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京陷落,几十万太平军,为何被困赣闽2年多?犯了红军一样错误
userphoto

2023.09.03 四川

关注

天京沦陷,洪仁玕、李秀成、幼天王洪天福贵被俘后,活跃在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余部仍然高举天国的义旗,联合友军,继续坚持了四年的英勇战斗,为太平天国史谱写了最后的壮烈篇章。

余部主要有南北两支:

南方余部主力是苏浙与皖南将士,以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为统帅,联合广东天地会军(花旗),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边界转战;北方余部主力是皖北将士,由陈玉成部将——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为统帅,不久溃散,嗣以赖文光统带,加入捻军,驰骋于北中国黄淮流域。

1、左宗棠的手段

当天京被围,粮源告竭时,李秀成、李世贤兄弟议定筹粮方略,从1864年2月起,陆续遣浙江将士入赣就食征粮,拟在秋后驰援天京。

于是,李世贤指挥的三路太平军,在天京沦陷前就相继进往江西,可是,湘军力量颇强,三支队伍未能会集,分别因敌人堵截,损失严重,分散在不同地域活动,不能构成强大的战略力量。

左宗棠发现李世贤计划经略江西,疏请将江西、皖南划为一个独立战区,委任杨载福督办军务,刘典为帮办军务,既可专办入赣太平军,又可通过刘典控制这一战区,扩大左系地盘,可谓一箭双雕。

对策是“以全力专注江西”,使李世贤不能经皖南援救天京,“孤城亦必不攻自破。”

左宗棠心里有鬼,他为了早日攻取杭州,不惜缺隅纵敌,致使陈炳文等转进江西,现在只好提出补救对策,企图从曾系手里挖出皖南。

但两江总督曾国藩对此不感兴趣,“以江西寇数来去,遣师辄破走之,未重注意。”

他不愿帮助左系首领沈葆桢摆脱困难。而清廷准备扶植左系,遂谕允左宗棠奏议,设立皖南、江西战区。现在浙江基本平定,左宗棠立即遣军入赣,对付李世贤所部。

2、经营江西的破产

陈炳文、汪海洋于5月上旬在沙溪筑桥,欲南渡信河,被湘军“分段扼堵”,潜袭渡口,未得渡过。太平军撤向广信,湘军急忙驰援府城。陈炳文迅速回师由沙溪渡河,进军广丰。

9日,两军在洋口会战,陈炳文兵败,撤转铅山,进据黄沙港、湖坊、陈坊一带,试图与林彩新、林正扬两支天地会军“并聚一方”,打开江西战局。

可是,林彩新的败亡,使上述计划受到挫折。5月下旬,林军辗转至弋阳钟家畈,“图犯弋阳,再由黄沙港过河”,与陈炳文会合,“共犯抚建”。

但湘军在弋阳堵住林彩新。花旗迁回杨家畈、五洋店一带,与陈炳文隔岸呼应。

6月1日,湘军挫败陈、林渡河计划,林彩新战败溺死,残部归于陈炳文兵团,集结湖坊、陈坊一线。

左系湘军于将王开琳(总兵)、王德榜(道员)由河口镇进攻,陈炳文撤返黄沙港。6月中旬,帮办江皖军务刘典行抵贵溪,指挥追堵。下旬,陈炳文东进,与5月下旬东进福建的李世贤会合,形成一个集结中心。

汪海洋在许湾获捷,进围抚州,李世贤于崇仁连次获胜。但7月7日,太平军与湘军再战,李世贤负伤,会战失利,转为相持战局。

接着,天京失守,幼主逃亡湖州。黄文金、洪仁玕等保护幼主转进江西,欲与李世贤会合。途经皖南时,因湘军追堵,主力基本溃灭,黄文金病逝。幼主一行遁入江西,兵势衰竭。李世贤、陈炳文、汪海洋三军与清军相持,互有胜负。

8月上旬,鲍超援赣,改变了力量对比。霆军大败汪海洋,攻夺许湾;刘典击败李世贤,占领崇仁,陈炳文撤出东乡,转进金溪。李世贤企图攻取福建、等待幼主会合的计划已经流产。

