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载在南官村读书讲学
张载在南官村读书讲学
2017.2.24
宝鸡日报记者 张家旗

    在扶风县有个说法,叫“五官四带”,说的是贤官、大官、东官、西官、南官和东大同、西大同、南大同、北大同,这九个村子,大同是古名“带土”谐音。这其中,南官村尤为出名,因为村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贤山寺,据传张载曾在这里读书讲学,甚至连午井镇的名字,也和南官村有关。早春时节,不妨同记者一起去南官村探寻先贤的遗迹——
 贤山寺里有贤人

     南官村位于午井镇西南方向的大土塬上,2月22日中午,村中一片空地上的积雪刚融化,就有老汉搬着凳子来到这里,躲在一处砖垛后“掀花花”,不远处,几名上了年纪的女子斜坐在路边,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村中的气氛格外宁静悠闲。


     来自宝鸡峡的水,从村子南边三公里处的灌溉渠里缓缓流过。过了渠,就是塬边,一座寺院依着塬边而建,看起来险峻而大气,这就是贤山寺。

     在清嘉庆年间的古志上记载,贤山寺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先贤张载曾在此隐居,故名“贤山”。翻阅《重修凤翔府志》也可以看到,扶风县过去有一座张载祠:“(位于)贤山寺内,昔先生读书寺内,祠即其精舍”。精舍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也就是说,张载在这里讲过学。而午井镇的名字,据传也是因为张载在此提倡恢复井田而得名。

     在许多古书上都记载着关于贤山和贤山寺的传说。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常游贤山,题吟甚多,67岁的村民杨文广回忆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贤山寺中仍有许多古迹遗存,如元代砖塔、十八罗汉洞、明清建筑张夫子殿、大佛殿、山门、僧舍等,在寺内寺外,还有许多石碑,但最终都逐渐消失。到上世纪80年代,村民自行重修了贤山寺,而一些被埋藏于地下的石碑也得以重见天日。如今,寺内现存的一通明朝嘉靖十二年的石碑,就保存得比较完整,碑上记述了明朝名臣杨博来贤山寺游玩的事迹。

     在这块名为《游贤山寺记》的文章中,杨博写道:“殿厅备极工巧,类非今世工人所作。西有一洞甚深邃,转南复入一洞,洞下有木桥,桥上覆以屋,相与围坐其中,凉风徐来,清兴丽然,盖胜迹也。”“桥西复入一洞,出则登高岗,极目而望,南山若拱,渭水如线。时夏田方成,钱砖芷艾之药遍及四野。”从文字上看,当时的贤山寺殿宇甚多,风景极胜。

     村民杨双宽说,过去贤山寺古迹尚存之时,每当夕阳西下,大地昏暗,落日的余晖反射到贤山寺脚下的罗汉洞前,周围夜暗之时,只有这里的崖壁仍有光亮,所以这里有“贤山晚照”之称,是著名的扶风八景之一。

  四女冢上生双柏

       除了张载与贤山寺的故事外,南官村还有一个关于“四女”的传说,数百年来传唱不衰。

     这个传说始于西汉。据说,西汉时有一个王侯,生有一儿四女,然而儿子先天残疾,四个女儿则贤惠淑德。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侯夫妻去世了。按照古时迷信,父母的后事应由儿子操理,女儿作为“外人”,是不能擅自做主的。这个王侯的儿子因为身有残疾,所以许多事情无法亲力亲为。这时,四个女儿站出来,希望依礼安葬父亲,但却被乡邻以乡规民俗为由,阻挠四女的决定。因为未能尽孝于父母,四女悲痛欲绝,竟一同逝去。


     官府得知此事后,将四女的孝行上报朝廷,汉武帝破此赐四女为“四仙孝女”,为四女建祠树碑立传。传说中,四女就葬于南官村,所以过去这里又被称为四女村或孝女村,到现在,南官村仍有以四女为名的村民小组。

    南官村党支部书记曹建虎说,过去村中有四座土冢,南北一字排开,村民称其为四女冢。上世纪60年代,曹建虎与村中的小伙伴常在四女冢上跳跃玩耍,那时每座冢都高十余米,直径二十多米,在其中两座冢上,还分别栽着一棵柏树。这两颗柏树枝干粗壮,雄冠参天,尤其是树干,需要五六人合抱才能抱拢。村中老人说,这两两棵柏树至少已有千年。

