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5)

本篇要目:

***************************************

841.北甘泉圣母庙

元、清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

842.李庄武庙

元、清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

843.石末宣圣庙

元、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

844.关村炎帝庙

元、清至民国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

845.夏县文庙大成殿

明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846.永和文庙大成殿

明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

847.泉掌关帝庙

明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848.阳曲大王庙大殿

明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849.隰县鼓楼

明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

850.交城玄中寺

明至清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

*************************************

841.北甘泉圣母庙


北甘泉圣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甘泉村西北。坐北朝南,东西宽23.5米,南北长 44.7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东西夹屋、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建于清代。山门为二层式构架,下为山门过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戏楼(山门北侧)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耍头呈下昂式,后尾挑至下平槫,出45°斜拱,无补间铺作。梁架六架椽屋四椽 对前乳 用三柱。四椽 、前乳上用驼峰、栌斗承搭牵,梁架间用八角形蜀柱、栌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承脊槫,蜀柱底部用合沓稳固。梁断面呈圆形,自然弯材稍加砍凿即用。门窗装修均已不存。

两侧分布有东西夹屋、东西配殿、东西厢房。

北甘泉圣母庙平面示意图。

2013年3月,北甘泉圣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2.李庄武庙


李庄武庙又名关帝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庙宇坐东朝西,现存中轴线建筑为山门、鼓楼、香亭、大殿;北侧依次为妆楼、戏台北配房、一进院北厢房、一进院北廊房、二进院北廊房、香亭北配房、大殿北耳房;南侧紧邻峭壁,建筑依次为一进院南廊房、二进院南廊房、香亭南配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碑记及维修大殿时见元至大二年(1309年)修造题记,应为元代建筑,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修葺和增建。现存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物。


山门(倒座戏台)位于庙宇最前端,一层为山门,二层为倒座戏台,

山门(倒座戏台)位于庙宇最前端,一层为山门,二层为倒座戏台,戏台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板瓦屋面。


武庙中庭建中殿,当地亦称“鼓楼”,鼓楼位于山门与大殿之间,面宽、进深各一间。原为四角亭,1958年将四面加砌围墙,在四攒角科斗栱下加砌柱子以承托出檐,原四柱均置于室内,屋面形制为十字歇山顶。古代建筑布局形制发展演变显示,宋代庭中多建露台,金时为献亭,元代为舞楼。露台之制延至元代,武庙中建鼓楼,就是元以前的露台或舞楼,明代以后增修山门式戏台,遂将其改为鼓楼,展现了历史不同时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


香亭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檐为卷棚歇山顶,后檐为卷棚硬山式屋顶。从外观看属卷棚建筑,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前后檐,通檐用两柱”。前后檐均设七攒斗栱,雕刻精美。明间檐柱柱础为须弥座形式,各层均雕饰不同花纹。椽子上皆彩绘出木头纹理,保存完好;斗栱、檐额雕饰精美。香亭北配房:面宽两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建筑,板瓦屋面。香亭南配房:与香亭北配房对称而建。

大殿是元代建筑,单檐卷棚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为 “四椽前压搭牵用三柱,前廊式”。斗栱仅设于前廊,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斜栱造,耍头蚂蚱形,里转单抄。梁架上有彩绘,山花象眼处施山水画。大殿北耳房面宽两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式建筑。


2013年3月,李庄武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3.石末宣圣庙

.

石末宣圣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6高平市石末乡石末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30平方米。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妆楼、配殿、耳殿。山门东、西妆楼二层,面宽三间,五架无廊。庙内现存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泰定三年(1326年)碑2通。


山门亦称倒座戏台,面阔五间,五间无廊,悬山顶。一层为进出庙宇的通道,二层为戏台。

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五间,二侧配殿、耳殿,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琉璃脊饰。

东、西配殿,面阔七间,六架前檐廊,悬山顶。正殿东、西耳殿,面宽三间,五架无廊,硬山顶。


殿顶黄绿琉璃脊饰。殿内柱网减柱造,只在后檐用内柱,内柱间用大额枋及绰幕枋纵向联构。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各间用补间斗栱一朵,明间一朵五铺作双杪重栱计心造,并出45°斜栱;次、稍间一致,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里转出双杪。补间斗栱里转皆用挑斡和鞾楔。

2013年3月,石末宣圣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4.关村炎帝庙


关村炎帝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关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进行了维修,历时三年。寺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南北长47.76米,东西宽30.26米,占地面积1445.22平方米。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东耳殿为明代建筑,东耳殿、香亭则为清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近现代。



