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探寻一代文豪赏石画石中的理想追求

杨西|撰文

漫谈传统绘画中的文化系列之五

中国的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古之先民就利用天然的石块当武器,新石器时代则将石头打制成石器,数千年来石与古老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一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之先民从自然崇拜到征服自然的理想夙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赏石文化率先在造园实践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随着秦汉时期园林的出现,赏石之风逐渐盛行,并演绎成一种生活时尚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说到赏石,人们必定自然而然地想到被称为“米颠”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据《石林燕语》中记载:“知无为军,初入川,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由此可见,米芾在赏石上的确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与米芾同一时期的苏东坡,也是一位赏石、爱石的狂人。如果说米芾与石缘于石崇拜与内心那份不舍情感的话,那么苏东坡与石的情感,则缘于对石所蕴含品德的理想追求。

下面这幅《枯木怪石图》是一幅苏东坡以石为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十分珍贵。相传苏东坡一生创作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但是流传下来的却很少,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就只有《偃松图》、《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和这幅《枯木怪石图》。

北宋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为纸本水墨,纵26.5厘米,横50.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面为横向构图,苏东坡在画的左面画了一块丑怪的石头,右边则画了一棵从石旁斜穿出来的枯木,直抵画的右上角;遒劲的树干如虬龙向上攀援,一处毁于虚无,中间一段竟然划了个圆圈,枝如鹿角般散开;此种树的造型在绘画构图法则中实属罕见,就连米芾看后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发出“怪怪奇奇无端”的感叹。

在画法上,苏东坡先以笔蘸浓淡墨画横卧着的怪石,先用勾勒法勾出怪石大体形态,然后以侧锋枯笔皴擦出石经过电光火石灼痕的质感;这块石头不像其他画家笔下的作品,具备石漏、透、瘦、皱的要素,而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怪石。石头画完之后,苏东坡将笔转至枯树的塑造上,他仍然以浓淡墨画树干,用笔苍劲枯涩,使笔下的线条在起承顿挫中表现出树的沧桑与坚韧;小枝部分用笔如写草书,笔笔相扣、笔到势出,十分生动,然而枝干上却无一片树叶。最后他用重墨在坡地与怪石间,寥寥几笔画出几丛竹叶和杂草,以增加画面的动感,使人联想到深秋之后的萧瑟清冷。整幅作品构图险峻、笔墨苍润、格调古拙、寓意深邃,堪称苏东坡爱石、赏石中的绝世精品!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怪石局部

对于这幅《枯木怪石图》中的怪石,如果我们认真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这尊怪石仿佛是被人推倒而横卧在此。对于这一点,从石上苏东坡所画的一圈接着一圈的回旋纹就可看出。如果用今天的透视观点解释,这一圈接一圈的石纹,就如同我们今天画山峰地形图的等高线,对着我们最前面的圆圈就是等高线的最高点,找到了这个点,我们就可根据圈数联想出此石立起来的雄壮与巍峨。我认为这块之所以被人认为画得怪的巨石,其隐喻应归于此,恐怕这也正是苏东坡创作此画的目的所在。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曾经几次被打击、下狱、流放,推倒后又重新站起;挫折、生死、荣辱早已被他看淡,我佩服他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人生的潇洒!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枯木局部

虽然苏东坡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一代名人,对于他人生的过往都十分熟悉,不过为了叙述《枯木怪石图》其中所深藏的寓意,我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苏东坡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从小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十二岁时,父亲苏洵出外求官游学归来便由父亲亲授,所以其文学进步很快。有一次父亲叫他写一篇《夏侯太初论》,他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形容人临危不惧的精辟句子,小小年纪就显露出其文学上的才华。他二十岁时,在父亲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赴试,他的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本来要列为第一,后因欧阳修误以为此文是自己的学生所作,判为第一怕别人说闲话,就批了个第二。不想开卷之后此文却不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试卷,使他大为惊讶,对苏东坡便另眼相看。随后他要了苏东坡的旧作阅读,看后更是惊叹不已,发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感叹,从此苏东坡的文章便逐渐名扬天下。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米芾题跋

