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味儿悄悄地回来了
不是年味儿不浓,而是如今人们对年味儿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浓——
年味儿悄悄地回来了
▇ 本报记者 陈亮
发布日期:2018-02-23








  今年春节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年味儿很足?吃了玩了逛了乐了,陪好了父母,带好了孩子。前些年是不是还嘀咕年味儿咋淡了?过年没意思了,今年为啥又突然觉得年味儿回来了呢?咱们好好捋捋。
一声叹息    年味只在记忆里
  年味淡了,这是前些年最常说的一句话。而最常被分析出来的原因大致如下:
  ——现在日子好了,天天像过年,过年没有新鲜感了;
  ——以前一买年货就像打仗,回家还要煎炒烹炸,年的节奏一下就出来了,现在买年货上淘宝,吃年饭下馆子,方便,不热闹;
  ——以前小啊,小孩子爱过年,长大了就是个忙,没意思;
  ——农村过年有规模,杀猪祭祖赶年集,都进城了,门一关看春晚,没看完就睡着了;
  ——过去过年唱大戏,赶庙会,热闹喜庆,现在也有戏,也有会,但总觉得没那个味道了……
  如此种种过年前对年味儿的叹息,曾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年俗逸失的担忧和讨论。有人认为,过年的习俗来自以大家族为单位的传统农业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组成结构的变化,年味儿的消失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年味儿淡,是人们简化甚至忘掉了过去年里的老规矩、老形式。比如说,没人给长辈磕头了,没地方祭拜祖先了,等等。于是乎,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地从过去的年俗里搜寻着年味儿,一方面慰藉自己,一方面想告诉别人,记忆里传统的新年应该是这么过的。
众里寻他    翻箱倒柜搜家底
  在搜寻年俗的同时,人们的视野扫过了传统民俗的角角落落。年味儿是不是变浓了暂且不提,倒是整理出一大批颇值得炫耀的民间艺术品种,社火、竹马、马勺脸谱、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等,这么多从前在过年的时候让年气浓烈的民间艺术,经过有心人的继承发展和再创作,成就了宝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更让致力于此的民间艺术工作者收益颇丰。但是,如此巨大民间艺术成就,对于提升民间的年味儿来说,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因为它们已经从以前百姓家里的寻常欢乐,变成了更接近艺术的表演,没有了年俗那种人人有份的参与性。
  人们又开始从乡规民约里找年俗,这回好像刨到根儿上了。过年除了家家团圆,还要告慰祖先。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品质得以继承的原因之一。中国人爱讲上对得起家国,下无愧于子孙,年味儿的核心,就是这个“年终考核”!每个家庭都会在新年之际回想起先祖的时候,感慨良多。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宅安泰,父慈子孝,人丁兴旺,所以为此烹牛宰羊,为此欢欣鼓舞,为此欢天喜地,这也许就是最核心的年味儿了。而什么加官晋爵、四季发财之类的倒在其次了,虽然这也是人们喜欢的事情,但中国人年的精神不在这里。
  经济发展,各条战线事业兴旺,文明进步,城乡街头新风拂面,这些巨大的变化,让人们有了回家接受“年终考核”的期待,浓浓的年味儿就从这里开始散发。
新风良俗   年俗不是旧观念
  有了过年的期待,年味儿自然从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开始慢慢地浓烈起来了。
  年前,城里人开始热衷去瞧瞧农村的年集,当然不为购物,为的只是以这种传统的形式表示对过年的重视。而年集却让人们改变了初衷,各色商品热热闹闹地早早摆出来,因为在农村,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只表现在网购上,更表现在集市贸易上。从前被认为是低档商品倾销的农村年集,被地方特色产品占据。在酒乡凤翔,各大小酒厂门前的集市上,装着白酒的大坛小罐,在满街道酒糟的香气里热销。在乡镇街头,刚杀的黑毛猪、现炸的脆麻花、自酿的农家醋,无一不从殷实的生活中表现出浓烈的年味儿,吸引着远方游子回家的脚步。
  从上世纪末开始,年俗已经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印象里祭灶、守岁、拜佛、烧柏垛等年俗,已经渐渐被看春晚、照全家福、公园划船、看贺岁片、微信拜年、抢红包、自驾游等新年俗代替,而人们也并没有觉得年俗的变化有什么不妥,毕竟,从寂静乡村到繁华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让人们乐于去接受更文明的新风良俗。年俗并不是因循守旧的,年复一年,人们总是希望今年有新的内容。
  但是,在时代进入更高速的发展时期之后,人们发现这些年俗很难慰藉一年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压力。原因是物质生活的长足发展,已经暴露出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望,不是年味儿不浓,而是人们对年味儿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浓。
润物无声   文化自信解乡愁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宝鸡人饱尝了久违的年味儿。
  团圆的酒从年三十喝到上班,家人团圆,亲戚团圆,朋友团圆,酒喝的是个欢乐的气氛,每个人过年的情绪都不错,为浓烈的年味儿奠定了基础。
  以往过年无所事事的感叹,被今年想要干而干不完的事情替代,从擀面皮臊子面生发出的地域认同,已经被“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的文化自信充满。春节期间,展示西府生活文化的古镇古街游人如织,展示陈仓历史文明的博物馆民俗馆排起长龙,展示宝鸡幸福农村的农家乐小院家家客满,年味儿,已经从传统意识里一家一户的美满,洋溢成一个城市的欢欣与快乐。
  在几年前,刚刚被唤醒的文化自信,让宝鸡人着实为西府美食骄傲了一阵子。毕竟,饮食是一个最能唤起共同感受的文化符号,虽然日常,却深入人心,要不央视也不会把《舌尖上的中国》拍到第三季。文化自信一旦被唤醒,就如同春风拂过原野,百花齐放。春节,阖家团圆,正是一个展示文化自信的舞台,每个宝鸡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就如同早年间的社火,虽然是少数人扮演游行,但所有的人都是这场盛大狂欢的参与者。人们带领着亲戚朋友,努力去寻找每一个能表现宝鸡山川秀美的地方,参观每一个能表现宝鸡文化魅力的项目,讲述每一个能表现宝鸡人文荟萃的故事,这些急于表达的自信,就是今年悄悄回来的,却浓烈无比的年味儿。
插画 陈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年味儿---农村赶大集作文
中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之剪纸,传承中华文化
民间艺术精华——桃花坞木刻年画
北方人离不了,南方人不感兴趣,农村小磨香油,到底有啥来头?
上门磕头还是手机拜年?
美在民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