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沙凹村书法家梁伯载故里
                    2017.11.6宝鸡日报

“乡试朱卷”记载叔侄双举人  

    在清代,凤翔县范家寨镇大沙凹村曾走出两位举人。这两人不仅出自同门,还是叔侄。清道光年间,梁家第八代子孙梁可嶷,中了举人之后,奉命到河北上任,可去了没两年,赶上了流寇作乱,在平定这次叛乱时他牺牲了。都说落叶归根,朝廷命人将梁可嶷的遗体抬回了老家,这时家里人才知道了他去世的噩耗。
    大沙凹村的梁家后人梁克勤告诉记者,上世纪 70年代前,他家里还保留着清廷赐运梁可嶷灵柩归梓的杉木灵杆。在清咸丰年间,梁可嶷的侄子梁均也考上了举人,但没有做官,而是回到家乡做了教书先生。梁均认为,读书人应当具备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他一生省吃俭用,在村里办起了义学,一辈子教书育人。
    梁克勤说,他家中有一本“乡试朱卷合订”,上面记载了梁家两位举人的试卷以及家族情况。记者看到,一本已经泛黄的合订本上,写着“道光甲辰科举人梁可嶷”“咸丰辛亥科举人梁均”以及其他 4位举人的名字。
    翻开本子,正面写着梁可嶷的名字,下面写着“字岐若,号乐山,生于乾隆乙卯相三月二十三日,陕西凤翔府凤翔县附生军籍”。旁边则记载着家族族谱,其中一列写着胞侄梁均,后面几页则是他的乡试朱卷和考官评语。
    本子下面,梁均也写着“字成初,号陶庵,丙戌相四月十二日生,陕西凤翔府凤翔县廪膳生军籍”,同样后面为考官评语及答卷。
    梁克勤说,他曾查阅资料了解到,朱卷是一种科举试卷的名目。明、清两代,为防考官徇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再交考官批阅,所以称为朱卷。朱卷通常都有固定的格式,先载姓名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尊属及兄弟叔侄、妻室子女,附载受业、受知师,最后刊载答卷及考官评语。
    据凤翔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清代地方行政分省、道、府、县四级。乡试俗称“考举人”,为省级科举考试。清代乡试每三年考一次,为正科,遇皇家庆典另加恩科。在两人的朱卷上都有“恩科”字样,说明在他们考试那一年,皇家有喜事。
    当年叔侄俩中举人,一个第 20名,一个第 24名,能在全国乡试中得到这样的名次那是很了不起的。朱卷上还有
当时主考官的姓氏,其中,梁均卷子上为翰林院编修,在卷子上写上了“中”字,其他 3名主考官也分别评价梁均的文章“顾视清高”“气息深稳”。朱卷的后面就是梁均当时的文章,全是八股文,没有标点符号。在那个时代,考中举人或进士的考生会将自己的试卷刻印以分送亲友,这成为流行于读书人之间的时尚。
    梁克勤说,除了资料上记载的梁家两位举人外,家族还出过一位武举人,上世纪 60年代,村民将记载武举人功名的残碑砌了水渠,由于梁家一部分后人迁到了别的地方,这件事也无从考证。

残缺城壕“讲述”永宁堡故事
    说起大沙凹村,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永宁堡”被更多人所熟知。永宁堡曾是西府典型的村落,据村碑志记载,明洪武初年( 1368年)修建了永宁堡,堡坐北朝南,四周有城墙,城高四丈,城墙顶部外侧是均匀排列的矮墙,垛口、矮墙上为脸盆大小的瞭望射击孔,矮墙内有数米宽的平台,人们可以走动奔跑,城墙根有跑马道。南北为长方形,南城墙有唯一的大门,门高 5米、宽 4米,城门道由石条铺成,门上有石匾。
    据县志记载,金熙宗皇统二年( 1142年),关中大旱,凤翔民饥离散,壮年男丁被买去为奴,乡村人烟无存。后来,元将李思齐奉诏兵屯凤翔,军屯官兵在此地自种自吃,繁衍生息。数载后,明将徐达攻克凤翔,李思齐遁逃。由于连年征战,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到了洪武初年( 1368年),这里就修建了城堡,名曰永宁堡。堡曾经多次修缮,最后一次为清同治辛未年。
    村里的老人回忆,堡的城墙外是又深又宽的城壕,逢雨涝时节,城壕内积水可留存数月,就像护城河一样,保护着堡里的人们。因为雨水多,便多了树木,甚至灌木丛,每天吃完晚饭后,孩子们便一起到城壕树林里捉迷藏,霜降过后,孩子们就用棍子去穿厚厚的树叶玩。到了春节,村里有文化的人还会写下对联“三里之城地利人和不向孙吴议战守,十室之邑出孝入悌何须班马论文章”,张贴在城门的两侧。每天夜晚,还有更夫将两扇大而厚重的城门关起上闩。整个堡里固若金汤,从此以后土匪流寇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城墙年久失修,村民人数增加,不少人用城墙土垫粪,久而久之,城墙就慢慢消失了,城墙根也住上了人家,留下的只有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壕。
    永宁堡的故事,随着昔日的城门、数丈高的土城墙和宽阔城壕的平夷,正在从村民的记忆中淡去,唯有这刻有“永宁堡”三个字的石碑不变。

村民用毛笔抒写翰墨情怀

    大沙凹村现在住户 490户,村民1910人。村里一直保留着书法创作的传统,村民喜欢研习书法的氛围非常浓厚。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多位老一辈乡村书法家的作品,而且,还走出去了一位享誉陕西的书法家梁伯载。
    梁伯载,名堃,字伯载,号梅石。梁伯载参加了多次全国性书法展, 1979年,还有作品入选全国百佳,并在国内巡展,从此,梁伯载声名远播。他的行书被收入全国《优秀书法一百幅》和《中国现代书法选》,书法作品曾在日本展出。梁伯载是凤翔书坛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书法功力苍劲浑厚,大气磅礴而无剑拔弩张之态,真草隶篆俱精,又善画梅。1983年,梁伯载因病去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其题写了墓碑。
    日前,记者来到了梁伯载的故居,在距家门 300米外,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农民书法家梁伯载先生纪念碑,一九八六年沈鹏题”。家里的桌子上还放着梁伯载用过的毛笔和砚台,梁伯载的孙子梁伟告诉记者,“爷爷用过的东西家里一直保存着,听家里的长辈讲,爷爷幼年家里穷,上了 3年私塾就辍学在家了。他非常喜欢看书,书不离手。 7岁开始写毛笔字, 20岁投笔从戎,新中国成立前回到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无论何时,他都没有放弃练毛笔字,每次到县城,他都会去东湖看苏轼留下的诗文墨迹,并仔细临摹赏析。”
    村里不少村民曾跟着梁伯载先生研习书法。村里一位书法爱好者介绍说,他们平时都是利用农闲时间或者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心得。大沙凹村党支部书记甘成科说,村里出了不少书法爱好者,其中还有一些在市、县颇有名气。下一步,村里打算组织一些书画活动,除了丰富村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外,也让村民在挥毫泼墨间感受家乡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唐伯虎的配角,却是“最贵”的书法家,真迹拍出4197.5万天价
甘肃崇信:推崇诚信、保境为信
吴宗信 | 上郭店堡子
清代举人郑孝胥书法作品
襄汾大张村进士张凤翔德教碑
贡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