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9)

本篇要目:

******************************

1791.刘镇华庄园

民国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1792.洛阳西工兵营

1914年                     河南省阳市西工区

1793.袁林

1918年                    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

1794.天主教诃南总修院旧址

1932年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

1795.河朔图书馆旧址

1935年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

1796.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1946年                   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 

1797.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1947年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1798.商丘准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1948年                    河南省商丘市昨阳区

1799.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

1954年                     河南省洛阳市润西区

1800.古德寺

1877年                    湖批省武汉市江岸区

********************************

1791.刘镇华庄园


刘镇华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前有伊洛河,后有黄河,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庄园分为南院和北院,两院中间道路两侧设有寨门。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洋房与窑洞同列,连廊与庭院共处,是一处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官僚地主庄园。


庄园坐北朝南,依神都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前为花园,后为主宅区,两侧设寨门。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各项生活设施齐全。刘镇华庄园在建筑上富有特点,且规模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刘镇华清朝末年人,祖居巩县神北村,其祖父任过清朝知县,其父刘寿山以经商为生,小有家产。早年曾参加同盟会,进行反清活动,后任镇嵩军司令,民国时期任陕西、安徽两省督军和省政府主席,兼任豫、鄂、皖边 区“剿匪”总司令,1948年赴台湾,1952年病故于台。其弟刘茂恩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一集团军司令、河南省主席等职。

这里建有一高楼,又名“仿重庆大厦”,顾名思义,这座高楼从外表看很像民国时期重庆一带的大厦。楼房坐北向南,高12米,青石基座,青砖砌墙。楼中间部分突出,平顶六棱形,包括地下室共4层。整座楼房上下左右相互贯通。“仿重庆大厦”内卫生间、浴室一应俱全,卫生间内贴的是进口的瓷砖,有些瓷砖的色彩至今依然十分鲜亮。拾级而上进入经过整修的大厦,不难看出当年的富贵与奢华。一进大门是一个面积有五六十平方米宽大的客厅,北墙处修有一欧式壁炉,火道直通楼顶,整栋楼就是靠这个壁炉取暖的。刘镇华庄园在当时已经用上了电,大楼西北有一面积很小的房子,据当地人说,那就是刘家的配电房。


刘镇华兄弟七个,除了二弟刘镇乾经商和六弟刘茂寅赴德国留学外,其余五人均在军界供职。特别是五弟刘茂恩曾任国民革命军十四集团军司令和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当时被人称为“一门双督军,兄弟两主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新中国建立前的巩县,刘家煊赫的家势是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的。解放后,刘氏家族有的去往台湾,有的定居海外,只留下一座空旷的庄园述说着这里曾有的辉煌。

刘镇华庄园上院是住宅区,以窑洞为主,正面为,西部面东筑二层小楼一栋,上下8间。面向北建有瓦房5间,青砖小瓦,木架结构。院东部北壁筑窑楼2层共6间,窑内全部由青砖砌筑。该院原为两进院,一进为管家住,另一进为刘母及侍奉人员所住。建筑风格和建筑别无二致,极具上世纪地主庄园的色彩。


北院的主体建筑则是一栋两层小楼。这座两层楼房杂糅了诸多欧式风格元素,系中西结合,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木板走廊,前檐平顶,小青瓦盖顶,二层出檐置木栏杆,棂子雕花窗,整体造型洒脱别致,古朴典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刘镇华庄园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92.洛阳西工兵营


洛阳西工兵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占地约6.67平方公里,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于前后、左右。司令部门前有东西大道,路南有阅兵台,路北有地下会议室(即广寒宫),阅兵场以南还有六处院落,司令部东为花园,内有“惜阴书室”,另有高级住室一栋,在室内直通地下室,经地下室可通飞机场和火车站。

司令部北侧有马路,其北、东、西并排有五处大院落,房屋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均为砖木结构的五脊硬山青瓦房,前檐出刹为走廊,廊柱均为暗红色。洛阳西工兵营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对于研究洛阳的近代建筑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解放这一时期的近代历史。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称帝野心,于洛阳修建新式兵营,训练新式陆军。兵营建成后,袁世凯倒台身死。民国九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战胜皖系军阀段祺瑞后,率部进驻洛阳西工兵营,吴佩孚前后驻洛共四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他对洛西工兵营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共扩地1000余亩,房屋增加到1.2万间。在营市街以东又建公馆街(今市政府家属院),扩建房屋百余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国民政府迁洛后,国民党中央党部驻西工兵营吴佩孚司令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住在公馆街前吴佩孚天字第一号院内,同年3月,国民政府在西工兵营召开国难会议,会议通过了“先安内后攘外”反动议案。1933年,蒋介石在洛阳西工兵营成立了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1937年蒋介石派程潜作为抗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进驻洛阳西工兵营。1939年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他曾访问过延安,归来后,在司令部东花园修建了五孔青砖窑洞,上书“惜阴书室”。

