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5)

本篇目录:

***************************************

141.卫国故城

周                              河南省淇县

142.黄国故城

周                            河南省潢川县

143.共城城址

周                            河南省辉县市

144.滑国故城

周                            河南省偃师市

145.叶邑故城

周                              河南省叶县

146.轵国故城

周                             河南省济源市

147.下河湾冶铁遗址

战国至汉                         河南省泌阳县

148.望城岗冶铁遗址

汉                             河南省鲁山县

149.瓦房庄冶铁遗址

汉                             河南省南阳市

150.三杨庄遗址

汉                              河南省内黄县

******************************************

141.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俗称朝歌二道城。位于河南省淇县城关镇。卫国故城在朝歌历史上曾是京畿之地,殷商晚期先后有4位帝王在此建都城,殷商灭亡后,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长达400余年。淇县如今仍保存着城墙、冶铁遗址、制骨作坊等遗址遗存。卫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卫国是当时170多个诸侯国中之大国,卫国故城城址之大,城墙之宽,在东周古城址不多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卫国在朝歌建都380多年,共历十五代十八王。卫国在诸侯国中是一个大国,曾国富民强。到卫懿公时,他爱鹤如命,不理朝政,终被北方狄人消灭。而后卫国东迁楚丘(今滑县东)、帝丘(今濮阳)。公元前209年,卫国在野王(今沁阳)灭亡。


卫国故城的夯土中被发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卫国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冶铁作坊发现有冶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2016年11月,河南省淇县启动卫国故城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以完善文物保护利用设施,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卫国故城的文物保护及利用,下一步将初步建成卫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2006年,卫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2.黄国故城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始建于周成王平定东夷之后。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夏代,一个以黄鸟为图腾的部落叫“黄夷”,由华夏东部游牧而发展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佐禹治水英雄伯益(另一说法为陆终)是这个“黄夷”地区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由此诞生了黄国。春秋时期,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充分利用自己处于“黄淮”和“江淮”之间的军事要塞、交通枢纽的地域优势,团结周边的国家力量,在相当阶段与楚抗衡,创造了辉煌历史。公元前648年,楚灭黄。经当代勘查,故城附近曾多次发现黄国文物。

黄国故城城墙长度:东墙1650米,西墙1550米,南墙1800米,北墙1720米,周长6720米。墙宽10-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7米。已可确认的城门遗迹有3处,其中西墙中门墙体加宽,且内凹呈"U"字形。城墙的夯土大部分保存在3米左右,个别地方高达7米,基宽59米,上宽10—21米,夯迹明显,每层厚约10—14厘米,夯窝呈圆形,窝径4—7厘米不等,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城墙四周护城壕宽约36米,低于现地表1米许。

最令人惊讶赞叹的是黄君孟夫妇墓中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多达200余件。这些青铜器,纹饰古朴,有云纹、涡纹、三角形纹、波纹、蝉纹、虎纹,器物造型轻巧美观,大方实用,是春秋早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瑰宝。墓中出土的紫色绣绢和“绢纺”残片,是我国纺织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标本。出土的玉器制作更是精巧美观,造型有虎、鱼、蚕、人首等形式,非常生动写实,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此外还有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这些玲珑剔透、精美迷人的玉器,反映了黄国人极高的琢玉水平。


自2009年以来,潢川县人民政府主要实施了古黄国历史文化陈列馆、春申君黄歇公陵园、景区入口牌楼等工程建设。2016年潢川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部署县文物局积极对黄国故城博物馆进行改造提升,以稳重、大气而贴合实际的设计陈展风格来诠释“黄国故城博物馆”的主题和空间属性,博物馆占地五百多平方米,拟展出文物70余件,集展览、消防、安防为一体。

