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方碑背后的医者礼仪
药方碑背后的医者礼仪
2017.5.12宝鸡日报

       编者按:农历五月即将来临,民间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提醒人们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需加强防范。在防病治病过程中,良医和良方至关重要。一剂良方,对病人来说是最渴求的东西,如同久旱盼甘霖。一剂妙方,对于医者来说,则是一份知识财产,可以救人于危难,也可以使自己声名鹊起。

    在宝鸡地区,一些名医本着广救病人、施惠于众的心愿和胸怀,毫不藏私,将经验良方刻于石碑之上,供当地群众抄写、医疾,使许多群众受益。这些药方碑背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西府名医,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广布良方于石碑的行为,展现了西府名医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风范。

海上方碑——

广布良方   施惠于众

宝鸡日报记者  巨侃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被誉为医药小碑林,馆里珍藏有一块民国时期海上方石碑,这块石碑原来立于虢镇磨性山。细看之下,这块碑的碑头、碑身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中药方子,许多药方还编成了歌谣,念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中暑了咋办?碑上刻有治暑月伤热方:“途中大暑最堪怜,急取车轮土五钱,  盏内澄清汤服尽,身轻体健即安然。”  中了寒气,着凉了,咳嗽了,碑上有治伤寒咳嗽方:“伤寒咳嗽夜无眠,细碾明矾末一钱,半夏橘皮姜共煮,煎汤调下化黏涎。”婴儿晚上哭闹,真让人操心,这里有治小儿夜哭方:“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逼煎。牛甲末儿脐上贴,清清悄悄自然安。”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有治牙疼的方子:“一撮黑豆数枝葱,熟艾川椒共有功。  半碗水煎勤自漱,牙疼立止显神通。”……

    记者看到,碑上所列科目分男科、妇科、内科和儿科等数科,所列病症都系旧时群众患的常见病。据懂医的人讲,这些药方就是放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立海上方碑的人是宝鸡已故名医强和亭先生, 1946年,强和亭有感于百姓缺医少药、偏远农村小病被耽误成大病的情况,毅然在磨性山庙会集众之地,立起一座药方碑。内容为孙思邈的《海上方》,以及当地名医验方。碑通高3.08米,由 3个书丹人、 2个石工和30多名赞助人共同参与制碑,碑列常见的百余种病征的单验方,每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面对旧中国落后的医疗条件和有限的医疗力量,想要实现“济世活人”的理想,强和亭先生可真是殚精竭虑,想尽办法!


    据强和亭的儿子强祥鹿回忆:自然灾害时期,作为名医的父亲和全家人一起吃高粱面,父亲从不利用医患关系去搞一些“交换”。父亲晚年坚持抱病伏案,一生写下了数十本医药笔记。

 1972年,父亲去世前夕,还在为病人看病,直至 12月 26日离世,他手上的临床医案手稿还未整理完。

    药方乃医生的饭碗,一个医者勇于向世人公布自己的药方,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一种做人的境界。

张萱先生医方碑——

高龄坐堂   造福乡里

宝鸡日报记者  祝嘉

      医者仁心,宝鸡著名老中医张萱毕生治病救人,不仅医术高超,更是医德高尚,在晚年时,将自己珍藏的重要验方、秘方全部贡献给社会。在宝鸡常羊山上,竖立着镌刻张萱的验方、秘方以及世人为纪念他而做的《张萱先生医方碑记》的石碑。

    张萱字华堂, 1909年生于宝鸡,这里恰是医学始祖炎帝诞生和活动的地方。他的父亲张铭坤是晚清著名中医,在当地及周边颇具口碑。受父亲影响,张萱从小爱好医药,少年时就学会把脉开方,总能药到病除,被人称为“小大夫”。成年后,张萱就读于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精读医著,研习医理,辨识药草,品味药性,医学水平大大精进。新中国成立后,张萱子承父业,临床范围不断扩大,患者人数日益增加。每天排队问诊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半夜都有人登门请他看病或出诊。

    1980年,张萱被聘为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治大夫,每天接诊病人五六十人,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各个方面。他坐诊时不问病情,把完脉就能把患者的病状说得分毫不差。在患者印象中,张大夫记忆力特别强,即使对几年前就过诊的患者,他都能详细道出病情。更令人称道的是,张萱熟记了大量药方,面对不同病症总能灵活准确地运用,患者奔走多年未能治愈的痼疾,在他的诊治下往往能得到缓解或根除。退休后,张萱又受聘担任坐堂医生,由他把诊、口授,弟子开药方,每天接诊病人近百人。


    张萱躬耕杏林六十余年,积累了大量实用的验方,他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学术讲稿汇集成册,题名《张萱临证医方集锦》,含纳各类验方数十篇,共计四万余字。张萱常对弟子说,药王孙思邈学识博大精深,技艺精湛,仁爱之心深厚,其德高尚,厥功甚伟,当为中华医界永世楷模。

    1994年,八十五岁高龄的张萱出资在宝鸡常羊山北坡刻制医碑,正面刻岐伯、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古代名医药贤的全身画像,背面刻自己珍藏的重要验方、秘方。为纪念张萱的医术医德,后人撰文《张萱先生医方碑记》,勒石随医碑一起立于常羊山上。

集验良方碑——

济民救弱   不求余财

宝鸡日报记者  张琼

      在陈仓区千河镇寨子村景福山道观内,有一通集验良方碑。碑上有治伤寒咳嗽方、鼻中出血方、毒蛇咬伤方等多种药方,供百姓抄录、治病。据悉,这通石碑是复立的,原碑存于陕西中医院。集验良方碑原碑为名医强和亭等人所立,复立碑是道长姚明生等人所立,但不论原碑还是复立碑,碑文都提到了一个人——“圆通法师”,此人是谁呢?

