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邦死后的权力分配
刘邦死后的权力分配
  
  泪痕春雨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从小到,最好的朋友。
  
  刘邦让卢绾当燕王,大约只是一个过渡,换而言之,刘邦希望在关键时候,可以在卢绾的配合下,兵不血刃的把燕国削了藩。但是,卢绾既然成了燕王,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利益。
  
  当刘邦率军征伐陈狶时,卢绾似乎有三种选择。
  
  所谓的上计,就是死心塌地臣服刘邦,换而言之,视燕王之位为草芥,关键时候会主动把燕王之位让给刘氏家族成员。
  
  所谓的中计,就是和刘邦阳奉阴违,换而言之,与陈、匈奴实现某种联合,让刘邦永远无法腾出手来削自己的藩。
  
  所谓的下计,就是与陈联手打击刘邦。总而言之,天下绝不是你刘邦家的天下。所以,我卢绾要号召功臣集团,一块夺回应该属于你们的权力、地位。
  
  基于人之常情,卢绾是无法选择上计的。因为,一个人既然已登上了王位,而且继续努力,就有机会保住王位,他怎么会随便放弃王位呢?
  
  基于当时的力量对比,卢绾也无法选择下计的。因为,在刘邦已控制局势的背景下,以卢绾与刘邦的关系,他自然不会公开与刘邦决裂。
  
  所以,卢绾就选择了中计。于是,卢绾希望自己可以在匈奴、刘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总而言之,他实在不希望失去燕王的地位。
  
  等刘邦知道卢绾阴谋叛乱的消息后,已病重的无法亲自率军征战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派樊哙率军进攻燕王卢绾。
  
  刘邦为会派樊哙率军平定燕国呢?就我理解,是因为当时的刘邦,已病得无法亲自率军了;所以,他只能派一个得力的下属去率军平定燕国。但是,派谁比较合适呢?如果能力而言,从经历而言,应该让曹参最为合适。
  
  问题是,卢绾是刘邦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平常也并没有表现足够的野心,一旦翅膀硬了,都敢和刘邦分庭抗礼。如果让曹参等人出去率领军事主力进攻卢绾,曹参等人一高兴,与卢绾玩起无间道,那可坏事了。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刘邦实在等于抱着柴火去救火。
  
  现在的刘邦,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子又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在卢绾阴谋叛乱的背景下,再让一些居心叵测的功臣率军事主力出去征伐卢绾。万一发生意义,关东六国故地,就有可能突然脱离汉帝国的。
  
  要知道,曹参等人,从前与刘邦就是朋友关系,现在却天天给刘邦磕头跪拜,肯定就会觉得非常憋怯,你让他们再继续给刘邦的儿子这样,内心估计会更憋怯。
  
  关键是,秦之失鹿,谁腿长、谁跑得快,谁就会得到这头鹿。而曹参等人,从小说与刘老四(刘季)一块长大;刘老四身上种种神迹,曹参等自然清楚,那都是胡编出来的。什么刘老四的妈让龙给奸污了,什么有人曾看到刘老四头上有五色祥云或龙形怪物。那都是扯淡!
  
  面对此情此景,刘邦哪敢随便让曹参之类的去平定卢绾呢?
  
  刘邦让樊哙平定卢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樊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从这层意义上,樊哙也是外戚集团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基于樊哙的利害关系,樊哙自然会拥护惠帝继承皇位的,更会支持惠帝为代表的汉帝国,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
  
  汉帝国的权力格局,现在基本上已定型了。那就是外戚、皇族、功臣集团三足鼎立。
  
  帝国的权力,总的来说,是皇族占据地方主要权力;外戚、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政府。
  
  外戚无法危及刘氏江山,因为,在中央政府,他无法一举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他更无力应对强大的刘氏诸王。
  
  功臣集团也无法危及刘氏江山;因为,在中央政府有强大的外戚集团制约着他们,在地方,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制约着他们。
  
  刘氏诸王也无法危及刘江山。因为,在地方上,刘氏诸王相互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因为,皇位只有一个,诸王造反,无非是换一个刘氏皇帝罢了。这对普遍诸王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利益刺激。而且,就算他们能达成共识,他们也很难打败由外戚、功臣集团联手控制的中央政府。
  
  刘邦最初派樊哙率领军事主力平定燕国叛乱,大约是因为他对功臣集团有着深深的不信任。但是,很快刘邦就发现一个事实。外戚无法威胁刘氏江山,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中央政府无法一举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无法应付强大的刘氏诸王。现在,樊哙控制了强大的燕代军事集团;如虎如狼的吕后又作为惠帝的监护人。这样一来,如果外戚突然轻举妄动,刚建立的汉帝国,恐怕随时都会砖崩瓦解的。
  
