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时期无网无电视,通电全国如何做到全覆盖?仅为第一发布渠道

1936年12月中旬,关麟征第25师时驻晋南地区,该师是在红军东征期间,奉命西调参战的。西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发表,然而关麟征却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消息,老蒋被扣押的有关情报,还是胡宗南通过军用电话通知他的,据称关麟征当时“昏厥难支,连话也说不下去了”。

剧照

看见了吧?民国期间的所谓“通电”不是你想的那样灵光,它的覆盖程度和消息传播的速度,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关麟征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是因为晋南毕竟小地方,既非通电必须的送达之地,也没有影响力较大的报纸。

而胡宗南能够得到消息,也不是因为接到了通电,而是部队当时驻军在陕西惠安堡附近,可以从西安直接获得了相关情报。

啥叫通电呢?那就是在媒体尚不发达的民国年间,将本方或者本人某种政治主张的电报发给有关方面,包括效忠、开战、批判、就任和下野等等等等,反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让更多的地方知晓,以表明态度、立场或者争取在政治上的主动。

它实际上属于“公开信”的一种,用发电报的形式传送,主要为的是速度快。

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电报业务也不是完全覆盖全国的,所以它更准确的描述为:“只是讯息第一发布渠道”。

剧照

有学者对通电这一术语进行概括说:“这个术语指称的是这样一种电报,它们以众多的受众为目标,通常发给多个接收人,它们是'公共的’,因为通常或是由明码电报拍发,或是被刊登在报纸上广为人知”。

所以要注意跟军事电文和私人电文有所不同,“通电”一般使用明码发出,不需要破译,其发送对象主要有二:

其一是各大中城市的电报局,直接可以抄收;其二是特定人或者特定单位。

先说第一种,民国年间通讯还比较落后,全国大中城市拥有电报局200多家,其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还不止一家,这就意味着许多小县城是干脆没有的,那就肯定不能第一时间接到通电。

报纸

那么这些小地方又是怎么收到相关讯息呢?其实要等到各大城市电报局收到通电后,会通过报纸进行刊发,也会通过广播播报。

比如《申报》、《大公报》这些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其发行量也是很大的,重大政治消息的通电送到报社后,它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见报,实在赶不及就加印专门的“号外”,然后报童上街一喊大家纷纷买报,消息就散布开来了。

如果是比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报纸,也会直接收到通电方的电报,这些报纸自然还要邮送到中小城市,路上需要时间,所以小地方得到通电内容就要稍慢一些。

那时候的“快递”可远没有现在发达,诸如“当天货到、全国包邮、华东地区免运费”什么什么的,没个两三天是做不到的。

所以像胡宗南、关麟征的部队驻扎在偏远地区时,就很难第一时间获悉通电的内容,必须通过其他渠道。

济南电报局旧照

还有就是电台了,收音机今天我们都没人用了,但是在民国时期那可是稀罕物,普通百姓家里是买不起的,能够拥有收音机的多为达官贵人或是殷实之家。

那么电台在接到某个通电内容后,也会以最快的速度播报,然后有收音机的群体也就知悉了。你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立青的父亲杨廷鹤老先生,作为昔日的政治人物,每天都在看报纸和听收音机。

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电”只是讯息第一发布渠道,若想把政治主张更广泛地宣传出去,其实还要依靠报纸、电台等媒体的二次发布,告老还乡的杨廷鹤,虽然特别关注时事消息,也只能通过这两样媒体获得。

不过大城市的报纸和电台的反应速度还是可以的,所以类似杨廷鹤这样的人,基本当天就可以了解到相关讯息。

剧照

再说第二,那就是把通电直接发给特定人物和单位,因为在无线电刚刚普及的民国时期,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是有条件配备私人电台的,许多有实力的政治团体或者军事单位,也是肯定配有电台的,所以通电发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直接把通电的电文发给这些电台。

我们经常看见民国年间的电文抬头,总是有一堆杂七杂八的称谓,那就是要发给若干特定人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发电报的成本不低,清末的电报,就已经达到了“一字有一角余耗费”的价码,1927年个人出省电报则是一字一角六分银圆。

而通电内容一般又比较长,短的几百,多的数千,所以“通电”还真是个费钱的事,不是每个政治人物或者团体都能负担得起的。

于是通电因此分为两种:一种是“小规模通电”,也就是只需要通告目标群体,另外一种才是“通电全国”。

电报收据

考虑到成本问题,一封小范围通电,只发给相关人物和报馆即可,大约需要花费150到200块银圆,小军阀以及非著名政治人物还能够负担得起。

而一封“全国通电”,基本要发给当时全国200多家一级、二级大小电报局和30多家有影响力的报纸,那可就是大手笔了,动则10000到20000块大洋了,绝非普通人能够发得起的。

像西安事变这么大的动静,张、杨又希望全国上下了解事情真相,所以才是“通电全国”。

通电全国堪称是宣传空前力度了,电文要发给权力组织机构、民间社会团体、军政要员以及社会精英等四类目标,这是第一发布渠道。

然后各家报纸、电台进行第二次发布,短时间内社会各阶层就基本知晓了,当然还有第三发布渠道,那就是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民间场所,好事者一传播,则人尽皆知了,哪像今天,一人端个手机啥都知道了。

给山东刘珍年的电文

“通电全国”不仅仅是宣传手段,它还是政治手段,通电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抢先占领道德、道义的制高点,阐述自己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所以也属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文战”的一种方式。

比如张、杨两位将军发出通电后,南京方面也随即发出措辞强硬的通电,声称准备“武力讨伐”,当然是各说各的理,以争取民心和政治支持为首要目的。

军阀混战时互相发通电,更是司空见惯,也是各派军阀的口水战平台和“杀敌利器”,以至于“每次战争,各以电报代口舌,雪片纷飞”,说白了就是砸钱互撕。

比如中原大战前夕,老蒋和阎锡山(反蒋联盟总司令)之间互相通电多次,大老粗冯玉祥看得目瞪口呆:“阅蒋、阎往返通电。笔枪舌剑,针锋相对,此兵战前之电报战也”,所以说嘛,“通电大战”也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另类奇观。

剧照

民国年间“通电全国”的次数非常之多,1912年全年“通电全国”次数就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更暴增到70次,其内容更涵盖当时政治舞台上各类劲爆新闻,总之是局势越混乱,军阀互殴次数越多,则“通电”的次数也就越多。

这个要求那个下野,那个说要“讨逆”,都先用通电说明一番,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重要副产品。

到解放战争时期,各杂牌军、非嫡系部队宣布起义时,也得通电表面立场,否则怎么证明你改换阵营了?

因为通电不仅要发给我党我军的相关单位,还要告知老蒋那一边,到通电发出的那一刻,就很难再回头了。

卢汉云南起义的通电发出第三天,中央军李弥、余程万的反扑部队已接近昆明城郊了,就是这么快。

说明一下,“通电”并非军阀专属,其本身是基本没有任何门槛,私人可发、团体可发、官员可发、平民也可发,你愿意掏钱就行,你高兴就好。

报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报时代的公务通信和民间交往
【盛泽之最】最早的电报局
从长崎事件北洋水兵丢失密码本谈过去电报的收发程序
史上最贵的一颗子弹, 价值一千多亿, 射向了谁?
光绪年间掖县沙河镇就设立了电报局,这比莱州城里还要早
民国宁夏府城首个电报局的诞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