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有多难?为求和德国:割地百万赔款60亿

十月革命胜利了,但俄国还处在与同盟国交战的状态。

当时的协约国有英国、法国、俄罗斯。同盟国则是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

三年多的世界大战搞得俄国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士兵厌战情绪激增。

然而国际帝国主义,尤其是协约国却要俄国继续与同盟国作战,企图拖垮俄国,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退出一战的努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德奥集团的军队还占领着苏俄的大片领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的苏俄国家仅有在十月革命时建立的临时的工人赤卫队武装,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常备军。

前线的几百万旧俄军队,斗志涣散,大批逃跑,实际上处于瓦解状态。原俄军总司令杜鹤宁将军拒绝执行苏俄政权的命令。

他的这种叛卖行为却得到协约国帝国主义者的喝彩和支持。

德国企图利用俄国这种处境,趁机占领苏俄大片土地,以便扑灭苏俄革命,结束东线战争。

苏俄从国内政策方面大力巩固苏俄政权的同时,就立即着手尽一切努力来停止和退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苏俄政府立即公布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并通过无线电向全世界进行了广播。

各交战国虽然收到了苏俄政府的建议,但未做出答复。

针对当时局势,列宁指出:

“现在争取和平的斗争已经展开了。这个斗争是困难的。谁认为和平可以轻易获得,谁以为只要一提和平,资产阶级就会用盘子把和平给我们端过来,谁就是一个十分天真的人。谁把这种观点妄加在布尔什维克身上,谁就是在骗人。资本家拼命厮杀,是为了分赃。很明显,粉碎战争,就是战胜资本,而苏维埃政权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开始进行斗争的。”

根据列宁的指示,苏俄外交展开了争取和平、争取缔结和约、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一系列斗争。

《和平法令》公布以后,全世界反应强烈。

协约国集团各国政府对《和平法令》提出的和平建议采取沉默的抵制态度。1917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深夜,苏俄政府打电报给俄军总司令杜鹤宁将军,命令他立即向协约国和德国集团两方所有交战国提出停战建议。

次日,外交人民委员部照会各协约国大使,建议宣布前线停战,开始和平谈判。杜鹤宁拒绝执行以上命令,列宁当即通过直达电报,下令撤去杜鹤宁的职务,任命尼·瓦·克雷连柯为总司令。

2、协约国的沉默

11月22日(俄历11月9日),协约国驻彼得格勒的外交代表在美国大使馆开会,决定不理睬苏俄政府11月21日的照会,不予答复,并建议各驻最高统帅部军事使团领导人表示支持已被苏俄政府撤职的杜鹤宁将军。

11月23日,英、法、日、意、罗军事使团的首脑向杜鹤宁递交了一份集体照会,抗议单独媾和或停战。

几天之后,美国军官凯尔特代表美国政府向大本营递交了一份照会,抗议俄国进行和平谈判。

直到12月6日(俄历11月23日),外交人民委员部再次照会各协约国大使,要求他们明确回答是否愿意参加和平谈判,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第五次向协约国提出参加和谈建议了。但是,英、法、美依然继续保持沉默。

协约国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顽固拒绝苏俄和平建议呢?

首先,是由于它们把俄国看成是对付德奥集团最理想的炮灰,不愿意让苏俄退出战争,使德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三年多来,俄国浴血奋战,牵制了德国全部武装力量的1/2以上。德国在西线的几次决定性军事行动均被俄军挫败。

战争爆发初期,当德国按照施利芬计划越过比利时向巴黎推进时,情况正是这样。

俄军虽装备低劣,动员工作尚未完成,但仍然开进了东普鲁士,以阻止德军向巴黎推进。1916年,当勃鲁西洛夫将军的军队以几十万人的生命作代价迫使德军停止进攻凡尔登时的情况,也是如此。

俄国流血最多,丧失领土最多,经济遭到的破坏也是英法两国无法相比的。无怪乎协约国一想到要失去俄国这个炮灰就怒不可遏。

其次,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企图使苏俄国家继续陷于战争之中,以便借刀杀人,利用德国军事力量来削弱和绞杀苏俄政权。

最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希望可能延长战争时间,从而把陷入困境、遭到封锁的德国拖垮。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始终顽固地拒绝苏俄的和平倡议。

