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4)

本篇要目:

**********************************

1841.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1938年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

1842.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1942年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1843.厂窖惨案遗址

1943年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

1844.丁氏光禄公祠

1878年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

1845.崎碌炮台

1879年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

1846.人境庐和荣禄第

1881年、1884年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1847.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

1903年、1905年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

1848.谢晋元故居

1905年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1849.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

民国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

1850.广九铁路石龙南桥

1911年                        广东省东莞市

***********************************

1841.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被迫迁来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当时洞庭中学校内。


中山堂位于武冈二中校园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灏将军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1941年3月动工,1943年7月建成。中山堂坐北朝南,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占地1300多平方米。楼分三层,因地势南高北低,从正面看只见二层,背面则可见三层。系“中西合璧”的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的砖木构建筑,是黄埔军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旧址建筑。

走进中山堂一楼的中厅,孙中山画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词映入眼帘。画像两旁,有5排带凹槽的木条,据说曾嵌满烈士遗像、牌位。走进中山堂一楼的中厅,孙中山画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词映入眼帘。画像两旁,有5排带凹槽的木条,据说曾嵌满烈士遗像、牌位。沿屋后木梯上三楼,正厅后墙有一块镶嵌在墙壁里的石碑,走近才发现它表面的文字已基本被凿毁,仅能模糊地分辨“二分校”、“为纪念”等几个楷书阴刻的字。资料显示,这石碑记述的是“二分校情况及中山堂修建始末”,“由周用吾撰额,军校少校秘书郭池孙书丹”。


中山堂背立面

中山堂位于武冈二中校园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灏将军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1941年3月动工,1943年7月建成。中山堂坐北朝南,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占地1300多平方米。楼分三层,因地势南高北低,从正面看只见二层,背面则可见三层。系“中西合璧”的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的砖木构建筑,是黄埔军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旧址建筑。


武汉分校中将主任李明灏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部分第十五期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来到武冈。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招收了第14期至19期学员,训练了十个总队,另设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训练班及训练总队,共毕业学员23502人。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这些初中级军官,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分校为什么要迁到武冈来?这里有说法。一是武冈是湘西南军事重镇,东拒长沙宝庆,南扼衡阳、桂林,西挽云南、贵州,北控怀化、芷江。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二是武冈有坚固的城墙,又有资江做护城河,可谓固若金汤;三是相对而言武冈物产丰足,可以提供粮饷。随李明灏来武冈办学的教官有少将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第十四期、十五期总队同时在武冈建立。


中山堂正堂内,孙中山画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词映入眼帘。画像两旁,有5排带凹槽的木条,据说曾嵌满烈士遗像、牌位。

民国34年,也就是1945年军校迁走后,洞庭中学迁入。洞庭中学于1953年改名为湖南省武冈县第二中学。于中山堂周围大部分是历史建筑,武冈县第二中学新添校舍远离这里。






2013年3月5日,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国务院由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2.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纪念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湘北会战中三战三捷而立的纪念碑。1939年日寇攻战长沙,在大云山与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展开激战,杨森在此打了大胜仗。1942年8月,杨森上了大云山,写下了三战三捷巨幅字样,刻于隆与宫外石壁上,每个字2.2平方米。


1939年9月,日军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曾三犯长沙。欲控长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门户之咽喉大云山自在敌攻击之中,第一次会战发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在湘北方向的我军为十五集团军关麟征指挥的五十二军、三十七军、七十九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此次会战,我军逐次抵抗,且有既设阵地可供利用,日军是攻者,常暴露于我阵地之前,被歼42190人,我军伤亡亦惨重。第二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军在湘北与鄂南通城方面的兵力12万人。我军为二十七集团军杨森指挥的第四、二十、五十八、三十七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随后又增加了罗卓英的十九集团军,王陵基的三十集团军,共约27万兵力。9月7日,日军首攻大云山。9月8日,大云山祖师殿为日军所占。杨森采取尾击、侧击、截击的战术,于10日一鼓克复大云山。经过11天激战,日军未能突破中国防线,退回原阵地,但我军损失了近10万兵力。第三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日军兵力12万人,我军为杨森指挥的五十八军、二十军、三十七军以及罗卓英、王陵基部共14个军,由杨森总指挥,歼敌56900人,取得了湘北抗战和长沙大捷。


