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沉睡四千多年的“华夏第一王都”一一石邑城,封龙山在召唤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我们祖先的身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说中最早的朝代是夏朝,但作为华夏第一王都城究竟在那里?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和当地的山川地貌历史遗迹及各种因素来寻找答案。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王都城在那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在那里?封龙山在佐证: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是石邑城。这里有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

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是唐尧古都。比夏朝更早的华夏第一王都是石邑城。

商人是善于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有记载的迁徙有八次,契自毫迁居蕃为一迁,昭明自蕃迁居砥石为二迁,昭明自砥石迁商三迁……汤始居毫为八迁,契居蕃,昭明居砥石。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以砥石地望和泜水为由,称:“砥柱在河北砥水流域”。他写道:“成汤……的先十四代祖契与禹同时,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为根据地,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继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瘿陶故城,《清一统志》云:“在今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 , 则砥石所在, 亦可指即今之河北省宁晋县西南境。昭明, 契子也。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 皆在河北。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帝喾高辛氏元年(公元前2315年),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清阳玄嚣之孙也。《汉书·律历志》,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据《路史·十四》记载,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泜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大陆泽流域那条河为泜水?蕃在那里?砥石在那里?这是解开历史疑案的必答题。

泜水探源:历史地名词典网: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

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郦道元《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泜水的由来是这一带有軧国有关。軧国,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

泜水、砥石、軧国东部泜水下梢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砥石西部为太行山,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从砥、軝、泜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完整的軝国版图。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太平河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泜水就是洨河,洨河有砥柱石古代称泜水。封龙山这一带是黄帝大儿子降生和居住的地方。古有泜石水之称, 昭明所居, 既在其处, 故谓之泜石。

九河汇入大陆泽泜湖水系,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契、钩盘、鬲津。泜湖九河注入水系有契河。契别称“阏伯”,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兄。被帝尧封于商,契成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昭明是契的儿子,即洨河就是泜水,石邑城就是砥石。

蕃在那里?《平山县志》:“ 嘉阳城距今治十八里, 即春秋晋之蒲邑也。汉于此置蒲吾县。” 蒲吾位于洨水上源, 宁晋当洨水人泜之会, 然而“契自泜水居番, 正逆洨水而上, 所行不远, 故其子昭明,得复居泜石矣。”

其实,商族先祖居住地就在滹沱河畔,黄壁庄水库一带汉代'蕃吾’故城遗址。这可以得到文献、传说、蕃地“亦可于汉常山郡薄吾县求之。薄吾,战国时期之番吾……是汉以来蒲吾,战国时皆曰番吾。”番、蕃古今字,则谓番吾即殷契所居之蕃可无疑也。

砥石在哪里?史学界多有争议,厘清了太平河古恒水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泜湖的支流的历史经纬,清楚了商人民族的迁徒路线,就知道砥石就是石邑城又叫石城。

昭明,阏伯(契)之子,相土之父,夏代商国二代诸侯王,商丘人,昭明继承阏伯遗志,开拓彊土,曾先后在藩和砥石一带活动,并在石邑城建陪都。

石邑城存续1000年。旧址位于今石家庄西南10公里,北故邑村南。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

战国中山邑,后入赵。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一作“石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晋地)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齐)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是晋国、魏国、赵国争相觊觎,反复争夺的地方。史书有着许多诸侯国争夺中山国及石邑城的记载。

古驿道发掘出战国至汉代道路遗址近百米,路基坚实,路面平整,结构保存完整。古道遗址处尚有战国时期房屋遗址一处,汉代房屋遗址一处,出土泥质灰陶盆、罐、豆、夹砂红陶釜、石器、钱币等文物。专家认定,这条古道遗址是井陉古驿道的支路,可从古上艾(山西平定)直达石邑古城。

石邑城东是笔直的青龙山主峰高266米,南是历史名山封龙山,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伟壮观。西是古驿道口五峰山俗称顺天岭,海拔907米,为鹿泉区最高处,城北是青蛇山峰高400多米。

《史记·赵世家》记载:“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史料载,赵国灭中山取石邑,在此铸造“妬邑”三孔布铜钱。秦灭赵后,仍在此铸兵器做武库,东北出土的铜戈上刻有“石邑”、“武库”,同时有“秦丞相李斯监制”字样。

封龙卧虎,洨河藏龙,春秋古城的王者之气,养育了洨河流域两岸人民。说文解字:洨,井陉山在石邑城西,现叫五峰山,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

