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孝王使非子邑之秦复续嬴氏祀,为何秦人仍以赵为氏?
userphoto

2022.12.23 布基纳法索

关注


文/祝中熹

赵姓最初是从嬴姓母体中别出的氏名,其与嬴姓的关系,《史记》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赵世家》云:“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赵氏之别出,关键人物是季胜的曾孙造父。《秦本纪》载,“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在缪王西巡时,“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缪王即穆王)赵城地望,据《赵世家》正义言,“晋州赵城县即造父邑”。《秦本纪》集解引徐广:“赵城,在河东永安县。”正义引《括地志》:“赵城,今晋州赵城县是。本彘县地,后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该地即今山西洪洞县北的赵城镇。

造父封于赵城而其族以赵为氏名,和嬴姓缘起一样,此事也有必要深究一下。是造父一族原居于他处,受封后才拥有了名赵的这片地域呢,还是他们本来就居于赵地,穆王之封赐类于上古圣王的赐姓祚土,只不过是一种正式认可?我们知道,嬴姓是个分支繁盛的庞大部族,他们源起于嬴水之滨,却决不会局限于嬴水之滨。据《史记》记载,嬴姓族众殷夏之间即已“微散”(《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秦本纪》)。商代许多嬴族首领曾在王朝中央供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氏多显,遂为诸侯”(《秦本纪》)。也就是说,嬴姓族众早已散处各地,某些分族且已有了自己的封国或封邑。如商后期的戎胥轩及其子中潏,就已在今甘肃西汉水上游地区建立了一个小方国。周初平定飞廉商奄之乱后,成王之所以迁飞廉余族于陇右的朱圉山,就因为一支嬴族早已生活在那一带了。即以赵氏直系先祖飞廉来说,《秦本纪》载周武王伐纣时飞廉正出使北方,归来时纣已亡,“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 “死,遂葬于霍太山”。《赵世家》言后来赵氏史事,也不乏与霍太山相关的信息。由此推想,飞廉在商王朝供职,其主族的居地,很可能就在霍太山附近。

那么,思考一下造父一族的原居地,也就不是节外生枝了。其居地是否即造父受封之赵地?史未明言。造父的祖父名宅皋狼,《赵世家》集解引徐广曰:“或云皋狼地名,在西河。”索隐更进一步推论:“按:如此说,是名孟增,号宅皋狼……按《地理志》,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云皋狼。”果如此,则宅字表居住义,造父一族的原居地在皋狼。据考皋狼故城在今山西方山县城圪洞镇。此地与赵城都不出日后赵国的地域范围,但两地间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可初步认定,赵城可能是周王封给造父一族的一片新领域,非该族之旧居地,故《秦本纪》言季胜一支“至造父,别居赵”。

即便如此,造父封地之名“赵”,仍可能同该族的特性有关,即仍有这种可能:该地本无赵名,因造父一族封于该地,才以赵为名。何光岳先生就是这么看的,他说:“造、赵同音,古亦同字义,如走亦作造。”据此,则封邑因食邑主之名而得名。甲文无赵字,金文与小篆赵字形体差别不大。《说文》:“赵,趋赵也。从走,肖声。”本义为快步行走。但古文献中此字只用来表姓氏和国名。《穆天子传》有“天子北征,赵行□舍”语,郭璞注云:“赵,犹超腾。”故后人谓赵字通超。这是目前所见赵字与行走有关的唯一文例,还属假借用法。何况,战国文献中赵字多写作“肖”,何先生也承认,这说明赵姓自称的本字是肖。换句话说,赵姓与造父之名并无内在联系。但何先生通过另一条渠道,把赵字同造父族的图腾联结起来。他认为赵氏的赵,缘自一种叫“伯劳”的鸟名。伯劳又名伯赵,即《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讲述少昊氏以鸟名官那段话中,职掌二“至”的“伯赵氏”的伯赵。杜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尔雅·释鸟》有伯劳,注家亦言即《左传》所云伯赵。嬴姓部族是以鸟为图腾的,而伯赵氏又正是少昊鸟图腾部族的一个分族。如此,则造父一族乃伯赵氏的后裔,“造父封赵城,即伯赵氏故地,乃因袭其祖先之号而已。”何先生又用汉武帝皇后赵飞燕印章“赵字”作“”,以为赵姓缘自伯赵鸟作辅证。

何光岳先生的看法可备一说。我们难以完全信从的原因是,“赵”字的形与义都和鸟类扯不上边,只赖声训,说服力不强。伯劳鸟本 鸟,称伯劳或伯赵分明是一种音借,而且音借的重心在 与伯的声近上。如从鸟图腾意义上选姓氏用字,肯定要采用鸟名的本字而不会用音借字,更不会用双音节音借的辅声字。至于赵飞燕印章中的“”字,那不过是因为印主名飞燕而设计的一种趣味性变体,这在私名印章中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证明“赵”字有鸟的含义。

