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针灸学之针刺法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关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同一腧穴,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产生的针感强度、感传方向及治疗效果均有明显差异。

故治疗时应根据施术穴位的位置、病位病性、病人体质和应用的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是指针尖所朝的方向。针刺方向的正确与否,影响着针刺的刺激量,是决定针刺量效的因素之一,从而影响疗效。确定针刺的方向主要根据以下三个方面:

1.依经络循行定方向根据治疗需要使用的针刺补泻手法,采用顺经络而刺的补法;或逆经络而刺的泻法。如实施“迎随补泻”手法,补法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泻法针尖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反。

2.依腧穴位置定方向 根据腧穴的局部解剖,针刺某些穴位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进针。如哑门穴,针尖应朝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廉泉穴,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背部第1侧线腧穴,针尖应朝向脊柱方向等。

3.依病性病位定方向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病位的深浅不同;病性的虚实;选择针刺方向朝向阳经刺或朝向阴经而刺。同时,为使针感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即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针尖应朝向病所。

针刺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治疗要求而确定的。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0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的腧穴。尤其是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

2.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左右倾斜刺。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腧穴,如胸背部腧穴;

3.平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左右沿皮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或为避开血管、骨骼、疤痕部位而采用此法。

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致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说明针刺的深浅必须得当。原则是:既要得气,又不能伤及脏腑组织器官。同样,针刺的深度也是针刺量效、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一腧穴的针刺深度已在各篇中论述,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与病情、病位、经络循行、体质、时令等结合,灵活应用。

1.察行气定深浅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人体体质有强弱肥瘦,气血有冲盈亏虚,故针刺当有深浅之分。一般,体强形肥者宜深刺,体弱形弱者宜浅刺。

2.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辩病情定深浅 《针灸·问对》曰:“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故阳证、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4.识部位定深浅头面、胸腹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腹、臀等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应深刺;眼部、后颈项部、胸背部等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一定要准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5.辩经络定深浅 《灵枢·阴阳清浊》曰:“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阳经属表,刺之宜浅刺;阴经属里,刺之宜深刺。

6.合时令定深浅 《灵枢·本神》曰:“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按照春夏宜浅,秋冬宜深的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炙针刺的注意事项
腹针针刺的深度
针灸的操作方法
让您一生受用→针刺进针方法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