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不无道理(老子解蔽) 李怀乾参悟《老子》十数年心得!




 

不无道理(老子解蔽)

续接上文:


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节令文化,是中国人认识自然并顺应自然安排生产生活的典型例子。


节,有节拍、节奏、节律等义;令,有指令、命令之义。这就像大自然奏响循环往复之宏大乐章,天道运行就像乐队指挥发出节拍节奏的指令,地球万物春生(甲乙)、夏长(丙丁)、长夏茂(戊己)、秋实(庚辛)、冬敛(壬癸)就是随着乐队指挥变化合奏的乐队,人随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人类就是随着自然振动的伟大乐章律动而起舞的舞者。


一个回归年接下一个回归年,这是在地日系统层面的“不”平衡调节作用下的振动状态,在天文地理时空气候上的反应。这个“不”的振动,给人的感觉是“循环”往复。


这个振动的振频振幅,在时间上是一年,在空间上是地球绕太阳一周,在气候上是春夏秋冬的一轮变化。这些都是很明确的,是可感可知的,因而也是可遵循而为的。


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大道自然生养运化万物的能力是何等巨大浩瀚何等波澜壮阔,其生养运化万物又是何等玄妙精微,它无穷无尽“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堇”。


也可以由此看出人对于道德因应的能力是何其强大,人不愧为宇宙四大之一。

当然,在太阳系范围内,这只是“地-日”系统之螺旋振动,之下还有“地-月”系统的振动和地球的自转振动;同级的还有其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水-日”、“金-日”、“火-日”、“木-日”、“土-日”等系统的振动。这些不同振幅、振速、振频之“不”围绕太阳这个共同的“中”合在一起谐振之更大的“不”。


之上还有“太阳系-银河系”系统的振动,乃至无穷无尽。


地球上的人类,对于大道自然振动本质之认识程度或认识畸变程度,也就是各种文明之“不”的振动方式之差异,决定了人类各种文明形态之主基调。


人类文明之多样性,体现的就是对大道自然振动本质之外化表象的认识、理解、描述和响应的多样性,也就是人类生命灵智之“观”的多样性。


这些不同仅仅是不同地域人群对大道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描述的生命灵智之不同使然,并非是大道自然之本质不同,道本身是“恒”的,文明的多样性是各个文明体系下的人们对大道自然认识程度和认识畸变程度的差异决定的,认识程度越低,其社会人群的生命灵智就越暗昧,就越容易“弄辱”而不是“弗居”,其文明之人格神教色彩就越浓厚。


反之亦然,人格神教气氛越浓厚,其对道之本质的扭曲越严重。地球上各种地域风俗或文明的差异,是由于其所处位置所受到的振动模式的综合影响造成的,也就是共同的振动模式下形成灵性的“共性”,共性影响下的生命灵智是为“共识”,共识振动形成强大的“观”的力量干扰下形成牢固的“共象”,“共象”必定造成所谓“共业”,“共业”坚固难以化解。

 

长生第七


天长(zhǎnɡ)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zhǎnɡ)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今译】


正因“天”能够生发万物和促使万物成长,所以“地”就生生不息而久存。天地系统之所以能够生发成长生生不息地长久存在,是道之“不”平衡振动之显序作用赋予了天地具有自行组织平衡生发的自秩序机制,所以能够长久处于生发状态。


圣人依据天地能够生发成长而久存的这个道理,将自己化入整体全息隐序存在之“无”,等待时机随时由隐序之“无”而呈现(生)显序之“不”,即可奉行“不”而身先众人以作引导表率,又可居于“无”而置身具体事物之外以静观其变顺势而为。秉持“不”平衡调节自我而“居无”对待自我,如此才能成就他圆融和谐自性光明的生命境界。


【解蔽】


第四章给出了“道”的重要作用特征之一是“水从中出”的“沖”,即隐含了平衡振动之“中”的“场”的意涵;第五章正式提出“中”的概念,并解析了“守中”所喻示呈现之“生成的作用;第六章阐述了“中”之于宇宙的“生”,以及“守中”的重要性。


