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革开放前后南锣鼓巷邻居们家里的“大件儿”

改革开放前后南锣鼓巷邻居们家里的“大件儿”

原创2022-04-03 23:54·司徒远东

还是从我居住的雨儿胡同说起。七十年代初,那时各家各户分三个层次,一个是周围的高干邻居们,一个是子女不多的双职工家庭,再就是家里人口多却没几个上班儿挣工资的居民家庭。

先说第一个层次,高干邻居们。

他们家里的标配几乎都差不多,必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常见的有天津、上海和苏州出的产品,不开机时荧光屏绿莹莹的,像块海绵。

这黑白电视机当时只有高收入家庭买得起

然后是一台电子管收音机,高档的收音机,熊猫牌的和红灯牌的,带短波带猫眼儿的,猫眼儿就是个绿色的电子管,显示调谐收听频率的状态,有三条竖直的亮带,相隔两条暗带,如果亮带最宽、暗带最窄,频率最准,收听效果最佳。

短波常能收到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广播,那时听这个算偷听敌台,但孩子们好奇,还是经常偷偷听,里面到整点儿就播放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感觉不如北京站的钟声好听,在南锣鼓巷夜深人静时,能听到北京站的钟声和火车鸣笛,远远的传来,声音不大,那感觉好极了,时代感极强,后来我们家搬到西四南大街的缸瓦市,听到的就是电报大楼的钟声,不过也能听到火车鸣笛。咱接着说高干邻居家里的“大件儿”。

这电子管收音机右上角的就是“猫眼儿”

还有就是电唱机,我看到的不是老式的,是解放后国产的,看起来是个四方的盒子,颜色是海军灰(海军灰是当时海军军装的颜色,陆军全身草绿色,空军上身草绿色,下身藏蓝色,海军全身灰色),打开后下半部是电唱机,上半部是盖子,盖子内侧带个松紧绳,可以放几张唱片。

那时家里有背景的才有这玩意儿

电唱机本身没有功放电路,只能输出电信号,还需要额外接个扩音器加音箱或者收音机,好的收音机都带着“拾音”电路,也就是功放,那时的唱片来源比较复杂,能买到的就是黑胶和透明的涤纶塑料片,塑料片还五颜六色,红的绿的蓝的都有,内容不多,除了单位常用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各种进行曲之外,家里能听的有样板戏和一些红色歌曲、乐曲,也有弘扬一心为公精神的戏曲,但大家常听那些买不到的、互相借来借去的唱片,都是动荡时期保留下来没被抄走的,有什么京剧《空城计》、《铡美案》,还有歌剧《洪湖赤卫队》,再就是交响曲和歌剧,《蓝色多瑙河》、《天鹅湖》、《胡桃夹子》和《吉赛尔》之类的。

这种黑胶唱片当时不多了

这种透明塑料唱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处都是

电风扇,这种寻常百姓家是看不到的,但高干家庭很普及,一般放在客厅里,男主人如果常在家办公,书房里也会有一台。

然后就是半导体收音机,简称“半导体”,半导体档次高低要看有几个晶体管儿,好的半导体都有五个以上,大人们用的随身携带的袖珍半导体,用一节9V的方电池,大小比现在的智能手机还小点儿,但很厚,也很贵。

那时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不便宜

除了随身携带的,就是半随身携带的,有点大,像本大字典,带个皮套,还有背带,用三节或者四节2号电池,因为比电子管收音机方便,到了晚上睡觉时,大然孩子抢着用,不过后来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矿石收音机也就不跟大人抢半导体了。

这种较大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家庭综合了电子管和袖珍的地位

矿石收音机很简单,算孩子玩具,一个自制的小木盒里,接上一个磁棒线圈、一个单联(可变电容)和一个检波二极管就齐活,用阻抗800欧姆的耳机收听,也有的孩子用舌簧式喇叭,不用电池,夜晚信号好的时候,放在枕头边儿声音还挺大。哇啦哇啦的能吵一夜。

矿石收音机不用电,收听效果好

再者就是缝纫机,那一带都去地安门商场买,不随便卖,光有钱没工业券也白搭,那时好东西都凭票供应,一户一年才给一张工业券,缝纫机最好的是蝴蝶牌,平时大人孩子的衣裳,有一半儿不是买的成品,是自己做的,在雨儿胡同东口的48商店北边有个裁缝铺专干这个,据说那裁缝铺解放前就有,后来公私合营,再后来彻底变集体所有制,附近的居民想做衣裳都去哪儿裁好,也有直接在那儿做的,家里的缝纫机就是平时用来缝缝补补,代替手工而已。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蝴蝶牌,装满我儿时的记忆

还有自行车,大家常用的最好的牌子就是凤凰、永久和飞鸽,有28、26两种规格的男车和坤车,好车还必须是锰钢的,线闸,大链套,不过有人说棍儿闸比线闸好,从成本上说应该是。

