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T-T 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讲座:ST-T 改变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 ST..T 改变在异常心电图中最多见。一般综合性医院所查出的各种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约占 50% ST 段和 T

波代表的是心室复极过程任何影响心室复极的因素都能引起心电图 ST-T 发生异常改变。

1.ST-T 改变的分类

1. 1 根据病因分类

 


 

 1. 2根据发生机制分类

 

1. 2. 1 原发性 ST-T 改变 指由于心肌状况异常使心室复极异常而引起心电图ST-T

发生的改变。临床常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

1. 2. 2 继发性

ST-T 改变指因心室除极异常继而造成心室复极异常所引起的心电图 ST-T

改变。临床常见于心室肥大、束支阻滞、心室预激、室性激动、起搏心律等。

1. 3 根据心电图形态特征分类

           


 

  2. 心电图 ST-T 的正常范围

  2.1 ST  正常的 ST 段多数位于基线上但亦可有一定程度的上、下偏移。ST

段向上偏移称为 ST 段抬高, ST 段向下偏移称为 ST 段下移。ST 段抬高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V4 ~ V6, 不应超过 0. 1mV。在 V1V2 导联 ST 段抬高不超过 0. 3mV, V3 导联不超过 0. 5mVST 段下移 aVR 导联不超过 0. 1mV, 在其他导联都应不超过 0. 05mVST 段的正常时限为 0. 05~ 0. 15 秒。ST 段改变包括 ST 段的下移、抬高、延长及缩短。

 

2. 2 T 

2. 2. 1 T 波的形态正常 T 波的双支常常不对称前支较缓慢后支较陡峭顶端较圆钝。

2. 2. 2 T 波的方向正常的 T 在Ⅰ 、Ⅱ、V4 ~ V6 导联直立, aVR 导联倒置。在Ⅲ、aVLaVFV1V2 导联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 V3 导联多为直立。若 V1V2 导联 T波倒置, V3 导联可以出现浅倒置、低平或双向。但 V1V2 导联 T 波若直立, V3 导联则不可以倒置否则异常

( 3- 1)

 



2. 2. 3 T 波的振幅正常的 T 在Ⅰ、Ⅱ、V4 ~ V6 导联 T 波不仅应直立其振幅也应不低于 R波的 1 /10, 否则称为 T 波低平。如 V1V2 导联 T 波直立其幅度不应高于 V5V6 导联。

 

3. ST-T 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上 ST 段、波的表现超出以上范围时称为 ST-T 改变或 ST-T 异常。引起 ST-T 改变的病因繁多 Levine 不完全的统计约 67 种。从心电图形态特征看多数 ST-T 改变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依此判断某种疾病这部分 ST-T 改变称为非特异性 ST-T 改变但有部分 ST-T 改变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可提示某种病因能协助对某种疾病的诊断从而被称为特异性 ST-T改变。显然后者对临床更有意义故下面主要就该部分做简单介绍。

 

3. 1 特异性 ST-T 改变 心肌缺血是引起 ST-T 改变最常见,

也是最重要的病因。心肌缺血所导致的 ST-T 改变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部位及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呈不一样的表现。一般说来心肌缺血最易导致相应导联出现波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 T 波直立心外膜下 (或透壁性的心肌缺血时,T 波倒置。心肌缺血除可引起 T 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 ST 段改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引起 ST 段下移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引起 ST 段抬高。若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则引起缺血部位心外膜导联出现ST 段下移、波倒置。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 ST-T 改变多数不具有特异性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 ST-T 改变基本相同。然而心电图 ST-T 若出现以下特殊形态改变时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了故而在其ST 段或 T 波前冠以“缺血型”、“损伤型”之类名词。

 

3. 1. 1 缺血型 ST 段下移 心电图特点 ST 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 05mV;  ST 段与 T波有明确的分界点 下移的 ST 段持续时间 > 0.08  ( 3- 2)。此 ST 段改变多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故称为缺血型 ST 段下移.

 




3. 1. 2 损伤型 ST 段抬高  ST 段呈弓背向上型显著抬高。反映心外膜下心肌损伤见于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脏外科术后等 ( 3- 3)

 


 

3. 1. 3 缺血型 T 波改变 心肌缺血可使 T 波表现为直立高耸和倒置两种,前者提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提示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①双支对称 底部变窄③不论直立与倒置顶端变尖波与 ST 段有较明确的分界点。其中双支对称、底端尖锐的倒置 T 波称为冠状 T  ( 3-4), 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也有学者把上述两种 T (直立和倒置均称为冠状 T 波。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深倒置的 T 波都是心肌缺血。其他还可见于心肌病 ( 3- 5)、心肌劳损( 3- 6) 及脑血管意外 ( 3- 7) 等。不过经仔细观察这些倒置 T 波要不双支不够对称要不伴有 Q-T 间期延长等其他心电图改变再结合临床表现应该不难鉴别。另一方面心电图正常或无 ST-T 改变亦不能排除心肌缺血。临床存在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甚至少数病例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却表现正常或仅有轻度的ST-T 改变。故需正确认识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3. 1. 4 单向曲线指抬高的 ST 段与其前 QRS 波群及之后直立的 T 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位于基线以上的的弓状曲线 ( 3- 8)。有学者将抬高的 ST 段与其后直立 T 波相融合形成的图形也称为单向曲线如图 3- 3  V1 ~ V3 导联。单向曲线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早阶段。

 



 

 

 

3. 1. 5 ST-T 鱼钩状改变 R 波为主的导联 ST 段呈下斜型下移, T 波负正双向或倒置, ST 段与波融合形成一形似鱼钩状的波形且常伴有

Q-T 间期的缩短。见于洋地黄类药物作用 ( 3- 9)

 


                                                       

3. 1. 6 帐篷状 T   T 波双支对称基底部变窄顶端尖锐形似帐篷样改变 ( 3- 10)。见于高钾血症。

 


3. 1.7 继发性 ST-T 改变 因心室除极异常导致心室复极异常继而引起心电图发生 ST-T 改变。即在 QRS 波群形态时间发生改变的同时出现的 ST-T 改变 R 波为主的导联 ST 段下移, 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S 波为主的导联 ST 段抬高, T 波直立 ( 3- 11)

 


 

3. 2 非特异性 ST-T 改变  ST-T 改变超出正常范围但其形态改变不具备特异性不能据此判断某种疾病的 ST-T 改变 ( 3- 12)。在心电图

ST-T 改变中非特异性 ST-T 改变占大多数。

 

来源:心电图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电图讲座:ST
【动态心电】曾春芳老师: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分析及意义
【张新民老师心电系列】第三讲: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早读 | 看到ST段抬高就诊断心梗,这种情况你想到了吗?
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问题
千呼万唤,心电图下篇来啦……心梗、心肌缺血心电图这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