本章则以天地为例阐述“中”的“自生”的自行平衡调节机制的自秩序机制呈现方式和这种机制作用于事物存在恒久性的生长。正因“道”的这种“自秩序机制”的“道性”具备这种生发作用,万物才可以生生不息而“久存”。


“天长地久”和“故能长生”的“长”,音zhǎnɡ,义为生长成长,绝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时间或空间距离的“长”,所以不读chánɡ。时间的长是“久”。实际上这里阐述的是因应关系,“天长”为因,“地久”为应。“天”为“地”因,“久”为“长”应。


“自生”是指道的显序之“不”的自秩序机制的生发作用是自动自发的,因万物皆有“道性”而“自生”,所以能够“长生”,因而能“久”。


第五章对于生命天地而言,即“自性”之“天”的存在和“自生”且“长生”而“地久”的。从生命内环境和外环境的融合关系角度阐述内外环境互相感应状态,从“有、无”角度阐述了部分完整振动存在与整体全息存在的关系,从人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私利”与“公义”的关系。从而导出了圣人守护生命之圆融和谐自性的进退顺逆的状态和行为原则。


“不”自行振动平衡的作用机制所体现的“自生”和“长生”在宇宙天地万物表现为自秩序机制的“道性”。天地万物之所以久存,就是由于这种自行振动“守中”平衡调节的“自生”所体现“道性”的生长性。


“不”之调节平衡作用是“道”之自有的,是永久存在的。“道性”对生命宇宙和生命天下来说就是“自性”。这种大道自然本身之“有”的振动恒久性,运用于社会管理和个人成就,也就能够做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个人成就长保。这是个简单逻辑推论,道理很浅显,也很容易理解。


“圣人”首先是人,是通过修炼调适自己的生命振动与道之显序之“不”合振,同时又可以随时与道之隐序之“无”合化,而达成生命圆融和谐的人。也就是说,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就的。因此圣人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活生生修道有成而实现了生命宇宙圆融和谐的人。同理,所谓贤人、真人、仙人、至人等都首先是人,是处于不同生命境界的人。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是生命圆融和谐的圣人对待和处理事物的原则。只有在坚守本位振动之“不”的同时,兼顾整体全息之“无”,以整体全息隐序之“无”来判断自己本位之“不”所处的位置,才能够进退裕如,可内可外,正因其“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私”乃部分完整振动显序之“不”的守中振动趋向所生的“欲”和“欲”维护“本位”振动的趋向合一的状态。也就是说,指维护最基本的生命本位的趋向,“公”指维护尽可能大的社会本位的趋向。


圣人对待万事万物,无非是依据“有-无”“可-非”的状态,遵循自秩序机能之“弗”进行全面调整,使之达成振动的系统和谐平衡。“有、无”是状态,是部分完整振动存在与整体全息存在的关系;“可、非”是事物本身振动定域边界,呈现为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的成、刑、盈、和、随等关系状态综合矫正的“弗”“相”。


从行为角度,又可以将“不”看成对事物“可-非”进行平衡调节的工具,使用“不”在其“可-非”间游动调节平衡,形成这样的状态:可-中-非,永不离“中”振动。这个“不”是所有行为合振的核心,是其他“不”所围绕和相应振动的主振动,这个核心的“不”在合振中实际上是处于“中”的位置并具备“中”的作用,这个核心“不”的作用就像天平中间游动调节的砝码,姑且称之为“游砝”。


那么用“不”这个游砝调节平衡,其平衡程度取决于这个游砝所处的位置,那么怎么判断其所处位置最佳呢?这个判断标准就是“中”,在这个合振之“不”中,这核心的“不”振动效能呈现输出就是阴阳合一的性质之“中”。前面阐述过“中”就是振动效能最佳输出呈现之所在,是“正好”“恰当”的“枢机”。始终以“中”来判断和指导行为,就是“守中”。后文将阐述所谓“中”既是阴阳合一的振动特性的外化表现。


“有”之振动层面上的概念“可-非”,衍生出行为层面之次级概念“争-为”、“生-死”、“实-虚”、“益-损”等,这些也是体现振动的“可-非”,因而都可以这样使用“不”进行平衡处理,永不离中。所以在合振之大“不”来说,就形成这样的状态:争-中-为、生-中-死、实-中-虚、益-中-损。