男车是带大梁的,坤车大概是为了适合女性穿裙子骑用,没大梁,上下车很方便,我们小时候很羡慕家里有坤车的,孩子们骑起来方便,虽然够不着车座子,但能伸直了腰站着骑,男车就不了,我们必须“掏裆”,一条腿从梁下伸过去蹬车,扭着腰歪着屁股,从正面看身体就是个反C字形,骑时间长了是真累啊,有一次礼拜六晚上,我们一帮孩子骑车到天安门,从锣鼓巷到天安门不近,把我累的夜里睡得那个死,尿床了。

上海永久牌28半链套自行车,口碑杠杠的

有人说手表也算大件儿,从价格上说算,从形式上说不算。

一般17钻的上海表一块要一百多块,更别说19钻和21钻的了,就算便宜的南京出的9钻“钟山”牌,也要三十多块,合着学徒工俩月的工资。手表毕竟是戴在个人腕子上,没法家庭享用,所以不算家庭大件儿也说得通。

19钻的上海表,学徒工半年的工资

现在咱们聊聊第二个层次,子女较少的一般双职工家庭。那时胡同里邻居们要夸谁家生活好,先说是不是双职工,双职工就意味着两人挣工资,如果孩子少,那家庭生活自然好,让邻居们羡慕,七十年代初期一般家庭不会有电视机和电唱机,电视机进入普通家庭是从1974年之后,九寸黑白电视机,北京产的“昆仑”牌儿。

一般家庭会有收音机,老北京管那叫“戏匣子”,可见解放前收音机的新闻传播工具属性不强,都用来听戏了。一般人家的戏匣子没短波,也没猫眼儿,就是中波收音机,好的在调台的频率刻度显示窗里有个灯泡,打开时有个亮儿,既能看到指针显示频率还能显示开关状态,低端的戏匣子连个指示灯都没有,完全靠动静儿判断开关状态,个头儿不算大,搬来搬去倒是方便。

被称为“戏匣子”的收音机

双职工家庭虽然日子过得富裕,但有两辆自行车的不算太多,一般是一辆,一个人上班儿骑,另一个人上班儿坐公交车,这主要是性价比决定的,公交车月票很便宜,购置一辆自行车的钱可以买好多年的公交月票,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的工资,去了花费,存一百块钱不容易,要好几年,着实舍不得花。

那时舍得花钱的是刚参加工作又不用往家里交钱的年轻人,号称“社会主义新国家,自己挣钱自己花”,我见过这样的人花100多块买辆自行车,又花100多块买了个汽油发动机装到自行车上,改成了摩托车,也见过花三四百块钱买了辆济南出的“轻骑”牌儿轻型摩托车,跟自行车差不多,没油了能当自行车骑,发动机不好启动,尤其是冬天,要玩儿命踹,耗油大,油箱又小,叫它小油壶都对得起它,从北京东边朝阳门外跑一趟西边石景山,必须要提防“返航”的油可能不够。这种“自己挣钱自己花”的年轻人最后也被老人怼,“混蛋儿子说得对,还我十八年抚养费!”

济南出的“轻骑”牌摩托车,腿太短

那时社会治安太好了,自行车虽然是大件儿,但各家各户放到院子里,院子夜不闭户也没事儿,不会丢,别说小偷儿了,就是生人到胡同儿里,大爷大妈大哥大嫂小小子小姑娘都会问你干嘛的?找谁?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就居委会呆着去吧,等派出所片儿警过来处理。

说完双职工家庭,再说第三个层次,是些家里困难的邻居。这样的邻居大都是家里子女多,知青下乡政策出台之前,一旦子女们陆续长大成人分配工作,就苦尽甘来,挣工资的多了,干吃饭的少了,家庭多年的亏空和拉的饥荒都能快速清偿,可后来知青下乡政策推行后,一家只能有一个留城的,只是吃饭的嘴陆续少了,挣得钱没增加,扭转家庭经济窘境的周期变长了,这样的家庭,大多没有自行车,戏匣子会有,北京人甭管多穷,人穷志不穷,照样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上这些都是七十年代初的状况,等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突然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邻居们开始有了电器的概念,首先就是电视机,从9寸黑白的到12寸黑白的,从国产的到日本进口的,然后就是彩电,先是18寸的,然后19、20寸的,再就是21寸平面直角的,日本的最流行,什么日立的、松下的、三洋的、东芝的、夏普的,最牛逼的是索尼的,也有一些德国的德律风根和法国的汤姆逊,不过这些在市场上不常见,都是有背景的邻居通过特殊渠道搞来的。