也许苏东坡人生的出场太过于精彩,老天爷要让他遭受些磨难。1907年,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谁知刚上任两月,便被投入御史台大牢,被严刑拷打、昼夜提审,苦不堪言。其中之苦,我们从他一首绝命诗中便可体会:“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苏东坡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后在多方朋友、亲人的援救下释放出狱,死里逃生,他带着满腹的冤屈和二十几口家人迁往流放之地黄州。

初到黄州的苏东坡为了生活,脱下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芒鞋短袿,挖鱼圹、筑水坝、种黍种菜、喂猪养鸭,过起了自耕自作的生活。他在城东半坡上建了几间陋室,取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便是他这段生活的自我描述。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改年号为元佑,起用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主持国政。苏东坡被召回京师委以重任,连升三级、官做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但是他不满旧党尽罢新法的做法,和司马光发生冲突,又被贬官外放。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局势再度变化,新党上台,苏东坡被视为旧党而遭受打击,被远贬至惠州任节度副使;两年后又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安置;祥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苏东坡被赦北归。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刘良佐题跋

从以上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一生,都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几上几下、往复轮回,这也许就是他将枯树画成一个圆圈的命运象征。如果我们把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他画中对象的造型联系在一起,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枯木怪石图》中的这块怪石,也就见怪不怪了,非但不怪,反而感到更加形象和真实。

对于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过去我也曾在图册中见过,当时曾肤浅的认为这是一代文豪的闲情逸致,偶尔玩弄笔墨装装样子的游戏之作,大不可以画而论之;随着岁月的流逝及对苏东坡人生经历的进一步了解,才悟出这哪是玩弄笔墨的游戏之作,分明是苏东坡一生寄情于石,对命运进行抗争和追求的真实写照!

苏东坡一生喜好丑怪顽石,借石寄情抒发心志,太湖石、英石、雨花石都是他收藏的对象。中国赏石文化发端于汉、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到了宋代,因文人士大夫完美主义倾向及模仿唐人精致雅逸生活的风尚,使赏石、藏石蔚然成风;朝野上下、达官贵人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很多文人大家还为其著书立传,如杜绍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不一而足。其中《云林石谱》记载石品116种,对产地、采集、形态、色泽、优劣及配座都作了详细地阐述,对后世赏石、藏石产生极大地影响。除了专著之外,一大批藏石、赏石大家相继涌现,如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米芾、苏东坡等;文坛、政界、绅商、士子纷纷参与到此种爱好之中,到处搜求奇石以供赏玩。苏东坡便是其中一位嗜石成癖之人,他对奇石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例如他在定州的书斋便取名“雪浪斋”,就是缘自一块雪浪石;此石是他在定州知州任上得之于北岳恒山,黑质白纹如水浪溅跳奔涌,犹如晚唐画家孙位的山水作品而十分喜爱,特意为其配置了一个荷叶形的石盆供置,并刻铭于上:“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嗽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定州雪浪亭中的苏东坡雪浪石,石盆沿上刻有苏东坡所作铭文

苏东坡在北宋文坛地位显赫,所以他提出“丑石而文”的赏石观,立刻受到广大石友的追捧。文人石以丑为胜,认为石形的丑怪反衬出内在朴实无华、古拙雅致,实则是时下文人以石寄性的追求、赞美历经沧桑的坚毅内心及文人不趋炎附势的风骨,苏东坡的《怪石供》与《后怪石供》便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之作。据《云林石谱》中记载:“黄州江岸与武昌赤壁相对,江水中有石,五色斑斓,光润莹彻,纹如刷丝。其质或成诸物像,率皆细碎。顷因东坡先生以饼饵易于小儿,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佛印和尚接受了这些怪石并读了苏东坡送来的《怪石供》一文后,大为赞赏,并把《怪石供》一文刻铭于石;苏东坡闻讯后又写了充满禅意机锋的《后怪石供》追记其事,文中:“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诚知拱戟之皆幻,则喜怒虽存而根亡,刻与不刻无不可者。”道出了石与饼异位而上石之绝妙空幻,拱与戟之同源而不同用,刻与不刻犹如一场大梦。后来苏东坡“怪石供僧”与“粗沙印佛”演绎成为佛门典故,意谓供养重在心之至诚,若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毫无望报之心,虽一沙一石之供,皆俱无量功德!不知道这《怪石供》能否惊醒无数梦中之人?