  因为,樊哙控制着地方上的强大军事集团,外戚集团自然对应付地方上的刘氏诸王,会产生某种自信;因为,吕后作为惠帝的监护人,外戚集团自然对把握机会,一举控制中央政府的功臣集团产生某种自信。这样一来,以吕后那种如虎如狼的女人,如果突然想不开,非要窥视刘氏江山,后果自然非常可怕。
  
  史书上,对于刘邦突然对樊哙动杀机。归于某个无名之辈的谗言。
  
  “当初,高祖病得厉害,有人谗毁樊哙,说,樊哙与吕氏结为私党,假如有一天皇帝不在人世,他们想起兵诛杀赵王如意的亲属。高祖听了之后大怒,用了陈平的计谋、、、、,”。总而言之,让陈平和周勃到军中,把樊哙杀了。
  
  对这段历史,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吕后是什么人?樊哙是什么人?一个无名之辈,真敢对刘邦献谗言,让刘邦杀樊哙?这也太夸张了吧。
  
  要知道,当时的刘邦病的要死了,那个无名之辈对刘邦说这种话,不怕自己会死的很难看吗?
  
  对这段历史,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陈平只是奉命行事去杀樊哙,而且还擅作主张,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押回了长安城。就是如此,陈平也怕吕后突然杀了他。而那个对刘邦献谗言害樊哙的人,竟然一直安然无事。这也有些太不可思议了吧。
  
  刘邦之所以对樊哙动杀机。恐怕主要原因,就是源于外戚与功臣集团的明争暗斗。
  
  那个对刘邦献谗言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张良。除了张良,我们实在无法想象,有人敢对刘邦献这种谗言,更无法想象,他对刘邦献了这种谗言之后,还可以安然无事。
  
  汉帝国的整体战略,一直都是张良策划的。汉帝国建立后,张良表面上一直超然于世外,但汉帝国的整体战略布局,依然是张良的掌控之中。
  
  处于张良的位置,他永远也无法置身于世外的,因为,在特定的时刻,各大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都会自然而然的求助于张良。而当这些人找上门后,张良显然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张良看到,帝国整体战略上,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大漏洞。而自己一出面,就可以堵住这个可能让帝国翻盘的漏洞,张良自然不会置身于世外的。
  
  而且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刘邦对帝国整体布局的人,恐怕也只有张良一个人。
  
  更主要的是,如果不是张良那种大佬,一个人犯下这样大的罪行后(差点把樊哙弄死),估计是无法逃过吕氏姐妹报复的。
  
  刘邦在病危的时候,让樊哙率领军事主力平定卢绾。有意无意的打破了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就有可能会轻举妄动的。
  
  事实上,刘邦让陈平、周勃二个联手,十万火急的把樊哙的兵权解除了。
  
  但是,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依然有着蠢蠢欲动的计划。
  
  据史书记载:
  
  刘邦去世后,过了四天,吕后还没有主持为刘邦发丧。吕后与大臣审食其商量说:“那些将领和高祖皇帝一样,从前都是平民百姓,如今北面称臣,为此常常怏快不快。现在要侍奉年轻皇帝,不全部族灭这些人,天下不会太平。”
  
  有人听到吕后和审食其的谈话,将他们的话告诉了将军郦商。郦商去见审食其,对他说:“我听说高祖皇帝已经驾崩,过了四天还不发丧,你们想诛杀全部将领。真这么做,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统率二十万大军正在平定燕地、代地。此时听说高祖皇帝驾崩,将帅们都要遭到杀戮,必定带兵回乡,进攻关中。大臣们在内叛乱,诸侯们在外谋反,天下灭亡,就可以翘足等待了。”
  
  审其食听了郦商的话,认为很有道理,连忙入官向吕后陈述了郦商的话,吕后也认为郦商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接受了郦商的意见,放弃诛杀全部将领家族的想法,立即为刘邦发丧,并颁布命令大赦天下。不久,新皇帝汉惠帝顺利继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刘邦派陈平、周勃紧急解除樊哙的兵权。郦商的这番分析,可能产生的震慑力,就没有那样大了。
  
  们可以想象,如果燕代的军事集团被樊哙掌握着,郦商还敢用这种带有威胁性的词语劝说吕氏吗?估计不敢了。事实上,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功臣集团发现吕氏一直密不发丧,更有清洗功臣集团的意思,恐怕就会选择先下手为强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外戚势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有磨刀霍霍的迹象,功臣集团哪还敢坐以待毙呢?
  
