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上下第卅八


上下第卅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今译】

上德,是以“不”平衡调节之德,因之被称为有德;下德,是失去了“不”平衡调节的德,因之被称为丧失了整体全息之“无”的德;上德,是秉承整体全息之“无”的行为,因而依整体全息之“无”以有作为。下德,实在是没什么作为,只能摆出德名道貌之“有”来故作有为。

上仁,是行仁慈之事,但这仁慈之事是从整体全息“无”之角度而为的。上义,是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这种作为是有形的显性作为,显示德名道貌以资教化凭恃;上礼,是因深合同于道之行为得不到回应,只好振臂号召人们跟从的行为,所以是道失的表现。

失去了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直接感应把握,才会去人为推行合同于道的德。失去了德之约束,才去强调仁爱之心。失去了仁爱之心的施与,才去倡导所谓道义责任感。失去了道义责任感,才会去制定各种礼范仪轨。礼范仪轨这些东西,是忠诚信用等道德表现日趋淡薄的产物,礼仪规范的出现就是社会混乱开始的标志。

    此前这些人为引导的各种行为和社会知见,不过是道之本质之外衍展铺张的华丽外衣,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脱落形骸恪守道之本质的大丈夫,但向日趋敦厚的方向不断进取,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礼仪拘束;但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绝不牵累于想当然的华丽铺张。所以要去掉华丽铺张,回归大道素朴的本原。

【解析】

    德,是秉道而为及循道而行之行为及所达成的状态。也就是说,道,是宇宙整体全息之“无”及部分之“有”平衡振动本质;德,是与宇宙本质的和谐共振。简单地说,德就是按规律做事及按规律办事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人的主观色彩搀和在里面的。现在社会流行的挂在嘴上的“德”是包裹了层层主观感情之尘的德,甚至是德之本质的扭曲乃至悖反。大道至简,上德亦至简。




  上德,是体现着“不”围绕“中”平衡调节高度和谐振动的德;下德,则是远离和谐共振本质的德。这一章,明面上是讲“德”在社会规范的应用,背道而驰之“德”对社会治理的负面影响。这里的仁、义、礼都是人为判断下的“德”之呈现状态,都不是“上德”。是距离“德”之本质渐行渐远的表现状态,人为情感之尘蒙蔽的程度也就是道之本质扭曲的程度逐渐加深,其“不”平衡振动就越来越失调变形,其“德化”效果随之越来越差。实际上是阐述了“德”在民众教化产生之效果,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是离“德”本质越远效果越差,是“不”这个太平有象模型上平衡调节的游砝调节程度和调节效果的差异。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解《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八
推荐精读 | 《道德经》第38章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读帛书老子1.2|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上德不德章——诗读老子3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