8月中旬,陈炳文在金溪叛降鲍超,太平军损失七万人,实力锐减。汪海洋对李世贤姑息宽纵陈炳文大为不满,二王芥蒂初生。

他们已经无法立足江西,只得撤往赣闽粤边界,致使幼主与洪仁玕不得前往会合,在石城相继被俘就义。洪仁玕、李世贤经略江西、图谋复国的构想完全破灭。

3、曾国藩的“驱贼入粤”

现在,南方余部只剩下李世贤与汪海洋两支主力,还有嵩谭富、林正扬、丁太洋等天地会军配合行动,但独立性与流动性极大,李汪皆难以驾驭。

8月下旬,余部进向赣南。

余部分成两大兵团:

汪海洋统东路兵团,集结石城、瑞金、会昌,进逼闽边,李世贤统西路兵团,集结信丰,进逼粤边。天地会军参与东路兵团活动。

但李世贤与汪海洋既生嫌隙,就不易调度东路兵团,战略指挥不能统一。

余部的战略目标是广东,但进军路线各异:“花旗贼欲径窜广东,黄旗贼欲由福建窜广东”。

原来,曾国藩在1864年春提出战略设想,“开赣宁一路,纵使入粤”,企图把太平军驱入广东,“以纾东南之忧”。而今,沈葆桢仍竭力坚持这一方略,尽驱太平军于赣南边境州县。

两广总督毛鸿宾与巡抚郭嵩焘大为惊恐,因为“广东投诚散归之贼党及各路遣散兵勇,合计数十万人,无时无处不忧其蠢动滋事”。

加之“水灾迭告”,饥民遍野,“贼愈便于裹胁”。

广东防务远逊于江西,后果将是“贼势一逞,又成不了之局。”

问题在于三省边界贫瘠缺粮,余部将士十几万人的军食根本不能解决,势必流动就食,远在南陲,缺乏回旋之地。况且山崇林密,大兵团转战不易,集中运动障碍重重,势必分散活动,终将因饥疲而溃散。

看来,曾国藩当初的用心是极其刻毒的,诱使余部远离斗争中心,然后堵截围歼。李汪的战略方向选择已经铸成失误,他们应当北上与捻军会合,转战中原,提高捻军军政素质,壮大余部声势,可能会开创新的的局面。

4、漳、汀防御战

清军防御分粤防与闽防。粤防以南雄州最为紧急,由道员唐启荫统筹,有兵勇八千人;其次是东江防务,副将方耀负责,后改由臬司李福泰主持,调遣兵勇七千人。

闽防则有福建臬司张运兰率湘军六千名驻守武平,总兵关镇国踞汀州,道员康国器扎邵武,总计兵力一万余人。

清军兵力薄弱,只能在要隘相对集中布防,不能全线驻扎。太平军兵力众盛,可以在薄弱疏防地段穿插突破,使清军防不胜防。

李世贤首先行动,于9月28日分兵“由安远窜南雄”,牵制粤防清军右翼,主力急趋东江粤防。方耀立即进扼八尺墟,当筠门岭门户。

29日,李世贤“由信丰横溢龙川,出方军之后”,重围筠门岭。30日,方耀兵遗,退守嘉应州。太平军屯据龙川,等待汪海洋行动。

10月11日,汪海洋令林正扬、丁太洋进军武平,在下坝被湘军击退。汪遣精锐迂回进克县城,并在城外设伏。张运兰率湘军驰救,中伏被斩,所部歼溃。

太平军声威大振,“附从者益众”,闽防迅被突破。”

李汪因势制宜,改变原定入粤计划,转进福建。汪兵团进据汀州、上杭,是为西路,天地会及其他小股将士分据龙岩、永定、平和、南靖、漳浦,是为中路,李世贤兵贵神速,由大浦、南靖而进,10月14日,攻克漳州府城,是为东路。

“时值岁饥,无业者归之日众,连营数百里,号称百万。”

太平军余部横亘闽南,“西窥南赣,东瞰汀泉,北趋连城,南扰东粤,据有形势。”