杨森部在湘北抗战,曾驻岳阳县南冲八斗丘。1942年8月,杨森由临湘县县长(当时的县政府迁于大云山)王翦波陪同上大云山检查布防。他们行至黄梁伞,回想起湘北抗战中死难的将士,决定在大云山刻碑纪念。杨森命王翦波督刻。他们选择大云山隆兴宫外一块巨大石壁,由杨森亲笔题词,请来40名石匠花了两个月时间,将石壁凿成90平方米的平面,完成了泐石任务。“三战三捷”四个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边镂刻了64个注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杨森题。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在杨森刻石的下方10米处,还刻有一块石碑“三捷泉源”,由杨森部第二十军第133师师长夏炯题。抗战胜利后,第七挺进纵队司令王翦波树了一块“大云山抗战胜利纪念碑”。如今,这些石刻都保存完好。


还刻有一块石碑“三捷泉源”,由杨森部第二十军第133师师长夏炯题。

第七挺进纵队司令王翦波树了一块“大云山抗战胜利纪念碑”。


2013年3月5日,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3.厂窖惨案遗址


厂窖惨案纪念馆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厂窖镇,2008年在厂窖惨案遗址旧址上开始建设。2010年8月15日,在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65周年纪念日,在惨案发生地湖南南县落成开馆。

1943年5月9日至12日,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江南,出动三千余日军,汽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从水、陆、空合围南县厂窖垸,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三天时间里,屠杀无辜同胞三万余人,烧毁房屋三千多间,船只二千五百余艘,强奸妇女两千多人,抢劫粮食、牲畜、衣物等不计其数。当时,厂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大惨案——厂窖惨案,也是二战时期法西斯日平均杀人最多的惨案。


厂窖惨案纪念馆整个园区占地67.82亩,园区内有兴建于1986年的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修缮一新的和平桥,新建的警钟亭,洗血轩文化长廊,厂窖惨案群体雕塑,血水河,纪念广场等配套设施,总投资1000余万元。园区的扩容改造绿化工作已经完成,2010年12月3日至8日,县政府投资130万元对厂窖惨案纪念馆的纪念广场及园区游步道进行了路面全面升级改造,共铺设碱性沥青路面近一万平方米。

厂窖惨案纪念馆新馆于2008年开始兴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馆内陈列布展面积800平方米,设有两个展厅。共分为“日军侵华、血腥屠杀、奋起反抗、铁证如山、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六个部分布展。共展出图片史料和实物600余件,并配有沙盘,电视视频,空中翻书系统等展览辅助设备,让游客感受到了真实的厂窖惨案。



2013年3月5日,厂窖惨案纪念馆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4.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旧居)位于广东揭阳榕城,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旧城区元鼎路与方厝河交叉的内角,有一座人尽皆知的近代建筑,时人称作“丁府”,文献载为“丁氏光禄公祠”。1998年经揭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丁府”辟为“丁日昌纪念馆”和市民俗文化博物馆,保存和展出一些关于丁日昌的生平、事迹的实物和照片。

大院前部的阳埕、方池、照壁等姑且勿论,从组群的中心部分先行说起。中心部分分为中路和东、西两路三组建筑。中路是三开间、三进深的祠堂,平面布局没有太多对传统的突破。只是后院中间盖顶,两边各留一个长方形天井,即所谓龙虎井,与一般祠堂这个部分中间为天井,两边为走廊,“阴阳”刚好相反(它自身的前天井也复如此),这就从视角上给人以变化的愉悦,再则是功能的需要。前厅是接客、议事之所,是人活动的地方,以“阳”的空间承纳;后寝是先人神灵栖居之处,以“阴”的方式处理,有利于神魂之安妥。显然,这么一种布局、结构,使之具有典范的风采。


