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懵懵的阿毗达摩(2)
昨天说了任何缘生法的存在 都既不是唯物的存在、也不是唯心的存在,唯物-唯心这种划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思维模式;懂一点现代哲学的人会说:诚然唯物-唯心这种划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但现代哲学早已抛弃了唯物-唯心这种划分法,而改用了“实在-非实在”这种划分法;所以现代西方学者说:南传和北传有部的阿毗达摩都属于实在论,大乘属于非实在论。这是我要反驳的。确实,北传有部的阿毗达摩属于实在论,大乘属于非实在论;但是南传既不是实在论、也不是非实在论,因为它是能所交融、主客协同、能所平等的。具体来说:(读懂以下内容需懂点哲学、否则请跳至表情图片之后)
“一团”又“一团”认识机制是无始以来就有的、并且一直参与着依它起的过程,对于任何相、它的出现必有某“一团”认识机制的参与;而已出现的相 又都会反过来作用于认识机制、对认识机制本身产生影响,此即所谓的“能所交融”。
依它起的过程必有认识机制的参与,一团认识机制 先协同一些已有的相、而“无中生有地”制造出另一些相,这些新造的相并非事先就已孕育在认识机制中(此遮因中有果)。所谓“无中生有地”制造,意谓所有的相都不是用任何材质堆砌而成的。认识机制本身无需有材质,任何其他存在项(无论主观客观、无论实在非实在)也无需认识机制给自己作材质。然而更应说“有中生有”:任一存在项(无论主观客观、无论实在非实在)都是 先在的一团认识机制 协同一些已有的相而造出。任何缘生法都是主观和客观协同造作而成的,又因为“主客平等、能所平等”,所以我们既不能说它是绝对实在的自在之物、也不能说它是绝对非实在的纯粹观念/纯粹理念。

诚然佛陀没说过“实在-非实在”,但他说了“有性-非有性”。SN 12:15 《迦旃延氏经》:
迦旃延!‘一切有性’,这是第一种极端;‘一切非有性’,这是第二种极端,迦旃延!不走近这两个极端,如来以中间而说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但就以那无明的无余离染&灭尽而行灭尽;以行灭尽而识灭尽;……(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尽。’”
(经文中的“atthitā[有性]”和“natthitā[非有性]”英译作existence和non-existence,但末学不译为“存在”和“不存在”,因为在汉语中无法区别这两个词是动词还是名词,译文语句难以避免歧义;所以此处根据巴利语而直译为“有性”和“非有性”,既能明确其词性是名词而非动词,又顺古译。)
此经文证明:佛陀所说的依它起、远离“实在-非实在”这两种极端。当然经文过于简略,没有详细说明依它起凭什么就能远离这两种极端;而我在表情图片以上的内容就是在解释:依它起正是凭“能所交融、主客协同、能所平等”而远离“实在-非实在”这两种极端。
一对对 对立的概念、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精准描述 主客协同能所交融的依它起的;然而我们凡夫的语言又不得不使用一对对 对立的概念、甚至一个个 孤立的概念;这就导致了凡夫语言和佛法深义之间的脱节。如何用语言向凡夫们讲说甚深的依它起,连佛陀本人都十分为难!SN 6:1《梵天劝请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乌卢频螺[uruvela此译“木瓜”,地名],于尼连禅河畔牧羊人的榕树下首次殊胜正觉。
那时,世尊的独处独隐之心 生起了这样的遍思:
「被我特达的这个法的确是甚深的、难见的、难随觉的、寂静的、胜妙的、非 推理所行境的、微妙的、被智者所体验的。然而,这帮子孙确实是樂阿賴耶的、欣阿賴耶的、憙阿賴耶的,又,对樂阿賴耶的、欣阿賴耶的、憙阿賴耶的子孙来说,此处确实是难见的,即:此缘性-依它起【尾注1】;此处也确实是难见的,即:一切行[形成态]的止,一切所依基【尾注2】的捨遣,渴爱的尽、离染、灭尽、涅槃。而如果我教导法,对方又不能究竟理解我,那对我是疲劳,那对我是伤害。」
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这以前未曾听闻的、非不可思议的偈颂出现在世尊心中:
「被我艰难地达得的,为什么我现在要开显?
因为被贪与瞋征服者,没有此法和善正觉。
逆流而行的、微妙的,甚深的、难见的、微细的[法],
被贪所染者看不见,被大黑暗覆盖。」
当世尊像这样考虑时,心倾向不积极[/不热心],不教导法。
 