李世贤在漳州布告群众,各安生理,按章交纳粮税,立法“保护本土农民及商人”,“开设日市”。侍王军纪严明,待人“和蔼可亲,得人爱悦”。

同时,他还照会各国领事,阐明复国的斗争目标,希望列强理解与支持。可是复国的现实条件并不具备,当前的任务是休整。

只是漳州休整与未来的战略发展显然缺乏正确的联系;李汪与天地会首领们各有构想,难以统一战略目标,结果是消极固守狭隘的闽南地区,丧失了运动与发展的时机。

同时,数十万将士的粮物供应是闽南人民难于承受的严重负担,势难长期坚持。因此,适当精兵整训是较好的抉择。部队勇猛精悍、训练有素、机动能力较强,才能适应丘陵山区的持久转战。

可见,盲目扩军无疑是错误的举措,余部恰恰采择此策,不仅降低了战斗力,而且加剧了物资补给的困难,势必招致溃散。

闽浙总督左宗棠急忙大征大调浙江湘军入闽。

提督黄少春、副将刘明珍两军由衢州、浦城而赴邵武,康国器则由邵武进犯漳州。刘典由建昌驰往汀州,进攻西路。提督高连升由海路驶抵福州,以为机动兵力。左则在衢州督战。

福建清军也作了应急调整,重点反攻漳州。清廷指责徐宗干筹防不力,埋怨赣、粤巡抚“以邻为壑”。

上谕左宗棠节制浙、赣、粤三省援军,聚歼余部于闽南。

左系湘军借此机会大举入闽,控制福建,进而插手广东,势力随之扩展。

11月上旬,福建清军进犯漳州。同时,湘军康国器、张恒祥两部由汀洲东犯。广东清军进逼武平。11月10—11日,林正扬出击,遭到伏击,遂率部撤走。12日,太平军亦撤向汀州,归入汪海洋兵团。武平陷于敌手。

臬司李福泰建议穷追入闽,这个建议与清廷上谕完全一致。但两广总督毛鸿宾与郭嵩焘不愿火中取栗,只想严守粤边,等待左宗棠的行动。

左宗棠更加狡黠,早已成竹在胸,不欲聚歼余部,而是驱其入粤,以报复毛、郭的消极不进。

5、左宗棠的合围战略

12月1日,李世贤决定反击侵漳清军。出动数千人在东门外正面牵制,而遣主力数万人,“由好景山等处四路包抄,将万松关、瑞香亭营盘全行围剿。”

清军突围,大部被歼,署理提督林文察毙命。太平军士气振奋,但高连升驶抵泉州,黄少春进向长泰,使李世贤难以发展。

康国器、王德榜东西分进龙岩,企图中间突破,切断李汪联系,刘典则在西路牵制汪海洋。左宗棠调整计划后,移驻延平,指挥全局。

12中旬,湘军进扎漳州北路。1865年1月上旬,湘军移营进逼,与太平军冲突。1月12日,李世贤以降清的原部属为内应,遣队夜袭黄少春营垒,但被觉察击回。14日,太平大举出击,欲与湘军会战。黄少春先龟缩不出,待太平军锐气稍减,击退攻势。

李世贤连受挫折,乘虚进克长泰,截断湘军补给线。高连升、黄少春急忙回援,迫使太平军撤回漳州。

1月下旬,湘军控扼漳(州)长(汀)交通线。李世贤只得再次正面进攻,但湘军负垒抵御,战局转为相持。

西路战局一度进展较好。刘典进踞杨家坊,直取汪海洋大营南阳、新泉,企图牵制西路,便于中路湘军突破。

1864年12月17日,汪海洋在乌洋洞设伏诱敌,痛歼湘军卢胜华部。

接着,夹击湘军援兵,乘胜攻克杨家坊。刘典丧师失营,遁回连城。汪海洋首战告捷,使湘军胆寒。

左宗棠力诫各军, “勿攻城,勿浪战,深沟固垒,相继图之。”

他采用湘军的传统打法: “取远势,渐逼渐进,驱各处股匪归并一处,而后合力蹙之。”