目前我们还只能说赵是个地名,是嬴姓大族中造父一支的封地。至于该地为何以赵为名,尚无从考起。造父一族即以所居地名为氏名。赵地在晋境,造父的后裔春秋时期在晋国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赵夙时起,赵氏成为势力日益雄厚的世家大族,其首领也常居显赫的权臣之位。至战国初,赵氏策划并发动了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赵国后来虽亡于秦,但赵氏族系繁盛昌荣,很快便发展成为我国位居前列的大姓。赵姓后世的辉煌,文籍昭然有载,复述已显多余;这里我们要重点关注一下赵氏流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与赵氏同出自飞廉的另一支嬴族,也以赵为氏的始末。

前引《史记》交代甚明:飞廉有二子,次子曰季胜,为赵之先;长子曰恶来,为秦之先。恶来在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被杀,但其族众远居于陇右,并未参与抗周的战事。商亡后这支嬴族在西汉水上游地区,仍维持着原有的一个小方国。恶来是飞廉的嫡长子,其族本为嬴姓的正宗主干,是不须别出立氏的。但《秦本纪》却说,这支嬴人“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此事屡遭后儒的非难,但考虑当时的政治形势,陇右嬴族以赵为氏当属实情,是一种谋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嬴族与殷商共有玄鸟陨卵的始生神话,族源非常接近;嬴族首领常供职于商廷,政治关系也十分亲密。商亡后嬴族处境必然相当艰难,他们须尽力调整与周人的关系,表示诚心臣服。造父一支的受宠得封,给陇右嬴人提供了一个向周王室靠拢的机遇,他们也“蒙赵城,姓赵氏”,宣告本族与造父一族同祖同宗,是一家人,都对周王朝无条件地效忠。此举并非虚言讨好的政治花招,在宗法体制下是有实质意义的。赵氏的出现是造父一族接受王室封赐的产物,地域和氏称都来自周王之命,意味着该族被完全纳入王朝的统属体系之内。陇右嬴族也以赵为氏,等于宣告本族也和造父族体一样,是西周政权贵族封邑结构的组成部分。战国前期周太史儋使秦见秦献公时,说“秦始与周合,合而离”,所谓周秦之始“合”,即指秦之先别为赵氏而言。所以,陇右嬴族此举标志着彻底向周王室投靠,是毫无疑问的。当然,此举也昭示着这支嬴人已别祖立氏,脱离了嬴姓的祭统,嬴姓已无正宗。

行文至此,我们要揭示一桩久被忽略了的史事矛盾。这个矛盾的要害在于,陇右嬴族以赵为氏,在时间上是有断限的,在族体上是有范围的。《秦本纪》对此同样交代甚明:西周中期,陇右嬴人首领为大骆,他有个嫡子名成,还有个庶子名非子。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是个育马专家。那是个大量需用马匹的时代,周孝王把非子招到王畿西部的“汧渭之间”,去给王室繁殖马匹。结果“马大蕃息”,孝王很满意。为了奖赏非子,孝王在和执政大臣商量权衡后宣布:“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非子一族由此从大骆母族中别出,有了自己的封地和爵号,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秦”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须特别注意“使复续嬴氏祀”一语。这是天下众邦诸族最高宗主周王,正式宣告恢复嬴姓的祀统,并将非子封赐为嬴姓的主干正宗。即非子一族由此脱离了从穆王时代起即已“以赵为氏”的大骆母族,而承担起嬴姓大宗正族的使命,非子也便成为嬴姓复祀之后的第一代大宗宗子。此事关系重大,我在《论非子》一文中曾作过这样的评述:“现在孝王让非子'复续嬴氏祀’,嬴姓再度构筑起宗子传递体系,恢复了祭统。这样一来,非子一族初封时实力虽然弱小,但在宗法意义上的地位却高于其原属的大骆主族;从原始母姓层次资历的角度说,非子一族具有和姬周对等的资格。所以,周太史儋追述周、秦关系的历史演变时,说秦与周先合而后离。'合’指从嬴姓中别出为赵氏归于周;'离’指恢复了嬴姓宗统,在族姓上与姬周并立。因此我们说,非子为王室主马受封,不仅是他本人一生中的大转折,也是嬴姓部族改变命运的关键点。”

如果说周初陇右嬴族迫于政治形势而以赵为氏还合乎情理的话,说后来的秦国仍然继续以赵为氏,便令人困惑了。因为非子一族从非子受封时便恢复了嬴姓正宗地位,非子的后裔是并不以赵为氏的;而秦国,正是由非子的后裔创建起来的。然而,司马迁不仅在《秦本纪》开篇部分说陇右嬴族“姓赵氏”,又在结尾的“太史公曰”总括秦史时说“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更在《秦始皇本纪》中直言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如此反复强调,非同寻常。而且,这不是司马迁个人的观点,汉代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不乏视秦为赵姓的言论。《史记·陆贾列传》载贾向刘邦分析政治与国家存亡的关系,以秦为例云:“秦任刑法,卒灭赵氏。”集解:“赵氏,秦姓也。”《南越列传》载苍梧王赵光,本姓赵而自称秦王,索隐云:“赵与秦同姓,故称秦王。”《汉书·武五子传》载燕王旦的上疏,言秦“废道任刑”,最终导致“赵氏无炊火焉”,韦昭注:“赵,秦之别氏。”“无炊火”即绝祀,也即灭赵氏之意。这都是些秦、赵互称的文例。