佛法 非 推理所行境。凡夫语言和佛法深义之间的脱节,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说明如下:
人类的语言是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与生活。凡夫的语言必然与凡夫的经验世界相关联,而凡夫语言的结构与词汇 正是从我们凡夫的经验世界中得出的。因为庸俗凡夫的语言结构 是从凡夫的经验世界中得出的、因为涅槃和通向涅槃之路超越庸俗凡夫的经验世界,所以庸俗凡夫的语言 在根本上并不适合 描述涅槃和通向涅槃之路,实际上庸俗凡夫的语言根本就没有能力 精确描述涅槃和通向涅槃之路!但问题是,如果彻底脱离庸俗凡夫的语言、佛经就彻底成为天书,那么佛法就无法在人间传播;所以解决方案只能是:基于庸俗凡夫的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引申、拔高,建立一套与庸俗凡夫语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术语系统。所以即使是经教法、也要有一套术语系统,即使是经教法的术语系统、也和庸俗凡夫的语言有很大距离;而论教法的术语系统和庸俗凡夫的语言之间的距离就更大了。
正因为佛教的术语系统和庸俗凡夫的语言有很大距离,所以佛教的义理才这么难学难懂。佛教的术语系统是精确表达佛教义理的工具,掌握此工具是精通佛法义理的必由之路;如果有人不掌握术语系统就声称自己精通了佛法义理,那就像不掌握数学工具就声称自己精通了物理学一样荒唐!
诚然只掌握经教法的术语系统也足以通晓佛法义理、建立起指导实修所必需的正见;但论教法的术语系统却并非是多此一举。论教法的术语系统虽更难学更难懂,但同时也更高级,能更精准更深入地描述最深广的法义,这是经教法的术语系统不能比的,所以论教法叫阿毗达摩——超胜法。
论教法和经教法的不同,说白了就是:经教法是论教法的碎片化、论教法是经教法的系统化整体化。四部尼柯耶中的每一篇经文、长度都是有限的,而所谓论教法不过就是一篇“超级长的经”罢了——而篇幅越长越有利于实现整体化系统化,论教法的术语系统正是以其篇幅浩瀚和完整而避免了碎片化;经教法正是因其每篇经文的篇幅所限而难以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经教法正是因其每篇经文的篇幅所限而存在碎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连我这个凡夫都能看出来,释迦牟尼不可能意识不到!释迦牟尼不可能不去解决!释迦牟尼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天界说一部篇幅超级长的“经”——因为只有天神的一座才能坐得那么久、久得足够释迦牟尼能讲完这篇超级长的“经”:阿毗达摩。
所以我坚信释迦牟尼一定说过阿毗达摩。至于天界的阿毗达摩是如何流传人间的、现存的论书是如何结集的,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
【尾注】
1.  
idappaccayatā-paiccasamuppādo我翻译此片语时手一抖就能把读者带沟里去
。idappaccayatā一词之义甚深,意译为“特定条件性”虽不能算错、然恐深意未彰;不如死译为“此缘性”以防读者心生骄狂。不仅如此,此片语应判为六离合释中哪一种,也取决于翻译者的立场偏好:相违释:此缘性&依它起;依主释:依 此缘性 的依它起;有财释:有 此缘性 的依它起;持业释:持 此缘性 之用的依它起;这4种判断所译出的意思是有差别的,所以翻译者手一抖、就能让经文之义倒向特定的立场。

2.  
所依基:upadhi。古汉译“烏波提”“億波提”。中部义注在注解《鹌鹑譬喻经》时说upadhi有四:五蕴 所依基(khandh’upadhi)烦恼 所依基(kiles’upadhi)业 所依基(abhisakhār’upadhi)五妙欲 所依基(kāmagu’upadhi)。此处五妙欲(kāmagua)是指 欲所随的、能被染著的 色声香味触。由于仅限前五根门所缘,故被英译为“sensual pleasure感官欲乐”;北传有部《大毗婆沙论》卷173亦同此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陀的根本教义
于晓非解读《金刚经》(三)
《阿毗达摩讲要》第12讲-色界心(05)
性空、空性与无常
何琳:换个视角看大乘-反思 “印顺法师”
有关菩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