该庙由南至北有香亭、正殿,东西有厢房、耳殿。

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檐柱12根,两角柱方形石质混棱造,两平柱为后人更换,内柱4根,前槽方形,后槽圆形。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昂做琴面式,蚂蚱头。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形制同柱头铺作,里转挑斡。梁架为殿内厅堂做法,六架椽屋前乳栿对后搭牵用四柱。三椽栿上两端蜀柱承平梁,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实拍捧节令栱。

香亭面阔三间,卷棚顶,是清代建筑,东西耳殿是明代建筑。据碑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曾大修。1950年作为生产大队办公用房,之后曾做学校、仓库等使用,1979年村民集资修缮并恢复庙宇的祭祀功能。

2013年3月,关村炎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5.夏县文庙大成殿


夏县文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城内解放南路学巷内。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 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现仅存大成殿。

夏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外檐下设有斗栱,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出三下昂,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当心间出斜栱,前檐各次间和稍间为双重栱,尽间的形制同柱头铺作。后檐各次间、稍间以及两山面各间皆用单栱。栱眼壁间彩绘云龙凤舞图案。梁架结构为殿内厅堂做法,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捧节令栱。柱身有收分,并有侧脚。

夏县文庙大成殿是山西境内保存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大成殿,其琉璃脊饰保存完好,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夏县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6.永和文庙大成殿


永和文庙大成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文庙大成殿位于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据《永和县志》 记载,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成殿,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


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墙经后人改造,已非原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杪,皆做琴面假昂头,耍头斜杀内凹,补间铺作明次间各施一朵,形制与柱头铺作相同。柱头铺作里转出两跳,重栱计心造。殿内厅堂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后在四椽栿下增置一柱。

前檐角柱生起明显。梁栿多用自然材,平梁上施蜀柱、叉手,无丁华抹颏栱,蜀柱两端用合沓固定,并用叉手直抵脊槫。部分梁栿上仍保存有彩画。屋顶局部塌陷。

2013年3月,永和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7.泉掌关帝庙


泉掌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中心西邻泉掌村委会。坐北向南,东西长19.6米,南北宽21米,占地面积412平方米。现存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均有修葺。


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20根石雕副阶柱。檐柱柱头皆有覆盆式卷杀,普拍枋上施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斗栱。整体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六椽符栿对前后搭牵用五柱。


2013年3月,泉掌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8.阳曲大王庙大殿


阳曲大王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西,为盂县藏山神赵武之行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4平方米。据《阳曲县志》和大殿内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大王庙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成化八年(1472年)维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庙内仅存大殿为明代遗构。

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架,单檐歇山顶。檐柱和角柱有侧脚,柱头有卷刹。明间设隔扇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斗栱五踩单翘单昂,外拽厢栱抹斜,平身科逐间各一攒。阳曲大王庙大殿结构严谨,构筑巧妙,反映了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殿内不设柱,四角设抹角梁形成井架结构,承托山面与屋顶结构。在四角的上金檩和三架梁的交叉处,以雕花垂莲柱连接。殿内后方通宽设有供台,两山墙及后墙面绘大王出行、回宫图、尚膳、尚服等壁画65平米。殿内存有明崇祯九年(1636年)石幢 1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大王庙碑1通,及其他断碑、石幢等残件。

2013年3月,阳曲大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9.隰县鼓楼


东屏古射

隰县鼓楼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内,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中心。鼓楼由墩台和台上楼阁构成,通高20.3米,占地面积 190平方米。据 《隰州志》及脊檩下的题记“明万历四十五年奉直大夫知隰州事储”,鼓楼由隰州知州储至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十五年(1638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六年(1865年)均有修葺,2002年进行落架大修,其梁架结构、牌匾等存有明代原物。


南临古慈

墩台为方形,边长13.8米,高5.98米,由青砖砌筑,外涂朱红色。台下设十字券门洞,东侧有露天梯可达台上。台上木结构楼阁为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高14.31米。一层平面为方形,面宽进深各一间,四周回廊,内设木楼梯,檐部为三踩单翘斗栱。二层平面与一层同,平座及下檐三踩单翘斗栱,上檐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栱。上层四面檐下分别悬挂“龙泉古郡”、“长寿遗封”、“三晋雄邦”、“河东重镇”等巨匾四桢。


西带黄河

隰县鼓楼的十字门洞高5.98米,各门洞上方均有牌匾,东为“东屏古射”、西为“西带黄河”、南为“南临古慈”、北为“北拱晋阳”。


北拱晋阳

 隰县鼓楼造型独具特色,保留了明代建筑原物,修葺演变可考,具有较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2013年3月,隰县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50.交城玄中寺