如何认识这种矛盾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时代造成的。在氏普遍转化为姓的秦汉时代,赵姓已形成超越众姓的庞大族群,凭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雄厚实力,形成了一种赵氏为主体的强势姓氏史观,并产生了群体趋同的社会效应,淹没了曾经存在过的嬴姓正宗史事。

赵姓族群的强盛,有历史性原因。秦汉时期北方赵姓有两大集中居住区域,一在原赵国地境,一在陇右。原赵国地区的赵姓本来就是以赵为氏的,无须再论;陇右赵姓族群,也当大部分以赵为氏。原因有二:首先,当年非子一族虽恢复了嬴姓的正宗地位,但那毕竟是从大骆母族中分出来的一支,非子是个庶子,其族规模有限。而大骆所拥有的以西邑为中心的方国,已被长期经营,范围包括今甘肃东部天水、礼县、西和、甘谷、武山等县市邻接的地域,其族众肯定要比非子一族大若干倍。大骆政权后来虽灭于犬戎,但族众仍在。非子的曾孙秦仲至陇上(今清水、张家川一带)发展,其子庄公在周王室帮助下打败戎族,收复了西邑地区,将陇上秦地与大骆旧地连成了一片,奠定了日后秦襄公成为诸侯的国力基础。但其族众,大部分仍是原大骆方国的居民,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他们依旧是以赵为氏的。进入氏转化为姓的时代后,他们自然都姓了赵。其次,战国后期秦灭赵,将赵国的王族迁到了陇右。据《史记·赵世家》载,赵亡后赵悼襄王嫡子嘉被王族立为代王,6年后代又被秦灭掉。公子嘉的下落如何?据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宋人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诸书的记述,公子嘉降秦后,秦迁其族于陇右,命嘉之子公辅主西戎。西戎拥戴公辅,号曰赵王。这支赵国王族“世居陇西天水西县”。秦国这一举措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对付西戎,还有维系宗法传统的考虑。虽然秦都早在春秋前期即已东移关中,但陇右是其腹地,西邑一带更是其祖邦旧都,那里有其先公茔陵和宗庙畤祠,故一直有高级贵族留守。公子嘉一族迁居该地,肯定承担者守护祖茔故都的任务。公子嘉及其子公辅率领的是曾经世代昌盛的赵国王族,其族体规模与文化能量必然相当可观,无疑会极大地强化陇右的赵姓族势。即以秦国第一公陵所在的礼县来说,我在以前的文著中曾多次指出,凡是考古发现秦文化遗存较丰富的地区,如西汉水上游三大支流茆水河、西和河、永坪河的川谷地带,均为赵姓族众集中居住的区域,至今仍有许多以“赵家”、“赵坪”为名的村庄存在。

秦汉时代是我国氏转化为姓、众姓基本定格的完成期。是时贵族社会早已彻底解体,标志贵族身份的“氏”的意义消失殆尽。对于广大庶民来说,姓的观念日益突显。摆脱了村社结构束缚的编户齐民,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经济,个人姓名的重要性随之提升,姓已在全民意义上发挥着社会功能。就在这种背景下,秦归于赵的姓氏史观必然拥有强大的群体优势,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主流意识。秦王朝灭亡后迅猛涌动起来的仇秦、贬秦潮流,也助长了赵姓声望增长的趋势,嬴秦一直以赵为氏的看法便被确定下来。

(作者祝中熹,著名的嬴秦史研究专家)

万物简史 · 栏目汇总

考古发现 | 考古研究 | 史前文化 | 遗迹遗址
文物器物 | 上古史话 | 先秦历史 | 古族古国
人物传记 | 历史考证 | 山川湖海 | 路桥关渡
地名地志 | 气候简史 | 语言文字 | 神话仙话
姓氏名号 | 天文历法 | 农业史话 | 民俗文化
学界学人 | 分子生物学 | 三星堆 | 物种简史
食物简史 | 经史子集 | 金石铭文 | 简帛古书
甲骨文 | 讲座纪要 | 古人类学 | 山海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战国双雄同宗同族,却相爱相杀,解密他们从发家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秦非子受封,周王朝对他们也未必放心|史记秦次元003
早期秦文化:从山东西迁至甘肃,然后从卓尼县回迁到清水县
秦始皇应该姓嬴,还是应该姓赵?
秦赵同属“嬴姓赵氏”,为何称呼不同?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