今年有新意,可能被国考吸收的好题型。


预测4:读心推理
01
可能性不唯一是犹豫的主要原因

      如图,在一房间里有4个小孩,2个戴黑帽,2个戴白帽,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与B、C、D之间有一堵墙,所以看不见他们。同时,A、B、C、D谁都不能摘下帽子看,也不能回头看。片刻后,4个小孩中有人猜中了自己帽子的颜色。请问A、B、C、D究竟是谁猜中了?


       C【解析】说出自己帽子颜色的是C小朋友

       A同学和B同学基本没用了,啥也看不见,只能看到墙,啥信息都没有。

D同学站的高看的远,信息两最大,他能看到B同学和C同学,如果这两个同学帽子颜色一样,比如都是黑的,那么他立刻就知道自己是白色的了;如果都是白的,那么他利科就知道自己是黑色的了。他没说话,只能说明,前面两个同学帽子颜色不一样,他才犹豫。

       C同学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可以根据B同学帽子的颜色确定自己帽子的颜色,如果B同学是白帽子,那么C同学就知道自己是黑帽子;如果B同学是黑帽子,那么C同学就知道自己是白帽子。


蔡老师注:

读心推理若出现,一定比较难,一般建议先行跳过。



预测5:数学推理
01
不等式排序

某次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有如下情况:王东比董强分数低,吴平比岳丽分数低,赵梅比吴平分数高,王东和赵梅得分一样。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以下哪项也一定为真?(    

A.王东比吴平分数低

B.岳丽比董强分数高

C.岳丽比赵梅分数高

D.董强比吴平分数高

D【解析】本题属于数学推理类,主要考察不等式的排序问题。根据题目已知:董>王,岳>吴,赵>吴,且王=赵,由此可以得到:董>王=赵>吴,进而可以确定董的分数高于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蔡老师注:

排序的题目一般不难,有时不能排除所有的顺序,只需要判定最大或者最小的项即可。


02
不等式比较

       某高中只有文科班和理科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理科班人数比文科班多。根据以上条件,可以判断下列说法必定为真得是()

A文科班的男生总人数多于文科班的女生总人数

B理科班的男生总人数多于理科班的女生总人数

C文科班的男生总人数多于理科班的女生总人数

D理科班的男生总人数多于文科班的女生总人数

    【解析】本题属于数学推理,主要考查不等式。用不等式表示,基于题干男生>女生,理科人数>文科人数。无论男生在理科文科怎么分配,我们可知,?理科男+文科男> 理科女+文科女;同样理科人数>文科人数,可表示为,?理科男+理科女>文科男+文科女。??得到? 2理科男+文科男+理科女>2文科女+文科男+理科女,?左右同时减去文科男+理科女,可知理科男>文科女。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蔡老师注:

秒杀技巧:使用公式A>B C>D  AC>BD,男生>女生,理科>文科,所以理科男生>文科女生。


03
集合

       在某茶馆,一桌人边喝茶边谈生意。其中,一个人是保定人,两个人是北方人,一个人是深圳人,两个人只做木材生意,四个人只做电子产品生意。

       如果以上介绍涉及到该桌所有的人,那么,这桌人最少和最多可能是几个人?

A.最少可能是6个人,最多可能是10个人

B.最少可能是6个人,最多可能是9个人

C.最少可能是4个人,最多可能是9个人

D.无法确定

B【解析】本题属于数学推理类,主要考察集合。所有人员按两个分类标准,一种按地域,一个保定人属于北方人,一个深圳人不属于北方人,所以有3个人;另一种按所做生意,两个人只做木材生意,四个人只做电子产品生意,所以有6个人。这桌人最少的情况是两者完全重叠,也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值,6个人;最多的情况是两者完全分开,也就是两个数的和,9个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先按不同标准分类汇总得到和,A,B,C

设计的所有人

最少人数为 Max(A,B,C)

最多人数为 A+B+C

在没有其他约束条件的情况下。


预测6:因果关系论证
01
双观点搭桥:排他性大前提

       题1:某研究员认为,人类语言最初直接来源于鸟类和灵长类,因为如果重新审视现代人类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相互交流是如何从鸟类和其他灵长类古老的交流模式系统演化而来的。他宣称,从鸟类身上,我们获得了语言的旋律部分;从其他灵长类身上,我们获得了语言的实用性内容部分。在过去10万年里的某个时候,这些能力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知的人类语言。

      上述结论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 人类的交流与其他动物的交流之间的相似 度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多