左宗棠深知太平军善于山区攻守,湘军兵力不足,速战速决会导致失败。只有封锁进逼,迫使太平军因缺粮撤走,可以坐收“克复”之功。

12月26日,王德榜驰抵连城。1865年1月7日,刘典率湘军进扎营溪、朋口,恢复进犯态势。汪海洋“层层扎卡,踞守以待。”

左宗棠判断:汪兵团“所踞之南阳,内夷外峻,贼数愈众,掠食愈艰,似难久踞。”企图驱走汪海洋他处就食,再聚歼漳州李世贤兵团。直到1月下旬,西路无战事。

当王开琳、张恒祥及江西湘军驰赴前线后,刘典下令全线推进, “以期渐合长围”。

2月6日,湘军进陷下车、乌洋洞据点,突破太平军防御纵深,南阳大营暴露在湘军进攻矛头之前。西路战局发生逆转。

中路是太平军的薄弱地段。来王陆顺德据守龙岩,利王朱兴隆据守永定。丁太洋、林正扬机动策应。李世贤节制各部。左宗棠企图从中路突破,但是兵力不足。

1865年1月上旬,康国器进抵龙岩东路铁石洋,距城八里。陆顺德立即发动攻势,试图逐走湘军。4日,来王陆顺德遣军正面佯攻,率主力掩袭敌后,又分兵偷袭敌营,均未得手。是夜,湘军潜袭,攻陷城外各垒。陆顺德告急。丁太洋由永定小路奔袭漳平,意欲切断湘军退却线。

左宗棠分兵援救,使丁太洋行动受挫。中路又成相持态势。

但粤军在中路南线取得突破。由于汪海洋抽调南线精锐北顾,永定防务薄弱。

1月上旬,方耀进犯县城。相持二旬后,朱兴隆求援不至,于25日弃城遁走。

这样,李汪结合部南段首先被清军楔入,迫使李世贤从速决策,应付新的变化。

他决定以陆顺德、丁太洋、林正扬等部组成机动兵团,进取安溪;漳州将士分取长泰;永定将士移防漳州;汪海洋移防龙岩。

可惜,湘军截获这一计划,调整部署,破坏李世贤的决策付诸实施。结果,陆顺德于2月19日由龙岩撤赴漳州,汪海洋却未得接防,龙岩陷入敌手。中路北段也被摸入,汪李联系困难,军势恶化。左宗棠准备各个击破。

左宗棠加强西路攻势。2月中旬,湘军主力进逼南阳,击败援军,攻陷古田、小池。老湘营在罗源岭大败太平军,连陷香塔、白云岭、并甃坑等据点。下旬,汪海洋取得李世贤支援,在新泉发起反攻,湘军“势几不支”。刘典率亲兵督战,转败为胜。汪海洋惨败,损失沉重,由下车翻山溃走。从此军势转衰。

6、李世贤部的败亡

其时,李世贤分兵进取漳浦,于2月16日克城。25日,他率精锐数千人“欲从镇门攻取石码,以绝官军粮道。”清军水师驶遁,但高连升分兵驰援,挫败太平军的战术机动。左宗棠认为新泉、镇门两次失利是汪李的重大战略挫折,计划“节节扫荡而下,逼贼归并一处,锁围困之。”

可是,他并未分兵在南线堵截闽粤边界, “节节扫荡”实质上是驱之入粤。

新泉败后,汪海洋决定转移江西,李世贤却希望他归入漳州,再由海路转驶广东。康王汪海洋并不听命。

3月上旬,大军撤出南阳,,“由双溪傍逸矶头,东走龙岩之大龙,为闽师要其去路。遂由大、小池折回旧县。”

汪海洋令将士强渡汀江,被粤军堵回。只得“折至大洋坝、白沙石一带。”

刘典追至,被太平军击败。但康国器也参与追击,迫使汪海洋沿汀江下行,进抵诏安县境,扎大营于南靖苦竹,与漳浦李世贤军恢复联络。

同时,汪军后队“由白堠直扑枫朗营盘”,企图突破潮州清军防线,渡江图粤。但被清军击退,改向平和前进。

汪海洋图赣入粤皆不得志,李世贤入海转移的意图又因左宗棠军事封锁与外交干预而挫败。

汪遂“由间道赴漳与李世贤议,欲并力攻大埔而入粤。”