黄国遗民,迁居河南中部的,发展为后来的著名淮阳黄氏;南徙湖北地区的,后因黄氏族人的繁荣、鼎威而得名,就有了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成为后来名冠天下的江夏黄氏;为楚“浮诸江南,以实海滨”的黄国遗民,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为南疆少数民族中的黄氏望族。尤其是苦恋故土守家园的黄国遗民,更是饮恨图存,随着黄歇的崛起,硬是迎来了家族中兴的一天。黄歇是古黄国遗民的后代。黄歇委身仕楚为相25年,封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位极显赫,带来黄氏家族中兴。他的封地初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移至江苏苏州一带,黄姓得以在东吴地区发展,长江支流黄浦江,又称申江,上海简称申,这些名称都与当年的春申君黄歇有关。探求不同历史时期,经沧桑岁月先后形成的淮阳、江夏、金华、邵武等著名黄氏望族的源与流,寻出其变迁轨迹,便可发现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支脉联系,是源于一脉,根枝相连。淮阳黄氏的代表人物汉相黄霸,源出黄歇的脉系,被后世黄氏尊为江夏大始祖的黄香,是黄歇的第十五代嫡传裔孙。称盛于宋元时代的金华黄氏,其始祖黄苾,是黄香的第十代孙。江夏黄氏之后,形成黄姓历史上一个堪与金华黄氏同样辉煌巨族──福建邵武黄氏,也是江夏黄氏的分支。黄姓祖根在河南潢川

2006年05月25日,黄国故城作为周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3.共城城址


共城城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市区中北部。古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垣周长约5公里。现断续残存,东墙南、北两端各存200米。北墙东、西两端计约800米,西墙北段约200米,南墙东段约300米,残高一般6米,墙基宽40米,顶宽10米左右,夯土筑成。夯层厚约10厘米。夯层中发现有商、周时期细粗绳纹陶片。城内外发现有夯土建筑台基、灰坑、墓葬等遗迹。共城自西周末创建之后,秦、汉、唐、宋时期多有修补增建。共城近正方形,南北1300米,东西1200米。其中东城墙保存较好。

共城城墙据实测,西墙长1300米,北墙长1200米,南墙长1200米,东墙沿东石河南行长1300米,城围长5000米,共城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这座共城城墙,全部分层夯筑,有圆夯,椭圆夯,平夯。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发现夯土大都是圆夯窝。共城北半部城墙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头上,稳如盘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断面很厚,这可能是为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发时的冲击。共城东南面那段城墙保存得比较完整。共城遗址的城墙上,主要是红粘土、黑土、黄土、白土,还有三花土。2800年时间过去了,古共城遗址成了今天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辉县市还开辟了“共城公园”供人们参观浏览。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共城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滑国故城


春秋滑国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对滑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城垣屈曲呈弧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文化遗物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滑国故地在偃师,古来文献的记载完全一致。1962年的考古研究滑国故城遗址调查和发掘,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

公元前627年,秦兵灭了滑国回师,在晋国境内嵴山被晋兵打了伏击,全军覆没。当时晋国在出兵前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先轸说:“秦国不但不顾念我们国君新丧,反而乘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滑国),实在太无礼。”从此可见当时滑还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着。晋国打败秦国以后,就把这个被秦国灭掉的滑国据为己有,也不论是否同姓了。但后来,滑国有时属郑,有时属晋,有时属周。直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后,三川(黄河以南伊洛河一带)归韩国所有。韩哀侯二年(前375年)又灭掉郑国,滑地自然属韩。公元前249年,秦国攻占韩国大片领土,建立三川郡,滑地自当归秦所有。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滑国故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叶邑故城


叶邑故城位于河南省叶县叶邑镇旧县村。叶邑故城城方18里,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北依澧水,东邻烧车河。春秋时期曾为许、应国都。城内街道、城门、城墙、寺庙等遗址大部分尚得保存。“叶”的来历,相传与周成王“桐叶封地”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这件事:成王与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日:“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日:“大王封弟其善。”成王日:“吾与之戏耳。”周公日:“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则必行之。”于是成王乃封小弟于应,是为叶邑。

西周时期,叶县一带属于应国。春秋早期,应国被楚国灭掉,叶县成为楚国版图。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许为楚之属国,国小而近郑,常被郑国侵扰。许国国君许灵公罔惧郑国入侵而请迁于楚,是年十一月初三,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把叶邑(今叶邑镇旧县村)作为国都。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楚封沈诸梁(字子高)于叶邑,号为“叶公”。叶公治叶期间,率叶民修筑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惠及今世。遗址尚存。

