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很担心,你中了微信的毒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2015年,红包的收支是否平衡?在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


这不是个人感受,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朋友圈的包围,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于是,因微信所感染的那些病症也愈发显形,加速在社会机体中蔓延,侵入每一个正生活在微信里的人


从依赖到焦虑

一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世纪



公务员李俊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


每天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分秒必争。


白天,李俊几乎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晚上下班,还有一堆微信公众号等着他过目。他主动在群里发起话题,引导讨论,以维护群的活跃度;他翻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发来的看不完的微信消息,迎来送往……


李俊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起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了群里的消息。以前半个小时看一次,现在几分钟就看一下,连去卫生间不带手机都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自己患上了微信依赖症。


因微信而生的焦虑

不只来自信息过剩和无穷无尽的朋友圈信息


“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这是29岁白领小曹的一块心病,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后,她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自己语音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确认自己说得清不清楚,有没有什么错误。有些人则表示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挺好,有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其中。


此外,22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她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


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一个人说完后忽然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一般都会令最后发言者不自觉地陷入尴尬。其实,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


但不管什么原因,害怕做“终结者”也投射出人们的社交焦虑,技术进步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极其脆弱。


工作休息没了界限

没看就转载,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



“有人说,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无聊。”80后白领王欣认为,在微信群里不应活跃过头,否则会给别人带来烦恼。比如,单位群、部门群的建立本是出于工作需要,对这类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没完没了,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跟同事谈论工作、向下属询问工作进展甚至分派任务,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压力。


“过去使用电脑QQ群,只是白天工作时间在线;现在用手机微信群,就是24小时在线,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单位领导也有可能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客户也可能在群里提出要求。现在,我晚上也不敢关机,工作生活分不开,周末也感觉不到放松,压力实在太大了。”王欣说。


今年5月,白领胡宗方供职的一家设计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通知,要求每位员工在一个月内,发动家人朋友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并将成功关注人员的微信账号上报至公司核对,每人最少“发展”30人,上不封顶,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还要计入季度考核指标。


“不仅要关注公众号,有时还要为领导的讲话赚阅读量。”胡宗方的同事小露说,公司领导转发一条朋友圈,配上文字“这是某集团领导的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之后,几乎所有职员都会立即转发,“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


“这是我的生活圈,凭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被迫转发,有依据吗?”胡宗方不解。


排着队去“点赞”

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就相当于表扬了



下级能成为上级的微信好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职场肯定。


去年12月,《广西日报》官方微信发表题为《这条微信竟然惊动了柳州市委书记,他在朋友圈点赞并转发》 的文章。文如其题,一条微信被市委书记转发并点赞,被官方媒体定性为一种官方的认可与赞扬。


原三亚市长王勇,曾在朋友圈感慨:大年三十我病倒了,不是累的,是流感。三天输液,高烧始退。海南媒体报道,王勇这条朋友圈得到了时任海南省省长蒋定之的肯定,称赞王勇“微信写得很平白很朴实,这种形式非常好”。


朋友圈还有一条“潜规则”——“晒”加班。用吴宇萱的话说,朋友圈的一大功能是,“加班一定要让领导看见,显得自己很努力”。


这似乎是一条通行的“秘诀”。为了让加班更可信,不少人甚至总结出专门的“朋友圈晒加班秘籍”,例如“旁敲侧击法”:“下班回家的路上看手机,才发现了老婆的未接来电。老婆,对不起,刚刚加班没听到电话”;还有“草船借箭法”:不一定直接晒自己在加班,可以晒晒一起加班的同事,配图的文字里,一定要写上正在吃苦耐劳的也包括自己。这样,既让加班的同事们更喜欢这条朋友圈内容,也能巧妙透露出自己也在加班的事实。


新的人情负担

为了拉票,同学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



“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校长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中老师赵蕊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她说,这几天都是自己先投好票,再把链接发给亲戚朋友,发点小红包,发动更多人投票。


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各种由纸尿裤、奶粉、麦片等冠名的母婴类产品、“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


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帮你投回去”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


赵蕊最近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集赞打折的活动,“和好多人说好话,最终也就砍下来几十元,时间花了那么多,还欠了别人很多情,真不划算。”赵蕊身边还有人参加了免费拿手表的活动,可把价格砍低了甚至达到了免费送,手表却根本没寄过来。


随着微信群商业化的发展,群营销中也出现了不少坑蒙拐骗的案例。在一些微信群里,不时有人发来某某产品的促销信息、某某产品的使用报告等,有可能就是销售陷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有什么最近才悟出来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100条忠告
为什么有人用微信却从不发朋友圈?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不要再抱怨没有贵人相助了,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种人,在亲友、同学群里,不说话,也不参加聚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