惜阴书室现存四孔窑洞,为青砖结构,坐北朝南,西起第二孔较大宽3米,其他三孔宽2.6米,窑深6米,净高2.8米。大窑内有侧门可以通旁小窑,靠东两小窑又在后设有小窑可串通。外墙与窑身全部用砖砌或拱券,前开门窗,后有小窗,券拱上填厚约1米的土,再覆盖瓦片防雨,屋顶采用女儿墙有组织排水。室内墙面、拱顶均抹白灰,地坪为水泥地面,室内的地坪比室外的地坪低,门窗镶玻璃。现存西起第二间(原状五孔时为西起第三间)拱圈上墙壁内镶嵌一青石匾额,上书“XXX题惜阴书室,一九三九七七”。


高级住宅共5间,中间3间为会客、接待厅,东西各一间,室内各房间相互独立,都能串通,住宅内还隐藏有一条可通往当时洛阳机场的地下通道。由于高级住宅内陆面全部是木地板、墙面还有高1米的木墙裙,年久失修已出现了腐朽的情况。


老吴桥位于洛河桥上游1000米处,是河南省近代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共23孔,中间21孔,单跨9.20米,两边孔各6米,总长205.2米,宽6.10米,桥面净宽5.60米,桥墩是青石包边,地下基础约6米,用水泥混合石料浇铸。桥面两侧有水泥护栏,吴佩孚命名为“天津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洛阳西工兵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93.袁林


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万多平方米,耗资约72万元。由中华民国政府筹资兴建,袁世凯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是我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在我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

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分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袁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我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赑屃石雕,上驼高达5.5米的墓碑,墓碑上雕刻出数条盘龙,显示出墓主非比寻常的身份,墓碑正面刻“袁公世凯之墓”几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

过了碑亭,就是大门。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再往前就是袁世凯的葬身之处,三道铁门均是西式建筑风格,而门上的墓徽却雕着苍龙猛虎。袁世凯墓呈圆形,全用钢筋水泥浇铸,周围雕的石狮也是模仿西式的“写实”,而不是中国传统式的“写意”。袁世凯这个古怪的墓也反映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瞬息多变的身份。


景仁堂


袁世凯半身塑像安放在景仁堂。



石狮也是模仿西式的“写实”




袁世凯陵墓的规模和现状 路边指示牌 袁林等比例缩小图 三维图 袁世凯墓不称「 ”陵”而称「”林”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但当时当政的徐世昌反对,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 

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更加显示出了一种威严之势。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袁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4.天主教诃南总修院旧址


河南总修院即大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羊尾铺,占地57亩。该院系1930年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所建。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创建于1930年,1958年停办,前后历时28年)修院分哲学班、神学班两个等级,学制一般为六年。入院的大修生需在备修院毕业考核合格,经本教区主教保送,始能入院深造。毕业后,由院长推荐、本教区主教批准即可晋升为司铎。在院学习的修生一般在二十岁以上,分别来自河南天主教各教区,修生人数最多时达百余人。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设计为中西合璧型,即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这所建筑的外形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所建造的模式,可是与开封另一处保护的很好的山陕甘会馆相比,这里看不到一点保护的迹象。处处显示出一片悲凉荒废的景象。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当时河南天主教的最高学府,专门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曾为河南天主教培养了众多的神父,在天主教界影响深远。一九三○年正式选址开封市东郊羊尾铺,于当年冬天动工,一九三二年春天基本竣工。令人欣慰的是,整座建筑主体保存基本完好,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筑“中西合璧”较为成功的范例。它以中国古典建筑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即中国古典式建筑外观与西洋式室内装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决定采用这种大胆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设计并付诸实施,具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原因,是为了有利于在华传经布道,当时罗马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主教提出“要使天主教能够在中国发展就应该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主导思想,要求“教堂要建成中国式的,圣像也应该绘制成具有中国艺术特色”;客观原因,是中国古典建筑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所致。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5.河朔图书馆旧址


河朔图书馆位于河南新乡市一横街北头,卫河公园内,主楼为三层宫殿式建筑,楼前有包台云池,屋顶飞檐走兽,雕梁画栋。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的佳作。现为新乡市群众艺术馆。


