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想衣裳花想容
            2016.9.2宝鸡日报

       编者按   美的事物,总让欣赏者感到欢喜,无论是环境、服饰还是容颜。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电,没有化妆品,没有修图软件的情况下,女人甚至男人们怎么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慢慢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从发笄到金缕衣,从胭脂到玉带扣,古人的装饰品种类繁多而且做工精美。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在美美过完这一生的过程中,花费了精力,取得了成功。

 

    
鸭首金带扣 皎如玉树临风前

宝鸡日报记者  李波

     女人爱美,男人也不例外。
    虽然没有胭脂水粉小耳坠,不过男人们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美如冠玉润如珠,倚马文章七步诗”,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久远的故事,得从宝鸡发现的一处墓葬说起。

    1992年 5月,市考古队在位于市区南郊的一个叫益门的村庄(现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两座古代墓葬(依次标为M1、M2),墓地处于清姜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 M 2墓长 2.8米、宽 1.5米、深 5.5米,整个墓葬的面积不足3平方米,且葬具只有一椁一棺。惊喜总是来得出其不意,就在这个不足 3平方米未发现骸骨的墓葬里,却出土了 3公斤的黄金饰品,此外还有玉器 81件(组),更别说大量的铜器和料器,共计超过 200件(组)。而在这些器物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角:鸭首金带扣。

    作为古代男子腰间的潮流饰物,带扣在古代被叫作“师比”“带鐍”“钩蹀”等,随着时代的不同常有更迭。带扣可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珍贵的有金、银 ,尤以铜、铁质的为多,考古还发现过骨质带扣。

    细观这件鸭首金带扣,其长 2.2厘米、宽 1.5厘米,钩成簸箕形,钩头为一鸭首,作回首状,扁长喙,上有一脊棱,左右有相对阴线 s纹,眼用圆圈阴线表示,造型简练生动。

    众所周知,金是贵重金属,用金做的带钩当然也就更难得了。纯金带钩在战国就有了,一般体型不大,做工精细,有些上面镶嵌绿松石,但数量较少,秦以后很少见到。虽然,益门秦墓的主人考古界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鸭首金带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有意思的是,这件器物与秦公一号大墓中的陪藏品鸭首金带扣“如初一范”,其纹饰及工艺制造水平更是惊人相似。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作为古代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饰物,更为我们了解古人的衣着配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铜镜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个字看上去是一个人趴在水盆边看自己样子的场景,它被写作“监”,就是现代汉字“鉴”的前身。据了解,鉴,是青铜器的一种,既能盛水,又可照容。“监”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正是以水照容的意思,就是古人的铜镜。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商周时期,铜镜已经出现。但相较于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较小的尺寸,统一的圆形式样,素面为主的镜背,使此时的铜镜略显拙朴。当时,青铜器还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铜镜只能给贵族使用,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水照容”还是爱美人士“自审”外貌的首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出的《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展览汇集了宝鸡地区各个时期精品铜镜 300余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展出的众多铜镜中,有一面颇有意境的宋代书法铭文镜。细细观赏,这面铜镜镜背上用草书写着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的上阕:“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相对于大多镜面上的花卉或人物故事的图案,这面铸有草书宋词的铜镜别有风味,少了几分奢华,多了些许淡雅,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欣赏价值。

    再看看唐代的半面铜镜,也很有故事。很多人会以为这半面镜是“残镜”,殊不知,它却蕴藏着“破镜重圆”的美好含义。

    古代的“半镜”之说,象征夫妻分离。东汉《神异经》记载:“昔有夫妇相别,破镜各执其半。后妻与人通,镜化鹊飞至夫前。后人铸镜,背为鹊形,自此始也。”在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半镜”出现,有的合葬墓中,夫妻各自棺内或棺前置半面铜镜,也有的单人墓中只随葬半面铜镜。事实上,那是古人历经千年“生同寝,死同穴”的爱情信仰。

奁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宝鸡日报记者  张琼

     女人爱美,古今亦然。现在女人注重皮肤美白,古代女人也知道“一白遮百丑”,所以大秦公主弄玉花了不少时间,发明了一种美白“化妆品”——飞云丹。现在,爱美女性不乏首饰盒、化妆包等物,里面装着琳琅满目的饰品和化妆品,古代女人也有装梳妆物品的物件——奁(lián)。相比现在的首饰盒和化妆包,奁的雅致、精美程度更胜一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曾举办过一个“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所展文物中就有几件造型古雅的奁,令人眼前一亮。其中一件为汉代褐釉陶奁,圆柱形,多层有盖,盖突起,盖上有三个等距离螺旋钮,底有三足。器身以褐色为主,刻有弦纹和卷云纹,制作精致、考究,给观赏者一种雅味十足的感觉。这是一件陪葬品,出现在汉代女性墓葬中。


    古人生活实用的奁装些什么呢?《中国美术辞典》这样解释:“奁,一种盛放梳妆巾、镜等物件的器具。”奁流行于战国至唐、宋年间,作为女子梳妆用的精巧器物,是常伴女子左右的。出嫁时,姑娘穿着喜服,怀里抱着奁,里面或许装着母亲送的发饰,祖母送的手镯,寂静无人时,她打开奁对镜贴花黄之余,睹物思亲人,这是属于她的私密世界。

    奁与古代女人的关系总是那么亲密,奁不仅缠绕着女人的爱美之心,还萦绕着女性特有的感性情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约在丈夫离家远游后,写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词句含蓄地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苦。

     女为悦己者容,爱人不在身边,李清照清晨起床倦怠梳头,没有心情梳妆打扮,连宝奁都久不动用,积满了灰尘……

男女相铜人 华服未择  欲与谁携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追求,三千年前的古人也不例外。

      讲到衣着,周人讲究不同场合着不同服装。《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说的就是,不同场合要准备不同的礼服,如祭祀之服、朝会之服、兵戎之服、吊丧之服、婚礼之服等。

    商周时期,很多青铜器上都有关于服饰的铭文。如毛公鼎上的“虎冕练里”“易女兹弁”,伯蔡文簋中“女裘宝殿”的记载。如果想对古人的穿衣打扮有更直观地了解,那可以看看宝鸡古 弓鱼国墓地中出土的男女相铜人。


    这件男相铜人高约 11厘米,身着对襟、无领袍服;而女相铜人高 11.6厘米,穿对襟袍服,两手握成环管状。她的发型引人注目,是一个形如盘曲向上的鹿角或羊角,被考古人员叫三叉形发饰。据了解,这种饰品在古 弓鱼国墓地中出现频率颇多,它均出自棺内墓主的头部,有的发饰上还遗留丝绳缠绕的痕迹。

    现在看来,这两件男女相铜人的打扮颇具民族风。难道三千年前的宝鸡人就是这种风格?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居住在甘南、川北、川西和陕南一带早期氐人皆辫发、穿袍服,很多习惯类似羌人。有考古专家表示,这种穿着反映出古 弓鱼国人在服饰上与战国之际的蜀人着装有相似之处,也说明当时的宝鸡地区是一个多部族文化融合的区域。

    原来,这种风格只是三千年前宝鸡人着装的一种。今日,透过三千年前青铜实物,我们不禁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先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铜镜的传说
红安昨发掘宋代夫妻同穴石墓(组图)
腰带上的装饰物 沉甸甸的中国文化!
李银德: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
铜镜起源
古人玉石裤带环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