       B. 人类语言包含两个不同层面:与句子可变结构相关的表达层面以及表达句子核心内容的词汇层面

       C. 人类语言的交流在过去和现在变化不大

       D. 鸟类和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有自己的交流语言

       B【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给定大前提。论点为人类语言最初直接来源于鸟类和灵长类。论据:从鸟类身上,我们获得语言的旋律部分;从灵长类身上,我们获得了语言的实用性内容部分。隐含的是推理的大前提为:人类语言包含了与句子可变结构相关的表达层面以及表达句子核心内容的词汇层面,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题2:政府应该禁止白酒企业在其营业收入中扣除广告费用。这样的话,白酒企业将会缴纳更多的税金,他们只好提高白酒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又可以抑制白酒的消费,降低因过量饮酒而导致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述的假设前提?

A.白酒企业不可能通过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以抵消多缴的税金

B.如果白酒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税金,则他们就不再继续做广告

C.如果白酒企业不做广告,则白酒的销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D.白酒企业由此增加的税金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A【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双观点加强。题干中给出的关联是“提高税金 导致  价格提高  导致 销量降低”,由于税金会使得利润下降,而利润是有价格和成本决定的,所以只有说明成本不能变化,此时税金才能直接影响价格。A选项不可能通过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以抵消多缴的税金,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蔡老师注:

“只包含”或“除了。。。不存在其他情况”是排他性大前提的典型标志。


预测7:相关关系论证
01
现象共变:因果倒置与共有他因

     有调查显示,那些作息时间不同的夫妻,虽然每天相处的时间较少,但他们发生争吵的次数比作息时间基本相同的夫妻更多。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应当尽量有相同的作息时间。最能削弱上述论点的一项是(  

A夫妻产生矛盾后,往往以作息时间不同来表现不满

B具有同事关系的夫妻更容易在工作上产生矛盾

C作息时间不同的夫妻更容易产生矛盾

D生活习惯不同是夫妻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A【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查现象共变。题干中发现两个现象共同变化,一个是作息时间不同,另一个争吵次数多,于是得出结论因为作息时间不同所以吵架多。优先用因果倒置的方法削弱,也就是共变的两个现象,并不是因为作息时间不同所以超较多,而是因为吵架多所以作息时间不同,也就是A选项。其中D选项给出他因,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但是因为引入新的概念强度低于A选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为66岁和648名痴呆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掌握两种语言的患者罹患痴呆的时间比只掌握一种语言的患者晚大约四年半,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掌握两种语言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 很多人患上痴呆之后大脑的言语功能均出现显著下降

       B. 大脑认知功能好的人才会说双语,认知功能好可延缓痴呆

       C. 相当多的人只掌握一种语言,由一生都未出现痴呆的症状

       D. 掌握三种或以上语言的人,痴呆发生时间比掌握两种语言的稍晚

       B【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现象共变。题干中给出“掌握两种语言”和“延缓痴呆”的共变关系,推出“掌握两种语言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若要削弱上述论证,可以使用因果倒置,也可以使用共有他因,本题属于后者,两个现象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共同原因的两个结果。B选项中“大脑认知能力好”就是这个共有的原因,它使得人会说双语,同时它也可以延缓痴呆,说明说双语和延缓痴呆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第一题是现象共变的基本款,主要考察因果倒置的削弱。

第二题是现象共变的热销款,主要考察共有他因的削弱。

这是个被大家忽视的重点??

比如我们发现A和B同时变化,自然地,我们会认为这种相关关系中存在因果必然

有人说:A引起了B的变化

张三说:顺序错了,是B引起了A的变化,这就是以前出的因果倒置

李四说:我觉得呢,A,B都是结果,C引起了A,同时引起了B,所以A,B经常同时出现,这就是现在常出的共有他因。


预测8:平行比较
01
演绎推理的结构比较

       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以下哪个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题干最为类似:

       A小王是大学生,小王不讲卫生,所以,大学生不讲卫生

       B法官是懂法律的,他不是法官,所以,他不是懂法律的

       C武汉的风景名胜不是一天能够游览完的,黄鹤楼是武汉的风景名胜,所以黄鹤楼不是一天内能够游览完的

       D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我是难过美人关的,所以,我是英雄

       B【答案】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查平行结构。题干结构为“A→B,非A→非B”,只有B项符合此结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这种形式的比较,只要名词的对应关系不出错即可,比如上面成功人士对法官,穿衣吃饭对法律。


02
类比推理的结构比较

       顾客:老板,你这盘鱼香肉丝里怎么没有鱼啊?