河朔图书馆整个楼基为长方形磨光白料石砌筑,上方是疏密相间的砖砌壁柱。壁柱上方是飞檐画角,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严。建筑内部主要梁架为钢混结构,坚固耐用;这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由三层四角攒尖顶式的主楼和左右两层单檐歇山顶式的配楼组成,脊饰为清宫式做法,为建筑更添几分肃穆。

配楼两侧墙外各有一个宽敞的阳台,由汉白玉栏杆环绕,显得浑厚典雅,挺拔俊秀。在这里,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重要建筑。他与梁思成、刘敦桢等人一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虽然河朔图书馆的名字历经变化,但70多年沉淀的文化韵味,赋予了河朔图书馆独特的气质。  


1930年,新乡行政公署专员兼新乡县县长唐肯建议修建河朔图书馆。1933年2月,由新乡士绅暨省内党政军各界要人郭仲隗、杨一峰、张天放、王宴卿等筹备委员会,馆址选在县城西北卫河湾处。1934年,一期工程即三层宫殿式办公及阅览大楼动工,1935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1938年2月新乡沦陷后,河朔图书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做了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朔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9月建立平原省,在原河朔图书馆舍成立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又成立平原省图书馆。1952年10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图书馆改为河南省新乡图书馆。1953年4月,河南省新乡图书馆移交新乡市,组成新乡市人民图书馆。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月3日,三人军事调停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来新视察,在河朔图书馆听取新乡执行小组汇报。河朔图书馆旧址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三人的雕像。因为这些雕像制作粗糙,也与这里的环境不相协调,几年前,雕像被拆除了。


l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河朔图书馆成了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以前这间房子的墙壁上凿有送饭的两个孔,现在已经被堵上。这间地下室可能是国民党关押违纪军官的地方,这些诗是被关押者写下的。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河朔图书馆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6.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1938年6月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6月9日,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改道经中牟、尉氏、鄢陵、扶沟向东南方向流去。黄河改道以后,花园口以下黄河故道逐渐干涸,大片黄河旧滩及故道两岸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进行复垦,构筑家园,并建立起敌后根据地——解放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筹划修复花园口旧堤,让黄河重归故道。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和支持堵口归故。1946年2月,通过协商双方各自在自己的防区内组织复堤,并对8年来在黄河旧滩上生产生活的群众进行转移安置。可是时间仅仅过去一年零三个多月,国民党为了配合他们进攻解放区的军事行动,于1947年6月下旬,无视正在下游河道上施工的数十万民工和沿岸700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强行在花园口抛石堵口,企图再次实施“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为了揭露、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周恩来同志肩负亿万人民及党中央的重托,于7月19日由上海乘坐专机飞抵开封,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下榻于距离开封飞机场不远的一座“红洋楼”东楼里。 

开封的红洋楼位于陇海铁路南侧,系1909年美国南方浸礼会教士施爱理购买土地,并于1917年由英国人投资,为时任河南邮政总局局长及会计长作为寓所而修建的一东一西两座楼房。楼房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坡屋顶、红瓦面的两层建筑。因为它有别于一般民居,而且是外国人投资所建,故群众都叫它“红洋楼”。

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就“黄河归故”时间问题与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进行谈判。对于国民党企图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的阴谋,给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通过谈判推迟了花园口堵口复堤的时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国共两党黄河归故谈判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7.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旧址


豫陕鄂前后委旧址,又称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老城大街中段、县委大院西侧的福音堂。豫陕鄂前后委旧址的楼房始建于1891年,当时,挪威一些基督教人士来到鲁山传教,在这座楼相邻的西南建了一座教堂,取名福音堂。此楼为配房,是牧师和传教士居住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牧师楼。楼房为砖木结构西欧建筑风格,是鲁山当时最漂亮的建筑。1947年鲁山解放时,传教人员离去。这里成为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的驻地。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史迹,2001年9月,鲁山县就拨款20余万元,对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进行修缮同时筹建豫西革命纪念馆。2004年2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馆名。2004年8月18日,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豫西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2005年,豫西革命纪念馆成为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26个红色经典景点之一。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8.商丘准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张菜园村,同时这里也是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司令部设在张菜园村83天,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人在此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


总前委、司令部设张菜园,政治部设洪庄,后勤部设在商丘古城北的圣保罗医院。刘伯承、邓小平住周楼,其他机关和部队分散驻邻近20余村。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作战总前委,仍由刘伯承任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兼野战军政委。

总前委指挥部设在商丘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张菜园。这时,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谭震林正在前线指挥围歼邱、李兵团的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既要指挥前方作战,处理各种电文、报告,又要总结淮海战役各项工作,部署中原野战军的休整、补充任务。

