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生死第五十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生死

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shǐ)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duǒ)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今译
出离维生之道,入于速死之途。世间之人,长寿的,十之有三;短命的,十之有三;本可长寿却因行举失措悖道而入死地的,亦十之有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其太重视生而生出的结果,奉养所需太厚,享受太多。听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行于山陵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入于军中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猛虎于其身无处探爪,敌方兵刃于其身无处显露锋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弱点。


解析
生死本身也体现着宇宙振动本质,如果将“生”看成“可”,将“死”看成“非”,实际上所谓生死,只是“可-非”之平衡振动在生命轮回上的一个体现而已。人世间,将肉体活性与灵性结合体乃肉体生物活性与特定振动模式之“命数”合称之为“生命”,人死后以灵体存在和人之生命存在即为“生灵”。


道家之所以将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称为“尘世”,是因这个世界诱惑、欲望、学科、主义等等“物”太多太多,“心”处其中很容易受到濡染。而一旦受到濡染就很难重现澄明,被情欲捆绑挟持难得解脱,陷入随大流的低层次振动不能自拔而堕入无边的低层次轮回不得解脱。虽然道家不像佛家那样将尘世看成苦海并想方设法逃避,也没有像基督教那样对生命充满罪恶感,进而通过忏悔洗罪来求得神明原谅和庇护。但是道家时时提醒人们注意不被尘染。如道士手里之拂尘,就是用来提示修行者时刻精进修行的表法器,提示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修行实现自我超越和生命升华,跃进到更高层面的振动与道同化,跳出低层次振动轮回。《坛经》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即此。

正是由于心尘难除,有些人选择了自我惩罚、自我放逐的修行方式——苦行。苦行,是由于对心灵绝对纯净澄明的极度渴望,渴望回归大道本原恢复澄明本性而不能得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反应。是揪心自问“我为何就这么难以达到?”,是明知就在眼前却就是达不到的焦灼纠结后的自我责难和自我惩罚。不管是自然神教还是人格神教,伴随苦行的往往是“洗涤罪孽”这样的说辞。所谓“罪孽”就是心之蒙尘,积尘生毒而侵害澄明本性。罪孽难以洗涤的根源是心灵难以纯净,难以与大道之“不”和谐共振。就像过去的罪犯,身上被烙印上罪犯标志,这是莫大耻辱的标志,有的人出狱后不惜用刀割除或者用火炭烧掉。这又像面对一颗被油污包裹的钻石,明明知道钻石本质是那么明亮澄澈,可就是无法将其弄干净而现出钻石本相。用布擦不净就用水清洗,水洗不掉就用刀刮石磨,还是不能清除污垢,干脆采用火烧捶打等极端方式,最后钻石终于呈现出了光明澄澈的本相。坚定的苦修者,持续极度苦行中往往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恢复平静,窥见澄明的大道本质,灵魂生命得到升华。确实做到了不再堕入低层次之轮回苦海,完成了生命伟大的自我救赎自我升华。这与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修行法门相反。苦行者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他坚定地认识到澄明本性的存在与可贵,这就是“信”,他锲而不舍地苦行追求,这就是“诚”。

看看,老子对生命灵魂纯净的描述,只要修道有成,则“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就是超生脱死的状态。这与人格神教中的观自在菩萨收伏信众许诺的几个好处类似,只是人格神教是要求信徒“外求”,将灵魂交予神明获得庇护,而道家是让人们“内求”。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通过修行获得自我救赎、自我升华、自我超度。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的生命关怀
《道德经》说:人生有两种态度三种结局,过分供养的生命最不堪
【道德经系列26】对死亡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贯穿一生的生命教育是什么?
管子茶馆90:归于道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