其判断标准也是“中”,以“中”来衡量判断和指导行为,就是行为操作层面的“守中”,也就是说只要看“不”这个游砝是否围绕“中”平衡振动而达成最佳效能呈现(生),就是行为对错、事物好坏的判断标准。也就是,以“不”为原则,以“弗”为手段,以“中”为效能呈现标准。


“观”的作用下,人之生命灵智本身的作用也对“中”的判断界定发生作用。比如对于煎牛肉,中国人以为要全熟才“中”,而西方人认为带有血丝才“中”。你根据自己的喜好指导厨师煎牛肉,实际上就是你使用“不”达成趋“中”的最佳效能输出呈现目的。厨师拿最终煎好的牛肉问你“中不中?”,你说“中!”,这说明达成了振动调节目的。


对人生命灵智之“观”而言,影响对“不”之“中”准确认识把握的负面因素是“私”,即“自我”主观意志。在生命灵智层面的“私”之表现为两方面:“欲”和“情”。欲,并非第一章所述道之趋中振动趋向所成的原力,而是生命灵智振动所造成的愿力即欲望,是基于本位利益而生出的对外物之攫取占有心。


“欲”作为生命灵智之“观”动力的“愿力”本身并无好坏,其好坏取决于生命灵智之“观”对其维持本位的大小的界定;情,是基于本位利益维护趋向而产生的不确定不明晰的非均衡纷乱波动,是对外物由于不确定而产生生命灵智的臆断分别心,这种波动纷乱连绵,所以称之为“绪”,也就是说对生命灵智来说“尘”的纷乱延续纠缠状态就是情,合起来就是“情绪”,这种情绪会纠缠捆绑生命灵智外发的行为


“本位”与“私”是不一样的,“本位”是人所处“不”之平衡振动状态,并保持这种清晰的平衡振动状态,而“私”是受情欲驱使只维护自身最小范围的本位利益而罔顾甚至破坏自身所处更大“不”之平衡振动状态。


“私”具有对其他“不”的排他性,“不”具有自行矫正之“弗”的与其他“不”的融合协调性。所以人应坚守本位而祛除私心,这就是所谓“明心见性”,这个“性”即本性也就是“自性”;


“本位”与“无我”也并不矛盾,“无我”是去除了小私小我而体现整体完备的“大我”,并非丧失本位,而是围绕更大的振动之“中”坚守本位,并将最基础之本位化入人类社会乃至天下生灵万物之更大本位之“中”;“爱”与“情”也不是一回事,“爱”是基于本位的清明和谐的生命灵智振动,是不濡染的“心”之内生而外发的和谐振动,表现为不失本位而利他的清新意识,同时帮助别人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所处“不”的状态而使之与更大的“不”和谐共振,因而能够利益外物。


而“情”是“心”被外尘濡染受私欲利己驱使而无序振动所生出的遮蔽内心清晰判断之“尘”,遮蔽干扰了人自身对所处“不”状态的准确判断,是混沌内缩扭曲的,因而会伤害外物。


所谓“尘”是干扰心之生命灵智振动而使生命灵智振动与大道自然振动不能形成谐振的存在。是自性的,“情”是自我的。所以应抱持“爱”而去除“情”,这就是为何要“绝情去欲”。


圣人是恪守本位的,圣人先人后己利益众生之行为看起来是“无私”的,实际上只是圣人恪守的“本位”较比一般人所守的本位要清晰得多,也大得多,是以天下苍生作自己的本位,私心与公心高度和合。


因而圣人之自身振动之“不”近乎涵括了天下万物振动之“不”,因而圣人与天地万物之道同在。总之,实现生命圆融和谐,就是通过放弃“自我”而彰显“自性”。

未完待续,明日连载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小时超长BBC自然纪录片,中英文双语字幕
角堇(2)
100条四大系列俗语
喜欢做饭的人,一定要收藏这35点
茶梅的芳姿(10)
它是猪肉腥味的克星,煮肉时放上一点,软烂入味,越吃越解馋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