左右两侧为民居,分别有两条与祠堂山墙平行的通巷。靠近祠堂一巷,由三组共6座南北对向的小院组成。小院都是一厅两房两厢房的布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爬狮”(下山虎)。外侧一巷,则由一排6座“爬狮”向内构成。这样的布局,既对称,又变化;既严谨,又自由。而通风、采光等各得其所。所以可以说,这种建筑布局,是科学的,同时又是艺术的,有着哲学的精神,又有实用的空间,集潮汕传统民居布局之大成。

在整个建筑组群的前埕,左右各有一座“爬狮”,称东、西斋。潮汕地区的传统大院,这两个地方通常做成排屋,供守护、勤杂人员居住。丁氏做成小院,为的是给后代提供读书场所。显示了丁日昌其人对于环境学是心领神会的,与一般的地主老财不是一样的见识。丁家大院是近代洋务运动着名人物丁日昌于1878年所建,于是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之外还有了一份历史价值。可惜因年久失修,虫蛀湿侵,丁家大院的木质结构大体岌岌可危,谁也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一下子塌了下来,成为废墟。

2013年3月5日,丁氏光禄公祠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5.崎碌炮台


崎碌炮台俗称为石炮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崎碌街道。崎碌是汕头市的古地名,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崎碌炮台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动工,光绪5年(1879年)完工,耗资8万余银元。崎碌炮台兴建至今100多年,整座建筑物尚未发现裂缝和崩塌现象,是清末粤东海防设施的代表作。1991年10月18日对石炮台进行全面修缮,并辟为汕头市石炮台公园。


崎碌炮台独具建筑特色,环圆状带形墙体的城堡,墙体以贝灰、沙、煮烂糯米粥及红糖调和夯筑,配以花岗岩石料,台面跑道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

崎碌炮台设计独特,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清代军事设施。也是清政府抵御外来侵略而建的一处海防军事建筑物。崎碌炮台外面环绕23米宽的护城河,水深3米以上,炮台内圈直径85米、外圈为116米、外圈高度为6米、内墙高5.15米、炮巷宽4.1米、周长在300米以上,总面积(包括护城河)19607平方米,其中城保面积10568平方米。


崎碌炮台直径116米,台内操场直径85米,内墙高5.15米(垂直),外墙高6米(稍斜),为城堡式环形建筑物。城墙基部中间是一条贯通全台的隧道,隧道采用石块砌成拱形门状。隧道内开有多个通往台内操场的拱形门,也开有许多对外的枪炮眼。城楼上设有点将台和通风通话塔。傍着内墙,设有多条石楼梯,可上下于城楼和操场。


崎碌炮台外大门两侧设有东、西辕门,场院内东沿有3米宽的27级流线型花岗岩石台阶梯,大炮可顺级推上台面炮位。环圆式台面设有通风报话塔75个、通往场院小石梯11条、指挥台设通往炮巷螺旋形花岗岩梯一条、炮巷通往场院大门19个、小门12个,还有窗口多处,拱顶环圆式的炮巷能畅明亮,自然采光很好。炮台的东北角还有食用水井。


崎碌炮台独具建筑特色,环圆状带形墙体的城堡,墙体以贝灰、沙、煮烂糯米粥及红糖调和夯筑,配以花岗岩石料,十分坚固。台面跑道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台面跑道固若平地,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

2013年3月5日,崎碌炮台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6.人境庐和荣禄第


人境庐和荣禄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小溪唇,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黄遵宪先生晚年在故乡梅州的居所,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人境庐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人境庐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典雅小巧,风格质朴并富有园林景致。