1949年2月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召开了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委员及中原局、华东局负责人康生、饶漱石、宋任穷、张际春等参加的会议,具体讨论、决定了南下渡江作战的时间、部署、战勤准备及部队政治教育等问题。同时,总前委向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渡江作战方案和准备工作意见》的报告。这是继1948年12月16日总前委全体成员会议后的又一次全委扩大会议。


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占地30亩、有房屋23间,共设三个展厅正堂和东西厢房展厅,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智慧,表明了商丘战场在淮海战役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次是总前委会议室、警卫室、机要室等旧址及图片展览。展厅着重展示了总前委成立、战前态势、战役决策、战役实施、战役进程(战役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及重要相关决策部署)、战役影响,党和国家领导提词,以及淮海战役前、中、后期,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指示精神电文、电稿和总前委回复中央军委毛主席的电文。

1948年12月30日,邓小平率淮海战役总前委从安徽宿县小李家村出发,来到朱集(商丘)火车站。邓小平宿朱集军营,不久,邓小平移驻商丘古城东南12公里处的张菜园村。



作战指挥部

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五位委员。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9.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是指“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主要包括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等苏式建筑。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100多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洛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来到洛阳,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阳的工业建设……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以及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见证两国文化交流的“苏式建筑群”。

“一五”期间,来自上海、东北、广东等地的数万名有专业技术的青年,来洛阳支援工业建设,和当地人民一起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以及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

.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一批苏式建筑,作为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2011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唯一的工业遗产街。

2号街坊

11号街坊

10号街坊

洛阳饭店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中铝洛铜

洛轴宾馆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0.古德寺


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该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该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其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今汉口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还是一片坡地。隆常法师到这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寺院,名“古德茅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昌央法师主持扩建,定名古德禅寺。10月,古德寺僧众自发救护武昌起义的起义军,掩埋革命烈士,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嘉奖。


民国元年(1912年)4月13日,孙中山带随员专程到古德茅蓬,凭吊无名烈士公墓。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亲自为其改名为“古德寺”并竖题寺名。民国十年(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内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民国二十年(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至1934年,乃告竣工。主体宗教建筑有圆通宝殿、天王殿、禅堂、上客堂、斋堂、观音堂、客堂、普同塔、住持觉幻舍等。


抗战期间,古德寺附近多次遭到飞机轰炸,该寺的建筑及寺后菜地中的辛亥革命烈士公墓部分受损。1956年,古德寺有1.7万余平方米。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德寺被关闭,佛像被毁,该寺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二〇一部队和市公安局翻别管教所进驻。

1974年,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将古德寺的土地与房屋归武汉照相机厂使用。武汉照相机厂进驻寺庙建厂,其占地达22.9亩。1986年,武汉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作出了武汉照相机厂将原属古德寺的6470平方米用地及全部建筑归还古德寺的决定,但因该厂无处搬迁而未能落实。


1996年,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演顺法师率领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古德寺重新对外开放,但许多建筑仍然没有修复。1997年,香港张紫珊出巨资,由泰国将四面佛请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2001年,武汉市宗教局和佛协组织了古德寺内的几位法师和专家一同前往缅甸的阿难陀寺进行了参访。目的是参考缅甸阿难陀寺的建筑风格,为以后保护和开发古德寺作参考。2005年,古德寺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圆通宝殿进行了全面的整体修复,恢复其原貌,凸现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2009年,古德寺首先对靠近军管区的北侧进行修复。2016年01月,武汉汉口区政府规划古德寺的发展成为5A级宗教文化景区,使其成为武汉又一张精美名片。


古德寺保存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作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寺庙,它和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 在很多细节构造上,古德寺也采用了一些中国元素,例如圆通宝殿主塔刹,其刹顶极像由古代兵器“戟”的图案组成,中间为方天戟,两边为单牙月戟。“戟”与“吉”同音,应取汉文化的“吉祥”之意。古德寺殿顶四沿有96个莲花方墩,应该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望柱,寓意“国之四维、天圆地方”;每四个莲花方墩前立菩萨雕像,采用了佛教汉化后创造的二十四诸天;殿顶的大小佛塔共九座,暗合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

 当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古德寺,都以为它是一座清真寺,尤其是其顶部独具特色的亭塔建筑,更使人增强了这种感觉。圆通宝殿的亭阁式佛塔形似透空圆亭,应该是在借鉴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进了中国传统的阁亭建筑特色,这也充分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借鉴、吸收、融合的情况。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古德寺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李家
我们拭目以待,洛阳再次精彩!#文化旅游 #历史 #洛阳
【玺仕案例】红色研学——商丘市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原创】行游豫东7: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洛阳近代历史,先后 2次成为河南省省会,曾经成为民国政府首都
“淮海战役”岂能随意改称为“徐蚌会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