     在四女冢的西南边,还有座九龙寺。四女冢和九龙寺古称为“四凤朝阳,九龙圣地”,取得是龙凤呈祥的意思。后来,柏树和四女冢逐渐被破坏。现在,四女冢的位置已经成了村中的道路和民居,唯有九龙寺还在原地。

     曹建虎说,虽然四女冢已经消失,但四女的传说仍在村中流传。在四女传说的影响下,村中非常重视孝道的传承。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时,宝鸡一岁孩童王强的父母蒙冤改造,王强被南官村村民牟志荣抱回村中,又被其邻居任志茂、王算喜夫妇收养。养父母对王强视同己出,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从未少了王强吃穿。当时,村中道路泥泞,养父母生怕王强跌倒受伤,常背着他通过这里。年幼的王强对养父母说:“等我长大,一定为你们修没有泥的路。”

    后来,工作后的王强,常回南官村看望孝敬养父母,还将养父母接到成都养老。养父母去世后,王强还常回村扫墓,看到村中泥泞的道路,王强在2008年和2015年两次投资,为村中修起了水泥大道,实现了儿时的诺言。

 苦节道碑夸慈母

     在南官村中心位置的道路旁,立着一通近4米高的石碑,正面写着“清旌故民李芬之妻张氏苦节道碑”几个大字,从落款来看,是民国五年的碑。从外观上看,整个石碑保存完整,下方赑屃形状的碑座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石碑正面上方刻有双龙浮雕,正面两侧则有祥云图案和人物浮雕。石碑背面略有磨损,但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碑文内容是这位张氏的生平。

     从碑文的记述中可以得知,这位张氏是龙渠里东作村人,十九岁时嫁给南官村的李芬为妻,生有两子。长子叫秉成,次子叫秉发。孩子尚小,婆婆年龄却已经大了,张氏在旁奉养十来年,婆婆最终去世了,李芬的家中也非常贫困。


     清光绪三年(1877年),村里闹了大饥荒,李芬也在饥荒中去世。张氏非常痛苦,几不欲生。但想到两个孩子还小,自己要是也离开人世,孩子难以安全的活下去,因此张氏必须顽强地活下去。当时,李家的家业几乎没了,连炊烟都烧不起来。张氏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孩子到处乞讨。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挨冻受饿的日子,但张氏却觉得没啥,她坚持以苦为乐。

     到了长子秉成十四岁时,张氏让他去务农,次子秉发十二岁时,张氏又让他努力学做生意。张氏自己白天织布,夜里纺线,供两个孩子吃穿。就这样,随着孩子长大,李家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不但置田修屋,还在眉县常兴镇建起了药铺。这一切的钱都是张氏辛苦积攒起来的。

     清宣统年间,村民联名将张氏的美德报告上去,当时张氏已经82岁,身体还很健康。后来,秉成为张氏竖起此碑,从落款来看,撰写碑文者是秉成的亲家。


     李家后人现在仍在村中生活。张氏的第五代孙李正仁今年已75岁,他说,自己小时,家中就常拿先祖的事迹教育自己,勤奋和学习的重要性。后来,石碑被推倒,但并未被毁,而是用砖块支起来,当成桌子使用。“那阵子村上就在石碑上计工分哩。”村里老人这样说。也正是因为如此,石碑保存得较为完整。前些年,石碑被李家人重新立起,树在路旁。

     碑文记述了先祖的苦难、勤劳和荣耀,于是李家人一日都不敢荒废,“那阵子长辈老是说,再穷都要学习。”李正仁说,在碑文的影响下,李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英才辈出,比如张氏的六代孙,就有一名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山东最美古村落第二季第一集:莱芜卧云铺村
武安市南井村,张飞寨。
张氏诊所 南奇村
【爱看章丘】真正的官帽你见过吗?章丘这户村民家中就藏有一顶祖传的清代官帽!
姜家官庄之清代石碑二三
南太行最精典最有代表性的一条自驾线路,趁知道的人少抓紧去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