18寸彩电,承载了那时多少家庭的欢乐

再就是盒式磁带录音机,先是“半头砖”,只能录放,没有收音机功能,牌子是日本的三洋和夏普,要一百多块,纯粹是个玩物,一般家庭不舍得买,虽然只能录放,那已经很炫耀了,通过磁带,大家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感觉那个好听啊,天籁之音,开始还没见过原声带,都是转录的,还用最好的磁带,日本TDK的和SONY的,后来就是收录机,三洋的、夏普的居多,从三洋的高低音两个喇叭到大小四个喇叭,音质越来越好,其中三洋双声道两个喇叭收录机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其时风行喇叭裤和迪斯科舞,加之美国科幻电视剧《从大西洋底来的人》主角麦克戴的蛤蟆镜开始流行,大街小巷常有新潮的年轻人戴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随着收录机放出的舞曲跳着迪斯科,现在想想挺搞笑,多现眼啊,可当时看着真羡慕。

最经典的“半头砖”,三洋录音机

收录机的收音功能也很强大,带调频,可以收听电视伴音,晚上听电视也不错,还能录下来。后来各家儿开始攀比,加之国产的也陆续上市,价格便宜了,邻居们陆续都买了收录机,买时还挑呢,不要带电平指针的,要带LED电平指示灯的,两排指示灯,随着音频闪烁变化,挺科幻,上档次。

最经典的双声道三洋收录机

与之同时进入普通邻居家庭的是电风扇,起初是台扇,后来都觉得落地扇更显豪华,就流行起了落地扇,上海的华生和山东龙口的金龙落地扇最受欢迎,一个物美一个价廉。

这东西现在看着像垃圾,当时代表了豪华

电扇之后,以前大家不敢想的洗衣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先是单缸的,只能洗,就省了用搓衣板的功夫儿,其它的人力环节一点儿也没少,不过那样儿大家也心里乐开了花,操纵机器受累和亲自洗受累,感觉不一样,等有了双缸洗衣机,一边洗,一边甩干,情况就好一点儿,但仍然需要操作进排水、拿进拿出,也不省事儿。

上海的水仙双缸洗衣机,曾经可炫耀的品牌

洗衣机之后是电冰箱,开始是单开门,后来是双门,这东西对普通家庭的邻居们来说,有冰箱真不错,虽然那时到菜市场买菜很方便,冰箱也就放个剩菜剩饭或者自己做个冰棍儿啥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空空如也,可毕竟方便了,大家喜欢的进口牌子是日本的东芝和日立,国产的就是北京的雪花、上海的双鹿和苏州的香雪海,不过这东西用起来开始有点糟心,家里住房面积都不大,人口又不少,冰箱是个大件儿,必须放到家里平时接待客人最显眼的地方,上面要盖上一块台布,放上一束花才有面子,和床距离不远,到了晚上就遭罪了,特别是国产冰箱,压缩机那个闹啊,噪音太大,一会儿像开锅,一会儿像拧开水龙头,一家人都睡不好,好在那时人们也皮实,很快就适应了,冰箱的噪音好比催眠曲,据说冷不丁半夜冰箱要是坏了,全家人都能被安静“吵醒”。

这种双门冰箱看着不错,噪音也“出色”

电冰箱进入各家之后迅速风靡的是录像机。但这东西一直没完全普及,不是家家都买,撑死了有三分之一的邻居买了,倒不是因为价格高攀不起,是家里有年轻人、喜欢看港台影视的才买,那时录像带要么去租,要么互相借着看,都是些港台影视剧,除此之外,虚荣心很强的人也会买,不看不用,摆着也是个面子。

当时日本的录像机就是科技的象征

最后一个大件儿就是摩托车,邻居们各家也没普及,一来是需要考驾照,二来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喜欢,三呢是确实贵,国产合资的嘉陵50cc无级变速价格还凑合,嘉陵本田70CC和重庆雅马哈80CC以及轻骑铃木90cc就贵了,顶好几台冰箱彩电呢,黄河川崎250CC就更贵了,进口的甭说了,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从五六千到上万,这对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人来说是天文数字,除非买免税的,能省一大半儿,可只有回国人员才有免税指标,有指标的要么自己用,要么卖给别人赚个差价儿,凭什么平白无故的让你捡这个便宜,再者这东西要是图虚荣买了不骑也没地方儿摆,呲牙咧嘴的太占地方儿。

这是嘉陵50和重庆雅马哈80,无级变速操控简便

现在看,如今这些都不叫事儿,可那时是天大的事儿,民以食为天,从嘴里省出来的东西,都是大事儿,所以叫“大件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件”时代的哈尔滨记忆
那年代人们对三大件的向往
当年你父母结婚用的时髦物件,你见过没?
80年代,“三转一响”4大件,有钱人才能出得起的彩礼,哪4件?
烟标上的“三转一响”
上世纪70年代的“三转一响”都是指啥?放现在值多少钱?看完懂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