洨河古泜水,'洨’字只用于此,其珍其古,只余自豪,定是出自皇帝冠名,世人用字避之。石家庄市区余砥,槐砥这些古村落就是泜水的最好佐证。

据《获鹿县志·洨河考》,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五峰山(井陉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有了这湍流的各方汇集,成就了石邑城西大滩,方有真正洨河的澎湃之势,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碣石,有高至十数丈者砥柱石,屹立在河道中。河水飞流湍急,声闻数里,谓之响闸,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之左有大龙潭,深数丈...”。这就是环石邑城'洨河’的本来面貌,何等壮观!

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

这里是石邑深涧的出处:“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 涧深, 峭如墙,深百仞……”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这里的地理地貌是上天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杰作。

据《封龙山颂》记载,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连绵无际,波涛拍岸,铿锵有声,茭蒲艾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野鸭游来游去,声声发出悦耳。大泽一直延伸到观津地界,围绕着平棘古城,渔船上传出渔夫的歌声……

石邑城!它是陶唐氏之故都,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的河是洨河!

《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古代文献还记载:契的儿子昭明居住在砥石。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世本》记载:“昭明居砥石。”郭沫若先生认为,昭明所居砥石,在河北省元氏、高邑一带泜水、石济水流域。

商民族的祖先契居住在黄壁庄水库一带的蒲吾,他的儿子居住在石邑城,说明商民族的祖先,从滹沱河一带蕃吾,向南迁徙,第一站是蔓葭城,到了太平河古恒水河畔,在经过金良川钘山口,到达岭底石邑城。

金良川,发现了一处先商遗址。地表发现少量陶片,南部梯田断面发现厚0.5米的文化层。清理发现灰坑一个,采集到有使用痕迹的石镰、石斧及红陶鬲、红褐陶卵形盆口沿、黑皮褐陶绳纹陶片等。在山顶圆形土台断面,还发现一座半地穴式房屋,房基填土,并出土卵形瓮、尖足鬲等。文物专家分析,这里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先商遗址,时间约在夏代中晚期。

 这些历史遗存,也证明了早在先商时期,在南良都一代,就已经有村落出现,到了战国和汉代,这里亦是繁华的交通要道。考古学文物证据等一系列的证明,

南故邑,北故邑两村中间有个石邑城,往北几华里内有个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恒水,恒山,恒山郡,恒山城,太平河就是伴随秦皇古道“导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的古恒水。 

太平河古恒水你在那里?翻开史书找不到任何有关资料。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华北平原上,高高隆起蜿蜒起伏百里的卧龙岗,让先人依古恒水太平河而居,筑堤坝,开漕运,建码头,立村落,共镇一座岗(桥西区有振岗路)。

从西起井陉的头泉村井陉渡,到鹿泉区台头的黄石岗,到市区东岗头西岗头和振头,再到栾城区的岗头村,蜿蜒数百华里的沙土卧龙高岗,是大自然的产物。七十年代彩色卫星照片上呈明显的白色条带也非常明显,也都是绵河改道最好的佐证。也是古恒水太平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滚滚洪流,滔滔河水冲积带的伟大杰作。

汉末天下大乱,公元前69年地节元年山崩水出大洪水,井陉境内的绵蔓河改道,天灾人祸及史料的缺陷,文人骚客的张冠李戴,是造成石家庄区域内历史上说不清,理还乱,造成诸多历史疑案。

古恒水太平河是跨区域河流,是冀州内注入大陆泽流量最大的河,公元前69年四月壬寅,山崩水出的大洪水,造成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是大陆泽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太平河古恒水在史书中消失的主要因素,又是造成这里叫泜水那里也叫泜水,真假泜水说不清理还乱的历史疑案。

厘清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消失的历史经纬,了解临近地区及山川地貌对本区域的影响。汉末至唐六百多年石家庄区域内被湮灭的历史,便迎刃而解。更清楚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南泜水,北泜水,谁是真正的泜(砥)水?以及蕃在哪里?砥石到底在哪里的历史疑案。

朋友们!陶唐氏之故都石邑城是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耸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象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昭示着中华第一王都就是石邑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五)石邑城古代叫砥石,帝尧古都
衡水的由来
“国保”井陉古道|古关隘—东天门
太行八陉之井陉古道
河北石家庄的免费景点大全!留着,十一我们走起!
砥石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