3、德国的态度

但是,德奥集团的态度却与协约国不同。

当时,德奥集团国家由于三年战争的消耗,粮食、原料匮乏,物价飞涨,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日子很不好过。

加之协约国严密的海上封锁,更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困难局面,而德国的盟国的处境更糟。面对以上局面,德奥当局希望尽快结束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以便集中兵力对付西线,与英法决一死战,来扭转战局。

同时,怀有扩张主义野心的德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和平谈判达到掠夺苏俄领土的罪恶目的。德帝国主义正是抱着以上目的和打算,于1917年11月27日通知苏俄政府,表示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12月3日,在德国占领下的布列斯特,苏俄为一方和以德国、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为另一方开始了停战谈判。

12月5日,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至此,停战谈判宣告结束。双方保证,如果要中断协定,必须于中断的七天前通知对方。

停战期间,苏俄政府曾多次呼吁协约国各国人民和政府,建议它们明确自己对和谈的态度。

在12月19日发出的《告欧洲州被压迫和贫困的劳动人民书》和其他照会中,苏俄政府一再警告说,如果协约国不参加和谈,那么,苏俄政府就不得不单独同中欧列强进行和谈了。

直到布列斯特和平谈判开始的前夕,苏俄再次试图建议各交战国参加和平会议,并于1917年12月22日发表了苏俄政府的告各国劳动人民书,呼吁:

“只有人民的意志才能迫使各国帝国主义者签订民主和约。法、英、意的工人,正在流血的塞尔维亚人民和破产的比利时人民!…你们应当要求你们的代表也来参加谈判。”

4、布列斯特谈判

苏俄同德、奥、保、土进行的和平谈判,于1917年12月22日午后4时24分在布列斯特的军官俱乐部大楼里开始,到3月3日止,谈判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谈判一开始,苏俄代表团便根据《和平法令》总的原则,建议以下列纲领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

(1)对战时被侵占的领土不得进行任何强追合并,占领上述地区的军队应在最短时期内撤出。

(2)凡在此次战争期间丧失政治独立之各国人民,其政治独立应予完全恢复。

(3)“战前未享有政治独立的”各民族,“保证有可能通过全民投票自由地解决归属于哪一国的问题,或国家独立的问题。进行全民投票时,应当保证该领土内的全体居民享有充分的投票自由,侨民和难民亦不能例外”。

(4)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权利应得到专门法律的保障,即保证其享有文化和民族的独立;如有实际可能,并保证享有行政自治。

(5)任何一个交战国不承担向其他国家支付所谓的“战争费用”的义务;已经缴付的赔款应予退还。私人因战争而遭受之损失,其补偿应由一项特别基金支出,此项基金由各交战国按比例分摊。

(6)殖民地问题均按照上述第1、第2、第3和第4款所列原则处理。

苏俄强调“政治谈判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

德奥集团拒绝苏俄的以上建议,导致谈判中断,于12月底休会。

第二阶段谈判从1918年1月9日开始。

在谈判中,德奥集团、特别是德国代表团,倚仗在战场上的优势地位,以“胜利者”的姿态,于1月18日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

他们打着给予“民族自决”的幌子,企图夺取原属沙俄的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土地,蛮横地拒绝苏俄代表团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要求。

德奥方的无理要求受到苏俄代表团的断然拒绝,于是再次休会。

5、党内的分歧

面对上述十分严峻的局势,苏俄国家是接受德奥集团掠夺性的和约条件,还是恢复战争呢?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当时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政府领导层中存在严重分歧。

在1918年1月和2月份,在无休无止的中央会议上,就签订和约还是继续战争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和争吵。

从一开始中央就分裂成三派:

(1)列宁派,主张不惜任何代价立即签订和约,也就是主和派;(2)布哈林派,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战争,也就是主战派;(3)托洛茨基派,主张在不要战争地不要和约的口号下进一步施展手腕,也就是不战不和派。

1918年1月21日,列宁在俄共中央委员会和党的干部会上宣读了《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对国际局势和布列斯特和平谈判的进程做了深刻的分析。

列宁强调苏维埃政权迫切需要尽快赢得和平的喘息时间,以便镇压国内资产阶级日益强烈的反抗,并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任务。

出席这次会议的60人,约有半数投票赞成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主张,即向德国宣布进行“革命战争”。

