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三个月内消失

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三个月内消失

(2010-04-09 15:19:42)

    货币政策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变数最大也最难以把握的经济政策。如果说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那么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难以把握。自从2008年底我国确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货币投放量超常规地剧增,在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在我看来,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难以为继,最晚在三个月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将消失。我之所以把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概括为消失而不是淡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淡出是一种事先有预警的退出,而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不会事先有预警。第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一个客观的纠错机制,2007年底,我们确定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1月,我在首都经济学家座谈会上就做出推断:这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会超过半年。果然,在2008年6月中旬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这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失踪了,一直到这一年的年底,才正式宣布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今年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我认为也会采取2008年的方式,即不会公开宣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而是不再提及,一直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可能公开改变提法,对货币政策做出公开的重大调整。

    我之所以断定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在三个月内消失,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去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发生了严重变形,特便是去年的货币政策已经不是什么适度宽松而是绝对宽松,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产能过剩甚至严重过剩的行业和部门,流向了价格已经严重扭曲的房地产业,使得本来就已经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本来已经扭曲的价格更加扭曲。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已达到2亿吨,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达到10亿吨,多晶硅的产能已经是全世界总需求量的两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在建项目仍然源源不断,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将日益显现。为了保8,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托住了本来已经开始单调整的房地产价格,并且通过给房地产业的巨额信贷,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去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了25%,上海房价上涨了150%,北京房价在去年暴涨的基础上,仅今年一季度就又上涨了128%。高房价正在吞噬30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成果,并且成为加大社会两极分化与社会不和谐的重大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已经走偏的货币政策就已经在所难免。

    二是,通胀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重大隐患,这是中国经济现阶段运行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由于去年以来的巨额贷款大都投向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因此今年的翘尾因素将会逐步显现。2月份,在存在春节长假的因素下PPI仍然有大幅上涨,表明我国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已经不容忽视。近日,国际油价与铜价都创出了一年多来的新高,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现实威胁。这种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与国内泛滥的货币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很可能造成我国通胀的迅速形成与快速发展,使得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现实性,迫使货币政策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二季度的加息很可能已经难以避免。

    三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周期,即由政治周期带经济周期的时期。还有两年半时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因而在这个时期中,地区与地方的发展冲动都往往会高于其它时期,政绩工程与政绩GDP都会难以避免地卷土重来。这已经不是一种假象与设想,而是已经初露端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居高不下,各地纷纷开始大干快上,湖北省推出的12万亿投资已经成为典型例证。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那么刚刚走出低谷的中国经济很快就会进入到过热的周期,产能过剩、产业畸形问题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化解,相反可能更加严重。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最近一个时期接连推出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的最主要功能是催生资产泡沫,这种与经济运行规律不相符合的经济发展发式也应该尽快调整,否则就会留下难以理顺的重大隐患。

    在我看来,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在三个月内消失,而且也不能排除在今年年底货币政策再度从紧。今年的年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大大高于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股票市场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性行情也是很不现实的幻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货膨胀对经济来说一定是坏事吗?
什么是从紧货币政策?
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
在未来5年内,一百万存款和一百万房产,哪个更保值呢?分析一下
调控或将加力前景仍然看好
量化宽松政策加大全球经济不平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