       老板:这有什么奇怪的!难道老婆饼里有老婆吗?

       以下哪项的对话方式与上述最为相似或相同?

       A. 老师:小明,你为什么没有做我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啊?

       小明:对不起,老师!难道我没有回家也要做家庭作业吗?

       B. 妻:亲,你的钱包里怎么没有钱啊?

       夫:这没什么不正常!难道茶叶罐里总是有茶叶吗?

       C. 孩子:妈妈,棉花糖里怎么没有棉花啊?

       妈妈:这很正常!难道你用的英雄墨水里藏了一个英雄吗?

       D. 顾客:小妹,你卖的珍珠奶茶里怎么没有珍珠?

       售货员:这有什么稀奇!夫妻肺片里也没有夫妻啊!

       C【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平行比较。首先使用类比归谬的方法,A选项是在偷换“家庭作业”的概念,只提到一个概念,而题干提到鱼香肉丝和老婆饼两个概念,方法不同,故排除;B选项在类比归谬时,不是类比的名字和实质,比如鱼香肉丝和鱼,而是论述的钱包和钱的关系,钱包里可以有钱,只是此时没钱,茶叶罐里可以有茶叶,知识此时没茶叶,故排除;D选项,句式一个为问句,一个为肯定句,与题干两个反问不符,故排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五岳归来不看山”,以下选项与上述推理方式最相近的是:

       A.疑是银河落九天

       B.桂林山水甲天下

       C.稻花香里说丰年

       D.二月春风似剪刀

       B【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平行比较。题干给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五岳归来不看山”给出“五岳”和“山”之间代表的关系,B项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给出“桂林”和“水”之间代表的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这类题目主要的技巧是将核心词拎出来,才能够清晰的看到类比的结构,才容易比较推理方式的异同。


预测9:原因解释
01
原因解释

       一则关于西瓜含有膨大剂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报道,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极小,几乎没有消费者打算改变他们购买西瓜的习惯。尽管如此,在该报道一个月后的七月份,某大型连锁超市的西瓜销量还是大大地下降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A.该类报道经常出现,到了七月份消费者已对该类报道漠不关心了

       B.  七月中旬后该大型连锁超市为表示对消费者负责,主动停止销售西瓜

       C.  食品专家认为,西瓜中仅含有少量的膨大剂,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D.七月份上市的水果种类繁多,消费者购买其他水果以替代西瓜

       B【解析】本题属于原因解释,主要考察解释矛盾。膨大剂报道影响极小,但是西瓜销量下降了。最有助于解释矛盾的是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由膨大剂影响了第三事件(超市下架),第三事件(超市下架)产生销量下降的结果。对于D选项,属于可能性原因,解释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蔡老师注:

解释矛盾其实就是在寻找另一个逻辑链条,比如人们已经习惯了A引起B,所以就会对A引起了 非B 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此时寻找到了另一个逻辑链条,A引起了C,而C引起了 非B,将C点明白,就是原因解释了。


预测10:论证焦点
01
双人对话型争论焦点

张先生:应该向吸烟者征税,用以缓解医疗保健事业的投入不足。因为正是吸烟,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疾病。要吸烟者承担一部分费用,来对付因他们不良习惯而造成的健康问题,是完全合理的。

       李女士:照您这么说,如果您经常吃奶油蛋糕,或者肥猪肉,也应该纳税。因为如同吸烟一样,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样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并且人们的危害健康的不良习惯数不胜数,都对此征税,事实上无法操作。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张先生和李女士争论的焦点?

  • A. 张先生关于缓解医疗保健事业投入不足的建议是否合理?

  • B. 有不良习惯的人是否应当对由此种习惯造成的社会后果负责?

  • C. 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否同吸烟一样

  • D. 通过征税的方式来纠正不良习惯是否合理?

      D【解析】本题属于论证类,主要考察争论焦点。张先生的观点是“应该向吸烟者征税”;争论中核心观点应该出现在后一个人,也就是李女士的话中,关联词“但是”之后是重点,概括的意思是“不良习惯不应该征税”。争论的焦点为“通过征税的方式来纠正不良习惯是否合理?”。因此选择D选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数学必做100题第73题(文科?理科)
2011届黄浦区一模数学
赶快收了它们,判断推理又能加10分!
高中数学必做100题第17题(文科+理科)
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将这样考
2017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文科自我预测试题(理科两套,文科一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