剩下来的约有1/4的人支持托洛茨基的“中间路线”不战不和的主张,即“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和约”。约有1/4的人支持列宁的立即签订和约的主张。

列宁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耐心地反复地向党和不明真相的群众说明接受苛刻的和约条件、争取时间的必要性和缔结和约的重大意义。

在1月24日举行的党中央会议上,列宁再次提出了和约问题,并重申了自己关于媾和的论点。

列宁强调指出:

“如果开战,我们的政府将被摧毁,和约将由另一个政府签订。”

列宁的结论是:

“如果我们目前不清清楚楚地说,我们同意媾和,那我们就只有死亡。”

通过与布哈林、托洛茨基的辩论,党中央委员会终于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列宁的建议,即尽力拖延和平谈判,如果德国提出最后通牒,就立即接受德方条件签订和约。

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意见遭到否决后,他们并不甘心,竟然唆使党的莫斯科区少数领导成员,于2月24日通过一项决议,表示不信任列宁的正确路线;并鼓吹说:“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作好可能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的准备是合适的”。

列宁把这项决议斥之为“奇谈与怪论”。

6、德国的强硬立场

2月9日晚,正在谈判过程中,德方代表强硬地声明,“不能无止境地拖延和平谈判”,重新提出了德国要求的基本内容后,强调说,俄国接受德国提出的要求是缔结和约的绝对必要条件。

这实际上就是最后通牒。

列宁早在托洛茨基率苏俄代表团去布列斯特之前,就曾明确指示:

“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

列宁说:

“我曾经十分肯定地建议签订和约。”

当时作为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的托洛茨基违背了列宁的关于签订和约的直接指示,不执行列宁的策略原则,竟然在2月10日的谈判中声明:

“俄国拒绝签订割地条约,但是俄国方面将宣布结束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战争状态。同时将下令俄国军队在全线全部复员。”“这是一项叛卖式的声明,它将给苏维埃共和国带来致命的后果。”

德方代表屈尔曼当即声明:

“如果不能签订和约,那么,关于停战的条约本身显然就失去意义,因而在它规定的日期届满时即将恢复战争状态。”

7、苏俄的危亡时刻

德军统帅部正要寻找借口来破坏谈判并恢复军事行动,便趁机撕毁了停战协定,于2月18日,德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发动了对苏俄的全线进攻,主要打击方向是彼得格勒。

德军很快地占领了苏俄的大片国土,苏俄国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1918年2月18日夜,在德军大举进攻苏俄的形势下,在列宁坚持下,俄共中央委员会才通过了列宁提议的给德国政府的电报:

“鉴于既成的局势,人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表示自己的态度,愿意根据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所要求的条件,正式签订和约。”

德国接到电报后,不顾苏俄国家的和平建议,仍继续进攻,占领了苏俄许多城市,严重威胁着苏俄的心脏彼得格勒,苏俄的形势十分危急。

1918年2月22日晨,苏俄政府发布了列宁起草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的法令,宣告: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在万分危急中”,号召工农大众奋起抗击德国侵略者的进攻,保卫革命的首都,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全国所有一切人力、物力全部都用于革命防卫事业。”“责成各级苏维埃和革命组织要战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来保卫每一个阵地。”

工人、农民积极参加红军。

年轻的红军在普斯科夫和纳尔瓦城下英勇抗击了德军的进攻,彻底粉碎了敌军妄想占领彼得格勒的阴谋。

苏俄国家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特把1918年2月23日定为红军建军节。

同日,德国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复电,表示同意和平谈判。最后通牒有10项内容,包括领土和经济要求,其条件比开始时提出的更加苛刻,限48小时内答复。

就在此通牒发出之后,德军的攻势也没有停止。当时局势对苏俄仍异常危险。

就在接到德国最后通牒的当天,俄共中央委员会立即举行了会议。

列宁对反对签订和约的人下了最后通牒:

如果再反对签订和约,列宁就“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如果继续战争,就意味着葬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俄共党内多数同志开始理解和接受列宁关于缔结和约的正确主张。在这次中央委员会上,以多数票通过了苏俄立即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的决定。

8、《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2月24日晚,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会议上强调指出:

