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村里的故人与往事
古城村里的故人与往事
2016.12.23宝鸡日报本报记者  于虹
    在关中西部太白山下,渭水之南清水河畔,有一个古老的村落,据眉县县志记载,秦孝公、隋恭帝都曾在此设县,出生于此的马枢成为南北朝的大学者,先民们在这里开垦修渠、繁衍生息—— 
秦孝公在此设立县城

    公元前 361年, 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国还是一个小国家,不被其他国家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秦孝公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孝公求得商鞅,推行“霸道”之术,采取“什伍连坐,男子分异,军功受爵,耕织复身,尊卑分级”等一系列新举措,很快使秦国军强民富。

    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孝公大力推行郡县改革。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其中就有武功县。据《太平寰宇》载:武功古城,在今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当时县境全在渭水以南,县城就设在今天眉县横渠镇古城村。从秦孝公十二年至东汉建武元年( 25年)第一次撤销武功县,历时 375年。

    在此期间,古城村人口密集,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是关中西部的经济重镇。几百年间,古城村见证了秦国由弱变强,由盛到亡,和一个新的大汉帝国的崛起。

    到了隋义宁二年( 618年),朝廷把眉县一分为二,东边叫凤泉县,县城还是设立在了古城村,唐贞观八年( 634年)凤泉县撤销,历时 16年。

    古城墙保护村民安全

    冷兵器时代,统治者追求“固若金汤”的城墙,两次被设为县城的古城村,城墙自然少不了。在古城村新修的村史馆里,记者看到用泥塑还原古城村村民在城墙里生活的场景。村民肖海生告诉记者,据历史记载,隋义宁二年,凤泉县县城在古城村,这个时候,古城村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因为有了城墙的保护,城里的村民才免受很多战乱影响,人口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经济才得以发展。据村民介绍,村里的城墙是清朝时在原址上复原的。由于连年战乱,村民合力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城墙,有战争时,不少外村人也会跑到古城村躲避。从那时候开始,古城村的城墙一直都在,哪里出现问题,村民就集体捐款进行修缮。

    在古城村村民的记忆里,城墙保护着城里的村民免受战乱侵扰。

肖海生说,古城村的城墙共开了三个城门,其中大门朝西,北边、东北各开一个小门,东边和南边为战壕。村民在城里居住,耕作都在城外。在城北建有一座碑楼。清朝康熙年间,古城巨富马百理为彰显家风,从河北请来工匠,经过精心设计,碑楼四周刻满八仙过海浮雕,灰瓦罩顶,四个角各挂一个青铜风铃,每遇风起,叮当作响,碑楼里镶有一块青石石碑。经过三年时间修建完成,不少人赶了四五天的路,就为睹碑楼一面。 1956年盛夏的一天夜里,碑楼不幸被雷电击中,逐渐坍塌。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嫌进出不方便,城墙陆续拆除,随着人口的增加,村民开始在城墙外建房,经过十年时间,城墙被包裹在村里消失了。

    小村庄走出了大学者

    两千多年来,古城村经历了数不清的天灾、人祸、战乱,使得人口锐减。村容破败、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不断的外来人口充实了村里,使得村子得以延续至今。如今,在古城村,有马姓和张姓两大家族。

    马枢,古城村人,生于梁武帝时期,六岁时就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周易》《老子》。

    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时,就请他讲授《老子》《周易》,每天讲课来听的人就有两千多人。邵陵王想知道他与马枢谁更厉害,便对大家说:“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服,不能空立主客之席。”于是,几位学者一齐发问,马枢便逐个剖析,与他论者都仔细聆听。邵陵王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可没想到遭遇了侯景之乱,邵陵王带兵援助台城,留下两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马枢不想留在官场,他决定隐居。

    天嘉元年( 560年),陈文帝征辟马枢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前后数次,马枢称病推辞。有门客规劝说:“鄱阳王以师友相待,与爵位无关,身处闹市,于静心修养又有何妨。”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馈赠,他都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明成祖年间,卸任凤翔知府张高,因仰慕宋代大儒张载的学说,长途跋涉,来到横渠,看到距张载祠不远的古城村地势平坦,民风淳厚,就定居在了这里,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家人。张高一边研习张载的文章,一边买田产安置家室。后经繁衍,如今张姓成为古城村第一大姓。

    石碑记录两村“滩地之争”

    在古城村的三圣庙中,至今保存着一通嘉庆二十年( 1815年)的石碑。提到这通古碑,村里人人都能说起“罗古争滩”的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为了生活,村民们开垦了不少的荒滩地。由于渭河河水南冲改道,原属古城村垦殖的大片滩地被河水冲到了北边,古城村民认为虽然河水改道,但地属古城,所以常越水种植;而一河之隔的罗村人认为双方以河水为界,水北则为罗村地,当由罗村人种植。为此双方年年发生口角,争执不断。

    随着双方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片土地对双方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两村“滩地之争”愈来愈尖锐。

    到了乾隆十二年( 1747年),罗村人以古城村“累年迭报水冲籍”及“马厂坐落于扶风”地界为端由向官府提起讼告。古城村村民也据理陈情讼告数年,均“悬案莫结”,后来只得到官府“均系朝廷赤子,扶民可种,眉民亦可垦种”的模棱两可的批复。而官府的这次批复更加剧了两村“滩地之争”的矛盾。

    乾隆十五年( 1749年)官府断结存案时,古城村村民不断申告陈讼,凤翔府委任岐山籍官员林某勘察后注明:“马厂滩十七顷退滩地有卷可查”,且有“纳租银十两”之实,确属古城村,而固镇滩之地不在此内。虽有此勘注,但双方依然各执己词,矛盾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嘉庆二年( 1797年),由于战乱,古城村民散失滩地较多,罗村人也伺机南侵,扬言“小渭河”以南的土地也是罗村产业。

    嘉庆十八年( 1813年),到了种瓜点豆的时节。两村村民在河滩耕作时,因地界及地块归属问题发生了口角争执,继而发生肢体冲突,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两村间的群体械斗事件。渭河滩上,一时成了惨剧的舞台,在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哭声中,多条鲜活的生命突然停滞,许多人受伤倒地。据载,这次械斗血案中,光古城村就有三人毙命。

    直到这次血案发生,官员们才重视起来。经过查阅资料、综合双方之理,定其疆域、指明地亩、明确四至,这才使得纠缠了 80多年的“罗古争滩”公案得以尘埃落定。

    嘉庆二十年正月,由古城村的“邑儒学生员师定南”将“罗古争滩”的前因后果作文以记,“勒诸石以为后世识”,碑立本村三圣宫。此碑,即今日在三圣庙可见的“马厂滩地碑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城营,因古城遗址而得名,什么古城?——襄阳有趣的地名22
在宜州寻找军事要塞古城峒
专家发现石峁城遗址后,经过研究,还有个更大的城市遗址等待发掘
华州崔马村: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
杨忠伟:驻村第一书记的厚厚账簿
四川芦山县:神秘北纬30°的“唯一”村落!生人勿进,莫乱走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