荣禄第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建筑坐北朝南,以南北、东西两条轴线构建成九厅七井,是一座三堂两横式的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保持了中原地区堂横式结构组合的建筑特色,室内彩绘雕刻等建筑装饰反映了客家文化特色。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晚年在人境庐潜心新诗体创作,是诗界革命的主将,并出版《人境庐诗草》。人境庐和荣禄第作为黄遵宪晚年乡居阶段的居所,对研究黄遵宪和晚清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这组建筑群也是研究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年),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

由于黄遵宪是外交官,常年在外,见多识广,因此其设计的房屋便融入了不少西方文化,如房屋精致,类似日本房屋的风格;而书房“无壁楼”形如日本的船舱,三面环窗充分体现了西式的风格;门呈拱形,且会客厅及卧室等大多设置为多门多窗式,与客家民居方门及少门少窗形成反差。











2013年,人境庐和荣禄第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47.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在霞山区海滨路,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混凝土结构,门窗仿哥特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立后至1945年,广州湾租借地法国公使署均设于此。1946~1949年湛江市政府、1950~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亦设于此。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为混凝土建筑3层(含地下室),总面积1902平方米,一层处理成基座(地下室),三层以上筑钟楼。正门为弧形台阶,直通二楼,两侧各有两个小弧形台阶,二、三层前均有欧式花栏围廊。室内宽敞,筑有壁炉、装饰性门窗。具有鲜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是广州湾——湛江市百年历史的见证物,是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物。


历史悠久的湛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国家统治的往事。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没有记忆的城市是肤浅的,应该说,湛江的城市雏形是从沦为法国租借地后才开始的。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为我们勾勒出湛江成长的轨迹。不同时期的建筑保存着城市的记忆,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给了后人无限的启示。

法国统治湛江期间(即广州湾时期),西方建筑传入,霞山出现一批欧式特色的近代建筑,虽然由湛江人施工,但由法国人设计,因此,建筑物完全西化,反映了法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些法式的建筑遗迹,成为了解湛江历史的珍贵“化石”。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历经百年沧桑,于2003年春节期间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它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滨路,旧称公使堂,始建于1903年。原是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以后法国在中国的广州湾租界的统治机关的驻地。1943年——1945年曾为广州湾日本占领军军部。1945年抗战胜利,9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建湛江市,市政府曾驻此。1949年湛江解放后,市人民政府亦曾驻此。




广州湾法军指挥部旧址,又称:广州湾法国-署旧址。坐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在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对面。1899年,法国军队入侵广州湾(即今天的湛江)后,设立-署,并于1900年动工兴建办公大楼。广州湾法军指挥部(广州湾-署)旧址位于霞山延安路,大楼高两层,面积约400平方米,砖石砌筑,门前有宽阔阳台进入大厅-署大楼外型庄重肃穆,富有西方传统国家司法建筑色彩,堪称湛江法式建筑遗迹中最早的建筑。


2013年3月5日,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48.谢晋元故居


谢晋元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由谢晋元将军的曾祖父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故居座西朝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

谢晋元从小就勤奋好学,思想进步。从广东大学毕业后,他看到祖国河山分裂,列强侵略的现状,马上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矢志要为祖国抗战到底。谢晋元的弃笔从戎,对堂弟谢晋通产生很大的影响。谢晋通虽然和谢晋元相差一岁,但自小就对谢晋元十分崇敬,对兄长在国家危亡之时的抉择表示赞赏。


谢晋元故居位于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由谢晋元将军的曾祖父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故居坐西朝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1905年4月26日,谢晋元出生在故居“儒林第”南幢,并在这里渡过了童年时期。这期间,谢晋元将军接受了客家人勤劳勇敢、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教育,为日后成为民族英雄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1999年,蕉岭政府按原貌对谢晋元故居进行了全面修葺,同年10月开放,供人们瞻仰。




