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象视界]北宋官窑?探秘“张公巷汝窑”的千古谜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连续两天探访东京中央的库房,今天我们继续为朋友们分享前不久的河南汝窑文化之旅!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发布的上篇:

【大象视界】从故宫到清凉寺,用心触摸汝窑的正确方式!

说到汝窑,今年6月,香港佳士得隆重推出了一件“疑似汝窑”!大象在预展现场仔细上手盘玩了一下,请看图!

对于这件和汝窑极为相近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有所不同的宋代青瓷,佳士得的展签对其的标注十分清楚—— 北宋 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长方盘!

我们在之前一篇推送中提及过, 如今存世的所有汝窑器形都可以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发现对于的瓷器残片标本,而这种长方盘在清凉寺汝窑窑址也有类似的出土!但至今并并没有发现汝窑长方盘整器传世。

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出土的汝窑素烧长方盘(残)

北宋 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长方盘 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

这件青瓷据佳士得提供的信息为藏家1990年中后期购于日本。通过这个细节放大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盘呈长方形,四角均向里倭,通体施豆青釉色,底面有支钉,汝窑常见的支钉数除了水仙盆6支钉外,大多为3支钉和5支钉,而这件张公巷青瓷为四枚支钉,较汝窑的芝麻钉,这个支钉更为细小,而且形状为椭圆形。釉面呈细碎的开片状,有着不同于汝窑的玉质莹润感!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先生撰文认定其符合张公巷窑的特征:

“作工考究,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釉呈豆青色,釉面开细碎纹片,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感。从造型和胎、釉特征看,此长方盘应为北宋末至金代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产品。”

同时,吕成龙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张公巷窑和汝窑类似,在产品特征上带有明显的官造性质!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要晚于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窑址,直到2000年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汝州老城区被发现。

大象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由于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古代不同,清凉寺汝窑窑址位于平顶山市管辖的宝丰县境内,而张公巷窑址则位于汝州市的老城区。张公巷窑与清凉寺窑地理位置相近,两窑相距大约20公里,都是位于古代的汝州境内。那么,除了清凉寺的汝窑,在宋代的汝州地域,是否还存在着另一处专为宋徽宗定制的官方窑口呢?

甚至有学术观点认为,从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杭州老虎洞官窑三者的关系来看,张公巷窑很有可能就是从未发现窑址的神秘的北宋官窑!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这次的河南汝窑窑址考察团离开宝丰清凉寺,便继续探访了位于汝州市城区的张公巷遗址!

相较宝丰清凉寺窑的声名远播,张公巷窑尽管置处汝州闹市,却显得要静寂的多,沿街并没有标识,若不是刻意寻访,很难在诸多民宅中觅得。因为深藏闹市,窑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基本都压在居民区和城区道路下,勘探工作进展缓慢。2000年张公巷窑偶然发现于一处民宅改建,2000~2004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对此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89平方米,发现窑炉、作坊遗址,获得窑具、瓷片标本等近万件。此次,我们前往的是其中一个由居民宅挖出的小探方窑址。

穿越近千年的土层,我们依旧清晰可见坑中掩埋的大量青瓷片,据此,河南省考古研究员孙新民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

这种有意识地挖坑集中掩埋残次品的做法,不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 ,而见于杭州老虎洞窑,被认为是官窑处理废弃品的方法。同时 ,汝州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器,造型端庄大方,制作工艺精细,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 。因此,汝州张公巷窑场的性质应属官窑 。

——孙新民《汝窑张公巷的发现与认识》

张公巷窑址发现的匣钵

在张公巷窑址发现的匣钵相比较汝州地区其他临汝窑口的匣钵精细的多,成为认定张公巷窑具有官造背景的又一个现场证据。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匣钵,品种多样,制作普遍精良、规整,每件匣钵的底部和边沿处都有碱土,其目的是防止匣钵粘连,增加匣钵使用次数。匣钵使用次数越多,产品成色越好,成本越低,并能防止产品落渣。其桶式匣钵底部往往有圆孔,这些圆孔起到缩小窑内温差和提高产品的成品率的作用。汝州四乡遍布临汝窑,其匣钵制作粗糙,品种单一,基本上都是装碗用的漏斗式匣钵。而张公巷的匣钵和临汝窑匣钵完全是不同风格,显然是官办窑场。