“德国帝国主义的代表向我提出了空前苛刻的、十分屈辱的、掠夺性的条件,德帝国主义者趁着俄国的软弱,把我们踩在脚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向大家隐瞒我所深信的痛苦的真理,我不能不向大家说,我们除了接受这些条件外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又以多数票通过了签订和约的决议,并决定由人民委员会转告柏林德国政府。

苏俄司令部同时把一个声明送交德军大本营。与此同时,由卡拉汉、契切林等人组成的苏俄代表团动身前往布列斯特,2月28日下午两点左右,代表团到达该城。

3月1日,和谈会议开幕。在谈判桌上,德方傲慢地一字一顿地宣读了媾和的条件。

这些条件比他们2月23日《最后通牒》所提的条件还要苛刻。

德方宣布会议期限只有三天。很显然,在德军的大炮仍在继续轰击的紧张气氛下,在短短三天之内,不可能真正平等地进行谈判,只能原封不动地接受德方提出的十分苛刻的条件。

苏俄代表团严正指出这个和约是用暴力强加给苏俄的,它“不是协商的结果”。

苏俄代表团准备立即缔结和约,拒绝对和约进行在当时条件下毫无意义的讨论,以示抗议。《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终于在3月3日下午签署。

德方又提出要在两周内批准和约。

1918年3月6一8日,俄共(布)举行了党的第七次非常代表大会,列宁和其他拥护列宁路线的人同托洛茨基和“左派共产主义者”又一次展开了激烈斗争。

反对列宁路线的人的主张在会上受到坚决的批判。

两条路线较量的结果,“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破坏《布列斯特和约》的企图遭到失败,列宁的路线取得了胜利。

第七次非常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鉴于必须利用一切、哪怕是最短暂的和平喘息时机,必须批准和约。

决议还强调:允许党中央在认为适当的时刻,有宣战和废约的全权。

3月14日,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开幕。

契切林介绍了布列斯特和平谈判的经过。

他在阐述了和平条约的掠夺性质之后,在结束发言时指出:“我们在枪口对准脑袋的情况下,被迫签署了和约。”

根据列宁的建议,3月15日,大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约》也经德方批准并开始生效。

苏俄国家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救了。

《布列斯特和约》的主要内容:

俄国放弃芬兰、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奥兰群岛的管辖权。

德国在“民族自决”的幌子下,使它们名义上取得独立,但实际上受柏林控制。波罗的海的一些最大的港口,如里加、里巴伐等都落到德国手中。苏俄政府必须承认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缔结的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乌克兰将与苏俄分离,变为德国的附属国。在高加索地区将喀斯、阿达汉和巴统让给土耳其。

苏俄必须立即使全部军队包括新组成的红军和赤卫队复员,并解除海军舰队的武装。恢复1904年德国与俄国缔结的不利于俄国的两国通商条约,例如,从俄国运出木材和矿石是免税的。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的补充条款中,规定苏俄要偿付德国60亿马克。

9、《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意义

《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德法两国领土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损失了煤占全国90%、铁矿占73%、工业设备占全俄的1/3、铁路的33%,还有大量赔款。

这是德国帝国主义强加在苏俄头上的一个和约,是一个十分苛刻、“空前屈辱”的、极端掠夺性的“不幸的和约”。

但是,这个和约的签订,对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却有其历史意义。历史证明,这是苏俄国家有原则、有目的、有秩序地实行退却,即革命的妥协,是为了赢得喘息时机,以便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列宁还说:

“失败的时候签订和约是聚积力量的手段。”

当谈到《布列斯特和约》中的屈辱条件时,列宁号召苏俄人民不要悲观失望,要组织起来聚集力量,去夺取新的胜利。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仅存在几个月。

列宁早就认为这个条约是短命的,不久列宁的预见成为现实。1918年11月,德国成了战败国,并发生了革命,这种形势为苏俄外交摆脱奴役性的《布列斯特和约》提供了条件。

11月1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大都会旅馆召开重要会议。会上,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宣读了由全俄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1918年3月3日缔结的《布列斯特和约》完全失效的决议。

(正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俄为何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红色教父(十一)—— 红军卫国
俄罗斯领土扩张简史 (五):浴火重生的苏俄,在内战中重建帝国
历史上托洛茨基如何与协约国一起对抗德国?
《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始末,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终于脱离战争苦海
苏洵《六国论》的逻辑谬误:5、用排除法看看战争的结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