许国国君许灵公之墓出土的编钟,是中国发现的由纽钟、甬钟、铸钟三组成套的唯一的一套,这套编钟一反古乐的五音规范,包含了七个音阶,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有着重要价值。该墓的发掘填补了中国东周时期考古学的空白,证明叶邑城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006年,叶邑故城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6.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豫晋古道,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轵地,统一后设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河内郡,并设盐铁官。吕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文帝元年,封薄昭为轵侯。北朝亦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石额犹存。公元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从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废弃,故城经历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沧桑历史。从七十年代到,出土的墓葬已经有几千座……其中就包括泗涧古墓群。

轵国古城是从东周开始修建的,然后后来逐渐封王,直到汉代,达到了它的顶峰,版图、城市的规模,以及人口都达到顶峰。当时衡量富还是穷,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经济,在轵国故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从济源轵国故城中王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布币,而这些布币里面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就是不仅仅是济源生产,来自当时的全国各地,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生产各国的钱币,作为商品交流的媒介物,这些布币集中在济源轵城中王村出土,这就说明了当时这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轵国故城这个范围内,陆续出土了一些重要文物,比如石磨盘、陶都树、陶风车、石钱范……轵城发现的古墓,以汉代墓葬居多。据专家考证,汉代盛行“视死如生”的丧葬仪式,尤其是一些贵族,生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环境,都要用模型的形式在墓葬中体现。


2006年6月份,轵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下河湾冶铁遗址

下河湾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南岗村下河湾村民组东约30米处,这是一处迄今中国发现的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延续时间较长、且集采、冶、炼于一身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官营冶铁遗址。


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有冶铁古遗址数十处,炉渣、铁块、陶片等各类冶铁遗存,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数量丰富,为我们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堆积年代和性质提供了实物资料。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经济,军事与文化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使“世界冶金史中心在中国,中国冶金史中心在河南”的论断更具有说服力。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8. 望城岗冶铁遗址


望城岗冶铁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400米。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现宋代烧瓦窑、汉代窑、汉代水井、汉代冶铁高炉等遗址,出土冶铁风管、铁叉、铁犁铧等遗物,对研究汉代冶铁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0年11月至2001年元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现完整宋代烧瓦窑一座,汉代完整窑两座,汉代水井五座,汉代冶铁高炉一座。还发现一条长40米、宽2米、深3米的人工水渠,冶铁风管、铁叉、铁犁铧等大量遗物。整个遗址年限是从西汉中期到期东汉末期200多年间从未中断过冶铁。


2006年5月,望城岗冶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9.瓦房庄冶铁遗址


瓦房庄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关瓦房庄一带,面积12万平方米。1959年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出大量遗迹遗物,其中炼炉17座,皆半地穴式,由炉门、火膛、炉床、烟囱四部分组成。炉旁有大量铸造铁器用的陶范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中一件属球墨铸铁。窑址4座。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人已掌握了高温冶铸技术。


汉代陶犁铧范,河南南阳市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

2006年5月,瓦房庄冶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0.三杨庄遗址


三杨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南部,是一处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汉代村落遗址。遗址遗存14处汉代庭院及道路、湖塘、农田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它首次再现了汉代农业乡里的真实景象,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也为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堪称“中国庞贝古城”。

这里地处黄河故道,沙土厚积,现地表沙岗连绵起伏,卫河的一条小支流——硝河(黄河改道南移后在原故道形成的河流)从三杨庄村北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历史上,较为宽阔的硝河河道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河两岸土壤里硝、盐、碱的含量很大,硝河的得名概由此来。而且,硝河两岸广布的沙丘,在民国年间经常随风南侵、移动。因而,这里至今也显得人烟稀少,较为偏僻。位于三杨庄村西北不远的颛顼、帝喾二帝(上古五帝中的第二和第三帝)陵,传说汉代开始祭祀,唐代就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元、明、清三代官方均定期进行祭祀并勒碑以铭;但清末的陵园及历代碑刻等,于1986年才开始逐渐从荒沙的掩埋中清理出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开始,国家在这里大规模封沙育林,广植刺槐,沙丘得以固定和绿化。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一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原来水位线常年距地表3米左右,现在已降至地表下25米。硝河在20多年前也已几近断流消失,河道处近年来都已被开辟为农田。

2006年5月三杨庄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薛,写在大地上的史书
关于鹤壁 淇县卫国故城墙的那些事儿
【原创】南顿故城
黄国故城遗址
平陵城就是济南
濮阳高城遗址发现卫国故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