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居寺(上)

德国和捷克要写的太多,思路有些乱,想不好下一步该写什么,先发点另类的,缓一缓。

前几天去趟房山云居寺,上一次去还是北京亚运会那年,算算有三十年了。

那次去也没带相机(因为胶卷时代不重要的地方都不带相机),当时也不知是哪个有文化的提议去的那里,我是什么都不懂。那时的寺庙刚重建不久,也没有现在的建筑多,周边也很荒凉。我们只有一张有北塔的合影,我对寺庙也没什么太多记忆,但唯独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上万块散放的千年石经,现在为了保护都摞起来存放在地宫内了。

寺前的景观,全部是新修的了,小河叫南泉水河。

参观的出口,最后要从这里出来。

通过健康码检查后,往里走。

这才是寺庙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不多见),售票处也在这里。91年来的时候,寺内寺外的很多建筑都还没有,云居寺现在的建筑规模大多是1999年恢复的。

云居寺,我认为是北京独有特色的一个寺庙,40元的门票,在北京的寺庙中也属少有。

云居寺的辽塔和一千多年的石经,早在1961年就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门看前面的小桥和影壁,这才应该是过去寺庙的正门。通常的寺庙正门都是朝南,而云居寺的正门朝向为东偏北方向,可能与地形有关。

山门上的云居寺三字,为赵朴初所题。

云居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内有弥勒佛、韦陀以及两侧的四大天王。进入山门后,看到的是这样一座大牌坊。这在寺庙中也不多见。

牌坊上“千年古刹”四个字,也是赵朴初所书。

这座牌楼据推测始建于清代,不过1942年毁于日军的轰炸,现在的牌楼是1999年重建的,所以我91年来时也没有看到。

整个云居寺的建筑大多在1942年毁于日军的炮火,只有山门和北塔保留了下来。据说复建还是依据战后日本友好人士提供的照片,复建工作大致始于80年代,整体规模完成大致于1999年,所以我91年来的时候除了主要几个殿,很多建筑都还没有。

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也是1999年重建的。

院内的两座御碑。

牌楼后方是毗卢殿,供奉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佛殿内不适合拍照,有兴趣的还是自己亲自去看吧。

毗卢殿前看牌楼。

这里可以烧香。

院北侧有一大一小两口锅,据说是寺庙为周边百姓赊粥用的。

这是小锅。

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民国时期的。

后面的千年古塔是云居寺的看点之一,北塔。

云居寺因为是依山而建,每一进院都要上一层台阶,一共要上四次这样的台阶才到最后的大悲殿和佛祖舍利殿。

如果把牌楼和毗卢殿算是第一层,这是第二层,释迦殿。

进门处的绘画

云居寺的模型。

释迦殿,顾名思义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佛。即“大雄宝殿”。

一棵古杏树。

两侧现在是云居寺历史有关的展室。

其实云居寺最独特以及最了不起的就是其历时一千多年,数代僧人雕刻的上万块石经。

介绍上说,最早的雕刻石经始于隋代的高僧静琬(?-639)。当时雕刻石经一是因为纸质或木刻经书相比石经更不易保存,二来刚经历过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石经更利于避免战乱的毁坏。

静琬本是幽州城内智泉寺的僧人。智泉寺后改名延寿寺,大致位于今东琉璃厂街附近,寺早就没了,但还留下个延寿街的地名。

静琬的师傅慧思大师因曾经历过北周的灭佛运动,早就有用石头刻经的想法。

在师傅的支持下,静琬大概于公元605年来到石经山(当时称白带山)刻造石经,可能是因为房山地区丰富的石头资源。

大概在611年,隋炀帝来到涿州,国舅肖瑀将静琬等人刻经之事告诉了隋炀帝和萧皇后,于是萧皇后出资予以大力支持。

静琬刻经的同时,也就建造了云居寺,得名可能与山中云雾缭绕有关吧。

静琬当时的方式是每雕刻完成一本佛经,就存在封闭的山洞内。这一行为一直被他的徒弟以及后代僧人坚持延续(个别战乱时期暂停),这一坚持,就坚持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末。总计石经约一万五千多块,当属世界之最。

静琬开始刻经及藏经的地方位于距此不到两公里的石经山(我们后面也要去),当时云居寺共有数个分院,石经山的分院早已消失,现在的云居寺是唯一留下的西院。

这是无数碑刻中的一块,中间有静琬两字,除了经文外,也有少数记录刻经经历的石刻。

这张照片是从石经山雷音洞(后面会去)发现的两颗佛舍利,以及存放佛舍利的隋代石函。

这两颗佛舍利据说是释迦摩尼的肉身舍利,也有人将其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和八大处的佛牙舍利统称为“海内三宝”。

现在这两颗佛舍利供奉在云居寺最后面的佛祖舍利殿内。

辽代的石刻

金代的石经(1140年)

这块石刻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于1631年(崇祯四年)书写的“宝藏”两字。石刻原来在石经山上的六号藏经洞上方,现在被替换为一块复制品,后面去石经山再写。

董其昌“宝藏”二字的碑拓。

这是分布在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塔下的历代碑刻内容和数量表。

大多数为唐代和辽代,其中少数为金代,其中六号洞也就是董其昌题字的藏经洞,全部为明代。

由于石经不断遭到风化,1999年9月9日,10082块辽金石经被存放入新修的地宫中,左图是当年石经入地宫的仪式情景,右图是地宫内部,下篇会写。

我1991年来的时候,那时石经都是散放在很多房间,所以我对云居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数不清的,壮观的石经。

现在准备上第三层,药师殿。

通往第三层的台阶。

药师殿,供奉药师佛的地方。

一个展室。

隋代和明代的舍利石函复制品。

我们权且把这一层叫做三层。往南可以看到2014年复建的南塔。

三层往北走,是云居寺最著名的辽塔。塔的四角是四个唐代石塔,其中一个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建,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塔。五塔一大四小的布局是为金刚宝座塔的早期样式。

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红塔。砖瓦结构,塔高34.2米,据考塔基为隋代所建,塔身为辽代。塔下很可能是藏有佛舍利。

由砖石做成的仿木结构样式

斗拱。

塔身上的雕刻细节。

砖石的木窗样式。

塔周边还有一些历代石碑,这块是隋代的,上面刻有很多佛像,是由房山其他地方移到这里的。


这块是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的

辽代的经幢

清乾隆年间的石碑,在这里属于晚辈。

北塔北边的这三座塔,叫三公塔,是三位清代云居寺住持(高僧)的墓塔。

由三公塔方向看北塔。

继续往南走。

准备上第四层,弥勒殿(下篇再写)。

附一段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浴佛节云居寺现九龙吐水奇观
秋意渐浓拜古刹 北京十大最古老寺庙游玩攻略
冬访云居寺
古刹云居寺,延续千年的永恒印记(续)
北京的寺庙(组图)
房山石经•姚广孝墓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