  因为,在刘邦临死前,陈平、周勃火速解除了樊哙的兵权,所以,功臣集团有足够的自信,让外戚集团认清形势,总而言之,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对谁也没有好处。
  
  功臣集团劝刘邦打击樊哙,绝不是简单的为了争权夺势。因为,秦帝国的历史,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邦突然死了。吕后以樊哙控制的军事集团为后盾,利用大家不知道刘邦已死的空档,假传圣旨清洗政敌,功臣集团恐怕就会死伤狼籍了。就算功臣集团为了自卫,选择先下手下为强,也会把帝国中央政府搅得一片狼籍。
  
  这样一来,刚刚建立的汉帝国,恐怕也会步入秦帝国的后尘的。换而言之,上层争权夺势一片狼籍,最后帝国将会走向何处,谁也无法确定了。
  
  面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当功臣集团选择向张良救援时。张良应该不会选择置身于事外。
  
  当然了,以张良身份,只需要在在看望刘邦时(当时刘邦身体不好),有意无意的提示一下刘邦,就可以了。总而言之,现在帝国的整体权力格局,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剩下的事,就是刘邦与功臣集团之间的事了。
  
  其它人,显然都不敢去劝谏刘邦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处于权力格局内部的人去劝说刘邦,刘邦首先会怀疑他们的动机。换而言之,你叫我压制外戚集团,是不是为了方便你们扩张权势啊?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刘邦就很难清醒的看待相关问题了。
  
  张良一直超然于世外,所以,张良劝说刘邦时,刘邦自然不会怀疑张良的动机。因为,处于张良的位置,与刘邦的利益是一致的。换而言之,他们都希望帝国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因为,张良早已置身于世外了,所以,无论权力格局怎样调整,都不影响张良的利害得失。当然了,前提是,汉帝国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如果帝国上层出现大火并,张良也可能会被殃及池鱼的。
  
  陈平之所以选择不杀樊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削弱外戚的权势,而不是火并外戚。
  
  刘邦之所以选择下令杀掉樊哙,很可能是因为,陈平等人为了避免刘邦犹豫不决,所以说了一些对樊哙极为不利的话。比如,据传闻说,吕后与樊哙已有了某种密谋。
  
  从过去的十多年历史去看,皇帝并没有什么神秘的。
  
  因为,大家都亲眼看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汉帝国政府一直都在神话刘邦,但是,对刘邦知根知底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大家都也知道,人人都有帝王相,只是地窄人多轮不上罢了。换而言之,机会摆在面前,人们难免都会想入非非的。
  
  所以,刘邦在巩固皇权时,一方面是通过政治宣传,让大家相信天命所归的传说,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巧妙的权力布局,让别人无法窥视刘氏皇权。所以,当他听到外戚集团有种种密谋时,难免会十分着急的。因为,处于刘邦的位置,他自然知道,有樊哙在外,外戚集团有种种胆大妄为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陈平的目标,是代表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共同瓜分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他没有选择杀樊哙,也没有选择打击吕后。而是选择了单刀赴会,亲自去求见吕后。
  
  陈平的这种选择,与从前刘邦去赴鸿门宴并无本质区别。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吕后当时选择杀陈平,陈平肯定没有活命的机会。但是,陈平知道,在当时的权力格局下,吕后绝不敢杀他的。
  
  后来,吕氏家族就在陈平的密谋下,被周勃、刘章率军灭了满门。
  
  在当时的背景下,无论外戚集团,还是功臣集团,都会清晰的看到,如果双方选择火并,恐怕只会好过了刘氏诸王。因为,在中央政府内部,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水火不容,地方上强大的刘氏诸王,纷纷率军前来勤王,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恐怕不是死于双方的内哄,就会死于刘氏诸王的进攻。
  
  于是,双方很快达成和解。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作为惠帝的监护人,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但是,因为惠帝本人就是成年人,所以,吕后所掌握的最高权力是一个不完整的最高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萧何(后来是曹参)握有相权,陈平处于权力中枢(陈平被任命为太傅),周勃、灌婴、郦商等人握有军权,足以牵制外戚的权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邦欲杀樊哙的真相是什么?皆因平衡被打破,汉帝国危在旦夕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血色九月——杀戮,杀戮(二)下——江南水
刘邦明知道吕雉不会放过戚夫人,为何不让吕雉陪葬?说出来别不信
刘邦二次创业,临终遗憾教训深刻,也让后世开国之君引以为戒
刘邦为何要杀樊哙?真实原因让人惊讶,老谋深算的他在算计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