中旬,汪海洋回师上溯汀江,分兵攻击永定,以开拓入粤通道,仍然未成功。

3月下旬,双方增兵漳州,战斗频繁。4月上旬,汪海洋分兵援漳。太平军连日大举出击湘军,未决胜负。其时,汪兵团据“龙岩、永定、南靖三界” ;李世贤控扼漳州、云霄、平和;丁太洋攻克诏安。

余部连络一体,4月12日,汪李再次会晤于漳州,仍然肯定了原定入粤计划。汪海洋为了确保南进通道安全,在上、下奎洋严密布防,“仅留由南靖赴漳郡一路,以通往来。”

刘典决定进攻奎洋、苦竹,切断汪李通道。4月下旬,发生激战,湘军伤亡惨重,未能得手。

5月上旬,汪海洋集结主力于大溪,试图击溃粤军,渡过汀江。太平军猛攻五通庙敌营,后队进抵大埔,“潮卷电掣,四面合围”。方耀负隅顽抗,设伏突击,挫败汪军攻势。

太平军徒具数量优势,战斗力颇弱,会战中稍挫即溃,卒为劣势粤军所败。汪军后队亦由苦竹撤出,经大溪、湖口,转进大埔县境。李世贤尚在漳州未撤,形势孤危。

于是,侍王函致康王,回军接应漳州将士,“合力突窜龙岩、漳平,以觅生路。”汪海洋没有反应,使李世贤进退维谷。

5月15日,太平军撤出漳州,转进南靖。湘军追击,使李兵团后队遭到损失。

16日,李世贤由南靖撤离,分向平和、漳浦退却。

19日,太平军在平和县境堵截湘军追击,侍王令漳浦、诏安将士速往平和集结,寻求出路。21日,湘军突破磁洋防线,直进楚磎、安下,猛追猛打。李世贤督师驰援后队,与湘军血战。

高连升迂回侧后夹攻,大败李兵团。湘军乘势进陷平和。太平军仓卒撤退,损失沉重,李世贤坠马负伤,率残部至大埔赤石驻扎。

其时,淮军郭松林、杨鼎勋部进逼漳浦。来王陆顺德出城狙击,未能获捷。5月20日,他奉檄撤出县城。次日,云霄将士相继撤退。25日,丁太洋由诏安撤走。各路将士陆续转进平和。湘军与团练追堵,23日,歼灭陆顺德部。同时,朱兴隆部主力亦被消灭,朱、陆逃亡。6月6日,丁太洋叛降刘典。

李世贤丧失大部主力,率残部向汪海洋靠拢。

左宗棠称:

“李世贤凶焰已衰,入海之望又绝,不能不与汪逆勉相倚附。汪逆不肯窜粤,其合势窜入江西亦在意中。”

由于汪海洋没有接应李世贤南下,终致铸成如此严重后果。现在,余部只剩汪海洋兵团与林正扬部花旗保持实力,汪海洋心胸偏狭,具有强烈的权势欲,他要取李世贤而代之,已经如愿以偿。可见,大敌当前,内耗严重,实在是余部败亡的一大原因。

汪海洋屡渡汀江不逞,于5月中旬再围永定,并督师打援,与湘军在湖雷决战,全线溃败,由剑滩撤走。5月25日,康王获悉李世贤兵败,“亦尽撤永定之围,出上杭而去。”

在归并了李世贤残部后,仍处在粤闽两省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他必须冲出包围,寻求生存之路。

(正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天国最后的悲剧——康王汪海洋刺杀侍王李世贤事件
嘉应州的悲歌——记太平天国余部在广东梅州的最后血战
天堂之城的毁灭——记太平天国时期三次杭州之战
太平军最后一战:10万人被困嘉应州,血战有多惨烈?700战将被屠杀
左宗棠与漳州的墨缘
清朝战争:太平军残余势力进入福建,清军围攻,10万残兵投降清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