    广施良方于民间的西府名医里,有一位叫马鹏。马鹏名万九,道号圆通, 1904年出生于宝鸡县石羊庙乡李家堡村(现属陈仓区千河镇)。马鹏一生施药乡里,常登门为百姓治病,加上他医术高超,被西府群众称为“马神仙”“马老师”。景福山道观内塑有马鹏塑像,庙会时当地群众自发前往祭拜。

    景福山道观的马真人传略碑写道:“弱冠即有侠气,尝佩刀只身擒寇,除患乡里。” 1930年,匪首王海山盘踞在八鱼一带,抢掠乡民、无恶不作,导致村民惶恐不安。马鹏只身携刀潜伏在河滩,追杀土匪,为民除害。王匪多次派人追捕马鹏,马鹏有家难回,便浪迹江湖,后来在陇县龙门洞入道教,开始研习医术。

    经过多年研习,马鹏精通中医疗法,经他治愈的病人遍及陕甘宁晋等地。传说,马鹏看病,一般病症一服中草药便治好,疑难病症三到五服便可痊愈。马鹏为人慷慨重义,遇到贫困者看病不取分文,偶有治病得来的钱财,也用于救贫济困,家中无余财。高尚的医德加上精湛的医术,使得马鹏的名声越传越远,甚至在西府地区产生了神乎其神的传闻,比如说“马神仙”日行千里,“马神仙”坟头的土能治病等奇闻,被救治者为感激、赞赏马鹏,便将马鹏神化为“马神仙”。


    景福山道观是马鹏定居之所,他常在那里为人治病,新中国成立后,马鹏在石羊庙卫生所行医,许多病人慕名而来,有时日诊患者数百人。 1963年,马鹏逝世。在马鹏家乡也有一通药方碑,村民认为碑上刻着的就是马鹏的药方,故而被广泛传抄。

    及至现在,每年景福山道观庙会时,当地人就去道观内祭拜马鹏的塑像,怀念这位医者。

王正宇副教授德教医方碑——

师古不泥   杏林春暖

宝鸡日报记者  张琼

      “治虚火牙痛方:自拟引火归元法,生熟地各三十克,牛膝九克,附子三至六克,肉桂三至六克,开水煎服……”在岐山县故郡一带有一通药石碑,这通碑立于岐山名医王正宇的墓前,王正宇逝世后,其好友和学生将王正宇 32个灵验药方进行整理,刻于石上。立石后,附近的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纷纷抄录药方,惠及一方群众。

    王正宇,字栋,又名半龙,《岐山县志》记载他是故郡乡圣佛寺村人,生于 1909年。王正宇年轻时是一名小学教师,喜欢文史,崇尚鲁迅、茅盾等人,被称为岐山四大才子之一。 30岁时王正宇涉足杏林,自学中医,常与岐地名医张哲等切磋医理,曾在“民生堂”、“济元堂”、“同德堂”任医师,在岐山县医院任中医师,最后被调入陕西中医学院任教。

    在行医、教授医学的几十年里,王正宇对中国古典医学典籍研究颇深,精于张仲景、叶天士、李东垣等人的学说,有“活字典”的美誉。他对古方有独到见解,实际临床应用时,又不拘泥于古方,能够灵活变通,特别擅长当归补血汤和引火归元法的使用,患者、学生称他为“药王”“王方剂”。


    1982年的一个夏天,一位农村老年妇女患者从乾县赶到陕西中医学院,找到王正宇家,当即瘫倒在地。王正宇和家人连忙扶她上床休息,给她端饭、打水洗脸,待她体力恢复后再给她治病。看完病后,这位患者因不识字、不认路,返回困难,王正宇便命家人把这位患者一路护送到汽车站。王正宇医德高尚,像这样不计得失救治病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数月之后,王正宇在咸阳病逝。他生前著有《中医方剂学讲义》《对当归补血汤的初步探讨》《引火归元法的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药方。王正宇逝世数年后,为了使这些药方能够广泛流传、救济病患,他的同事、友人、学生共同集资,甄选出部分药方刻于石碑上,这些药方广为流传、惠及乡民,使人们更加怀念这位名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正宇副教授德教医方碑
江城子·闻宝鸡医者援鄂有怀
一代名医施今墨及其抗老衰丸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5-20 16:43:47)
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御医,现104岁,他的皇家养生秘方仍在造福国人
王正鹏:与马贺山先生断草国文字商確
名医谈经方及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