1926年,同是广东大学毕业的谢晋通跟随兄长的步伐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为改变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浴血奋战。在其后的10多年里,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没有改变,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叔侄三人均是满怀革命激情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晋元、晋通为榜样,相继考上了黄埔军校。“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虽然除了谢晋元外,其余4人均未有显赫的官衔和卓著的功勋,但从中也足以管窥其时谢氏兄弟子侄的爱国热忱。


2013年3月5日,谢晋元故居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9.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整个遗迹含万人坟、千人坟、日军慰问所、日军“慰灵”石刻、碉堡、机场遗址等。侵华日军罪行遗迹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其中日军慰安所在文物保护单位中鲜见。对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华南地区日军侵华及华南人民抗日活动,以及对教育后人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灶岛“万人坟”地址在三灶镇竹沥山。“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1月17日,日军6000多人在三灶岛莲塘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就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设立以藤田中将为首的海、陆、空军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为侵略华南的军事基地,日军为其军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岛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是年农历3月12日,日军洗劫鱼弄村,386人遭枪杀,13日,日军烧毁了上表、邓家湾等36座村庄和164艘渔船,他们强奸妇女、杀戮儿童,在全岛施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14日,日军又将抓来的男女老少,2000多人分别在草堂沙岗、莲塘湾沙滩、春园祠堂、石湾关帝庙前、鱼林先锋坑、青湾等地进行集体枪杀,短短三天内,岛上北部村落被焚为焦土,尸横遍野,惨绝人寰。

在沦陷八年中,日军杀害我三灶同胞2891人,饿死3500人,同时还将从朝鲜、台湾以及万山、横琴等地抓来修机场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杀害,日本投降后,逃离的群众陆续返岛,1948年,他们收拾死难同胞骨骸埋葬于上茅村等,1979年将骨骸迁葬于竹沥山。

2013年3月5日,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海金湾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莲塘村遗址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莲塘村。1、莲塘村“就业堂”洋楼(三灶镇旭秀街一巷22号)。距、三灶岛"万人坟"遗址东南7公里。该建筑为西式洋楼,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231平方米。


原为美国檀香山华侨谭俊道兴建,1938年至1945年被日军占据,1938年至1941年做过日军驻三灶岛临时指挥部。2、莲塘村华侨老屋(莲塘村旭秀街二巷28号)。距旭秀街一巷22号东北240米。该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青砖屋,建于清代末年。原是本村华侨谭氏老屋,1938年至1945年被侵华日军占据用作慰安所。

2013年3月5日,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50.广九铁路石龙南桥


广深铁路石龙铁路南桥旧址位于东莞市石龙镇。1907年,清政府借款修筑广九铁路广州—深圳段,英国修筑九龙—深圳段,1911年全部筑成通车。线路由广州站向东南,在石龙越东江及其支流,经樟木头,抵深圳市,过深圳桥到香港九龙,长179公里,是大陆与香港联系的唯一铁路线。

广九铁路可以说是联系粤港两地的生命线。解放前至今,香港大部分的物资都是依靠大陆供应,而广九铁路是供港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

广深铁路石龙南桥在抗战时期屡遭日军的轰炸,建国后又历经几次大修,原铁轨仍保存完好。但因承载等级不足,已经停运1994年,广深铁路石龙南特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在1995年曾得到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07年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连通广深三、四线工程,接京九铁路。这样,广深铁路石龙南桥、石龙南特大桥、四线石龙南桥三桥并立,见证了广深铁路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国铁路修筑技术不断进步的有力见证。


2013年3月5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湛江拍照·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觅胜
分享会纪要 | 白雅特城建筑的新读
惨遭破坏的青岛二号炮台,时隔多年依然无人过问!
市民:想保护却不知该怎么办
古老严肃的历史遗迹,是欣赏黄昏的好地方,如今已成为旅游景点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151〗201807广西(7) (北海老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