交城玄中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洪相乡洪相村北3千米。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初名石壁寺。寺院占地面积约为 12,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迁安桥、摩崖石刻、历代石刻等构成。交城玄中寺历史悠久,文物遗存类型丰富,被日本净土宗与净土真宗奉为祖庭,在佛教史和中日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玄中寺的山门即是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为寺中最古老建筑之一。玄中寺几毁几建,建筑最古老就是牌楼和山门。


山门北侧即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像。

亭内各立一通古碑。西边是金泰和四年(1204年)依唐碑拓重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玄中寺迎来的第二位皇帝位金章宗完颜璟。时间是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九月金秋。他曾把玄中寺比喻为“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

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唐开元年间前殿旧址,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住持鲁岩法师修建,清康熙中期重建,后坍塌,1955年10月重修。新建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基本仿旧制,但有些“绝活儿”已不能恢复,如原殿前四根明柱外露,据说柱围一搂都搂不住,神奇的是这么粗的支柱手搓却能转动。洪相安定村一带至今都口传一句歇后语:“石壁寺的露明柱——不知哪嘎吃力”。大殿很有气场,1979年和1984年曾两次彩绘。大殿正中独奉阿弥陀佛木雕像,佛前有尊1994年请的缅白玉阿弥陀佛坐像。玄中寺为净土宗,自然奉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接引佛”。大殿四周悬挂着十八幅明代罗汉画像(有资料说为十六幅),姿态各异,形态超脱。


【西方圣境】位于中院,绕大雄宝殿而过,踏着层层台阶,就进入中院。正北七佛殿高二层,规制宏敞,殿内七尊明代金装大佛端坐于莲台之上,宝相庄严。按佛教规制由东而西依次为:毗舍婆佛、拘搂孙佛、尸弃佛、拘那舍佛、毗婆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佛前花、罐、鱼、长、轮、螺、伞、盖等“八宝”,雕造精美,乃稀世珍品。左右两侧藏经柜珍藏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藏经》,共计541函,5048卷,为镇寺之宝。殿之东西碑廊,藏有历代碑刻数十幢,保存了玄中寺净土历史信息,无比珍贵。最为著名者当数元代“八思巴文圣旨碑”,碑文分别用八思巴文与汉文两种文字镌刻“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3年)忽必烈颁发保护玄中寺圣旨”,为研究元代佛教及八思巴文字的珍稀文物。院中大悲殿前“观音柏”枝繁叶茂,千枝树干犹如观音菩萨千肢手臂,呈伞形向空中及四周伸展,护佑众生,为寺中又一大奇观。

【千佛阁】位居中轴线最北端,顺依山石磴盘折而上,高挂如霄山崖,背依石壁千叠嶂,周边翠柏环抱,绿树相拥,别有一层洞天。阁前茗山题联:“无量数化身接引众生登彼岸,十万亿佛土现前一念到西方”。阁内迎面金装弥陀佛位居正中,结跏趺坐于金色莲花之上,佛像高1.7米,乃檀木雕造,金色佛光遍照大千世界,令四众顿生善念,心归净土。两侧佛龛内有千尊黄杨木雕立佛,精雕细琢,身态各异,面额白毫镶嵌宝石,灵光闪耀。千尊佛像浩浩荡荡,目不暇接,喻意着佛教强大无比,锐不可挡的强大气势。遵照玄中净土教义,在此称念“阿弥陀佛”一句,同于称念千声,可灭减惑业,成无量功德,这是对昙鸾《往生论注》中所提“易行道”的继承和发展。笔者置身千佛阁前平台之上,俯视前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环顾四周,山峦叠嶂,翠绿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正如赵朴初先生在《礼玄中寺归途有作-调寄云淡秋容》所言:“千古玄中,一天凉月,四壁苍松。透破禅关,云峰石锁,楼阁重重。回头白塔高峰,心会处风来一钟,挥别名山,几生忘得,如此秋容。”


秋容塔两层八角白色,重檐迭涩,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近塔处平台四周垛堞围栏,是历史上僧侣及附近百姓躲避兵燹之所,自古便有“石壁秋容”之称,被视为玄中寺的象征。环顾四周,前有千尺壁横亘为屏障,背依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崇楼峻阁,鳞次栉比,古韵悠悠,蔚为壮观,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2013年3月,交城玄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怪哉!山西三座石楼山,都不在石楼县
中國古建築(五)【44P】
长子县城内的三座古建筑-天王寺.崔府君庙.文庙大成殿
太行山小村“国保”三嵕庙,“嵕”字读啥音,难坏了不少参观者
涉县井店镇成汤庙山门
1篇文,教你看懂金代斗拱文物的识别技巧,90%的人没听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