明代 林有麟《素园石谱》雨花石图绘

绘画发展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相当成熟、已臻佳境,石的形象不再作为衬景,已单独剥离出来独立成画,如文同的《竹石图》、米芾的《拜石图》、《研山铭图卷》及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枯木竹石图》等,便是这一时期以石为主体的代表作。古人论画重形似,认为画得越细越像就越好。五代、宋代的宫廷画家就是以写实为标准,因而产生了像黄筌的《芙蓉野禽图》、滕昌佑的《奇石牡丹》、赵昌的《岁朝清供》、佚名的《蛱蝶图》、宋徽宗的《祥龙石图》之类的极品。然而苏东坡对这种写实之风却十分反感,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倡导绘画以生活理想、审美趣味为主观表达的文人画,可以说苏东坡为“文人画”的形成开启了一个无尽的法门。文同、米芾、杨无咎、郑所南、赵孟坚都是这一时期文人画派的实践者,致使元、明、清三代文人画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涌现出像赵孟頫、陈淳、徐渭、八大山人、吴镇、石涛、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等一批大家。

北宋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是苏东坡以石寓命、追求高尚人格的文人画代表,他将人生的坎坷遭遇、磨难与蹉跎上升到一种精神境界,使其幻化成画中怪石枯木的奇妙组合,原本高大巍峨的奇石被推倒,犹如自己一身正气的品格,被政敌以莫须有的罪名玷污、贬官下狱,虽然身体被摧残得不成人形,但心中依然保持清正高洁品格的追求,像横躺着的硕石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易其坚,深信只要心中的理想追求不灭,终究有枯木生枝散叶、花开结果的一天。我想这些应该就是苏东坡《枯木怪石图》意境本真所在。

在苏东坡流传下来的几件作品中,有一幅《偃松图》。图中的那株松树也如《枯木怪石图》中的枯树一样横卧巨石边,其树身中段同样划了个圈继续向上。他在此画题跋中写道:“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这句题跋我们同样可以用来诠释《枯木怪石图》中苏东坡所阐述的人生态度,他面对诬陷、牢狱、死亡、贫困的打击和挫折,均泰然处之、豁达超脱、逆来顺受。他的一首《定风波》词中曾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据史料记载,这首词应为他在黄州当团练副史时所作,描写他与几个朋友出游遇雨的情景;天降大雨,众人都纷纷找地方避雨,唯有他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杖而行。词中表现出苏东坡面对世间风雨、人情冷暖从容与淡定的神情,读之的确让人为其身处逆境仍乐观豁达的精神而倍感钦佩!

北宋 苏东坡《偃松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诗为和其弟苏辙所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惆怅,也有对前程往事的深情眷恋。与《枯木怪石图》所表达的意境异曲同工,都是其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阅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块石头从远古时代走来,或作工具、器皿,或作石凳、文房;或以小观大、揽沧海于怀抱,或对赋诗作画、追溯前世今生的宿命尘缘;无非都是人生在红尘滚滚中与沉积日月精华而象征永恒的奇石对话;有的人消逝得无影无踪,而苏东坡却获得永恒……

北宋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古木怪石图》-苏东坡现存最可信的绘画古迹作品赏析
苏东坡书画的象外人生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苏东坡喜藏奇石,唯一存世绘画真迹《枯木怪石图》
苏轼|如若人生少快乐,那就请读我!
艺 文 | 一簔烟雨任平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