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花一世界》

董玉山  

从师于霍春阳先生,居于天津。现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助教,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花鸟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郭怡孮花鸟画艺术工作室,受教于何水法,马其宽、徐家昌、毕彰、郭怡孮、邵昌弟、陶吉为等诸位先生。

《我选择了传统绘画》

在当下传统文化一点点丢失,我们画家越来越重名重利了,心也不平静,浮躁、贪婪不读书了。画画的好坏在当下好像与读书的多少无关了。而是谁的市场好,画价格的高低与官位的大小,就连演艺圈的也开始热衷于书画这门艺术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忙碌于搞社会关系,办个展、参大赛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去提升文化修养与思想高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是多少人有责任的去面传统文化与精神。这种品质造就了中国画家及中国画的品格。老子哲学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和庄子“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所形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境界,魏晋品藻人物之风尚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和人格觉醒所升华出的审美境界,构成了我们传统绘画精神境界。屈原的“士气”、墨子的“侠义”之德,也为传统绘画心理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这些在中国社会产生出来的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并成为主流,作用于中国社会,指导、规范着炎黄子孙的思维和行为,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成就了中国画家的画品和人品。传统绘画一向讲究人品和画品的统一。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这是讲的境界与格调。人品不高,落墨无方,这是讲的技法问题。人品与画的格调确实有关,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画品,这是一点掩饰不来的,象由心生啊。画品、人品,是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与演进中所形成的传统绘画观念。

画如其人,就是这一观念所产生的结果。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文如其人,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宋人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汉朝,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画品,是画家人品之写照,精神境界的体现。人品高,画品则高。画品、人品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是故,画如其人也。传统绘画要求画家具有传统功力,更要求有学问的滋养。传统功力不容易训练,学问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对很多急功近利的当代画家来说很不容易。明代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书画乃小道,然艺可载道,可通天地神明。我也希望以后能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传统绘画,学习传统绘画。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戊戌秋月.雷泽湖玉山于求正社。

《一个画者的精神世界》                   在认识方法的探寻当中,我们中国人则十分强调内心的虚静与超越,可能去除妨碍认识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而追求内心的虚静与超越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还有是因为追求直觉认识的因素,直觉通常就存在于一种高度的理性当中,也并不是抛弃理性,而以直觉开始体悟生命,以理智为归依,以理智提升直觉的质量,就如《老子》说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理性的目标上了。老子把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称之为为学,而对道体的把握和体认称之为闻道。在他看来,为学和闻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途径。一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休事物的认识,这种知识通过感觉经验即可获得,一是关于形而上的道体知识,这种知识只有直觉证悟才能获得。具体知识的积累当然是越积越多的,所以说日益。

而‘道’的体认则不然,必须舍弃具体,老子称为日损,而且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达到一无所知、无所作为的程度,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认为具体知识越多越阻碍对道的体认和把握,只有排除感觉经验,才能达到与道体合一,进入得道的境界。时间与空间构成生命存在的首要的物质束缚,有鉴于此,画者借助于绘画想像和直觉体验的方式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状态。能做到心如止水,这时候就能达到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精神状态。就能在精神方面返朴归真,表现就是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我’境。”

我们的传统绘画表达着特有的审美取向,其文化内涵具人文精神和民族特性。文化内涵决定着文化品位的高低,而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高尚情操与追求的艺术家,才能感应世间万物的真谛,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正所谓人品即画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也如其人。所以自古以来画家多注重对画外之功的修炼,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努力来超越自身的凡俗之气,造就自己的艺术本能,让画家的文化修养显示为作品的一种必然内涵,从而提升作品的品格,这种绘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应体现为一种内在精神,一种思维感悟和一种对大自然整体规律的哲学关照,这是咱们东方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和完善,起源于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概述了这一认识观的同时,又准确地表达了时间与空间、宇宙与生命、思维与感悟的基本含义,肯定了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也是我们传统绘画区别于其他西方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而“澄怀观象”、“含道应物”则是画家对自然景观进行精神转换所遵循的思维理念。用绘画的语言阐释“道”的自然哲理,去启示人们的生存理性,以达到先贤们所提倡的“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目的,这是我们古人圣贤由来已久的责任。传统绘画本身就是一门哲学,“绘画非止艺,当与易相同体”。所以我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的中国画,它承载着丰富的儒释道禅思想,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悟,也就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绘画。戊戌夏玉山于省修书房灯下。

《一个画者的精神世界》                    在认识方法的探寻当中,我们中国人则十分强调内心的虚静与超越,可能去除妨碍认识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而追求内心的虚静与超越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还有是因为追求直觉认识的因素,直觉通常就存在于一种高度的理性当中,也并不是抛弃理性,而以直觉开始体悟生命,以理智为归依,以理智提升直觉的质量,就如《老子》说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理性的目标上了。老子把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称之为为学,而对道体的把握和体认称之为闻道。在他看来,为学和闻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途径。一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休事物的认识,这种知识通过感觉经验即可获得,一是关于形而上的道体知识,这种知识只有直觉证悟才能获得。具体知识的积累当然是越积越多的,所以说日益。

而‘道’的体认则不然,必须舍弃具体,老子称为日损,而且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达到一无所知、无所作为的程度,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认为具体知识越多越阻碍对道的体认和把握,只有排除感觉经验,才能达到与道体合一,进入得道的境界。时间与空间构成生命存在的首要的物质束缚,有鉴于此,画者借助于绘画想像和直觉体验的方式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状态。能做到心如止水,这时候就能达到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精神状态。就能在精神方面返朴归真,表现就是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我’境。”                                                 董玉山于求正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水平更要高人品,绘画不可脱离人品,有人品才得画品
气韵生动 意境深远---著名画家崔兆爱作品赏析
浅析气韵生动
文人画的精神
霍春阳:“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UC头条:霍春阳100幅作品欣赏, 清纯淡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