——朱文立、朱钰峰《张公巷汝官窑及前期窑址的发现》

学界对于张公巷窑址为“官窑”背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在汝州市文庙的汝瓷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更多张公巷窑出土的青釉瓷片,这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学习资料: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里的张公巷窑出土的青釉瓷片标本

我们在现场用微距镜头拍摄了一些细节图,供朋友们参考:

开片的质感

极强的玉质感

不同于清凉寺汝窑的支钉

胎色相比较汝窑的香灰胎更白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新民比较了汝窑和张公巷窑的几点异同:

其一,相较汝窑的香灰色胎,张公巷窑青瓷胎色泛白,胎体也较薄;

其二,汝窑中支烧的器物以外裹足为主 ,支钉细长如芝麻状,张公巷窑瓷器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者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其三,汝窑瓷器的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 ,汝窑器物表面的开片分为两种,一种为冰裂纹,另一种呈鱼鳞状。张公巷窑瓷器的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手触有光滑感,器物表面的开片较汝窑瓷器细碎、显著;

其四,两者的器形也有所不同。张公巷窑的盘口细颈瓶 、鹅颈鼓腹瓶 、堆塑莲纹熏炉 、套盒 、盏托等不少器形 , 与汝窑同类瓷器均有一定的差异 ;而花口折腹圈足盘 、葵口折沿平底盘 、椭圆形圈足盘 、四方平底盘和敞口小壶等器形 ,则为汝窑所不见 。

北京故宫吕成龙先生则认为,目前所见张公巷窑青瓷的造型有碗、盘、碟、盆、洗、壶、瓶、熏炉、盏托、罍子、枕、器盖等。汝窑青瓷中常见的钵、盒、凸弦纹三足樽等,在张公巷窑青瓷中尚未发现, 这或许与张公巷窑遗址发掘面积的局限性有关。

同时,吕成龙先生在撰文中引述了张公巷青瓷和汝窑瓷片经过科学鉴定后的不同:

“科技工作者对汝州市张公巷窑青瓷和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青瓷进行测试分析后发现,二者胎、釉的化学组成存在较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呈现高铝低铁、钛特征,这可能是张公巷窑青瓷胎体可以做的相对较薄和胎体颜色较浅的原因之一。在釉中硅含量方面,张公巷窑青瓷釉高于清凉寺村汝窑青瓷釉;在釉中铝、镁和钙含量方面,张公巷窑青瓷釉均低于清凉寺村汝窑青瓷釉。”

台湾藏家陈发贵

和我们一同探访张公巷窑的河南汝窑考察团成员陈发贵先生上手瓷片后忍不住概叹:张公巷窑青瓷的质量绝不在清凉寺汝窑之下,甚至更好!张公巷窑瓷片上手有和田玉的玉感,只可惜现在理解它的人太少了!

汝窑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陈发贵先生个人甚至提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假设:张公巷窑烧造温度高,胎骨比较细腻,所以比较不会开片,因此他甚至怀疑台北故宫的无纹水仙盆就是张公巷窑青瓷。

台湾藏家陈憬耀夫妇

和陈发贵看法一致,河南汝窑考察团成员陈憬耀先生上手瓷片后也认为,张公巷青瓷不会输给清凉寺:

张公巷的撇口盘、折沿盘、洗子,你可以看到做工是比较精细的,土胎也比较薄,有宋代文人的风格,很秀很雅。可能张公巷的窑温烧的比较高,釉料配方不同,或者烧制青瓷经验比较丰富,所以你在博物馆看到它的东西都比较有玻璃质感,这跟清凉寺有比较不一样的区别。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展出的一件青瓷盘

(东京国立的展览将其定为北宋汝窑,日本私人收藏)

同样陈憬耀也认为目前的一些传世北宋青瓷中有些就是张公巷窑出土的:

因为张公巷目前开发比较少,要说很全面性的了解,还需要以后的考古来佐证。但是我觉得传世汝窑当中甚至有东西是张公巷的东西,比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一件青瓷,那件东西有可能是张公巷的,但是我没有上过手,但是因为从照片上面来判断,玻璃感重,而且比较偏黄偏绿,而清凉寺比较浊感,偏蓝偏青。

由于张公巷窑在2000年后才被发掘,并且窑址的挖掘研究工作还有很多没有完成,加上极少有传世的整器,因此学术界对于张公巷窑青瓷的研究仍然显得有一些不足。在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大约只有大英博物馆的一件近乎完整的亚历山大碗被普遍认定为张公巷窑青瓷。

此碗原为英国银行家及艺术收藏家威廉.克莱尔利.亚历山大(1840-1916)之旧藏,由其后人于1920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因此而得名“亚历山大碗”。

接着我们继续为朋友们放送北京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展出的张公巷窑青瓷标本:

对于张公巷窑是否就是北宋官窑,目前学界有着极大的争议。

持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一说:

2001 年和 2004 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素烧瓷片,素烧瓷片的大量存在正符合北宋时期的官窑烧造是遵从宫廷“有命则烧,无命则止”的规定,即平时将产品素烧好,放置留存,等候宫廷下令才再行烧造。在金兵即将占领时,这些待烧产品来不及烧制成瓷,所以全部打碎就地掩埋。发现地点、青瓷片的品质和素烧瓷片的存放等方面充分说明,张公巷窑乃是北宋时期的官窑窑址。关于其烧造年代,依南宋叶《坦斋笔衡》的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推测,当始于政和( 1111 ~ 1118 年),烧造了 16 年。

——汝瓷博物馆朱文立《再说汝窑张公巷》

2001年我第一次到汝州看到张公巷窑址就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看了出土的碎片,很希望能进一步发掘。我为今天终于看到发掘而感到非常高兴。围绕张公巷最主要的是年代问题,通过看其造型、釉胎,进行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随便简单地说是官窑的东西。在年代确定上有两条,一是传承问题,从清凉寺到张公巷再到南宋官窑,有其传承的关系。二是使用者的问题。其产地、场地不一样,从瓷片器型上看,作为官窑它能代表皇帝的审美品位,反映了新一代皇帝的审美观点,从釉色、胎土、造型气势上和徽宗皇帝审美品位是合拍的。2001年我看到时,就推断至少是金代以前的。如果说是官窑,只有北宋才有,不可能是金官窑,金皇帝没这个品位。张公巷是北宋官窑这个结论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伊藤郁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

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造型看,特别是折腰碗等继承了晚唐的风格,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当时是风行的,我判断应是北宋的,具有唐、宋窑的特征。要进一步弄清北宋官窑,找到完整的器物还要进一步发掘,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持张公巷窑为金元时期窑场一说

最关键的问题是时代的断定 , 比 T4 ④层时代要早的 T4 ⑤层中出土有许多金代中后期的遗物 。则第 4 层的时代肯定要晚到金代中期以后 ,根据笔者对地层中出土的青瓷以外器物的观察 ,其时代甚至可以晚到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H88 开口于 4B层下 , “打破南部第 5 层”其时代势必晚于“形成时间不早于金代”的第 5 层,即 H88 最早也是金代的 ,排除了是《坦斋笔衡》中记载的“政和间 , 京师自置窑烧造 , 名曰官窑”的北宋官窑的可能性。……尽管 H101 开口在第 5 层之下 , 但也没有证据可以早到北宋。因此发掘者报告:“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在北宋末到元代初年”。而实际上其定为北宋末的依据是非常薄弱的。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 秦大树《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

持不存在北宋官窑一说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认为北宋官窑并不存在,官窑就是汝窑,因为汝窑的年代也在北宋晚期,皇家没有必要设两个窑址 ,再说开封没有瓷土和釉料, 不具备烧造瓷器的基本条件, 河南的窑址都分布在京广线以东有煤 、有水、有釉料的浅山区。

——桂娟:《张公巷就是专家苦苦追寻的北宋官窑?》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头所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上的这件张公巷长方盘,在2012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拍出了过2亿港元的价格,但这件同样有着北宋官造背景的顶级青瓷以800万港元的底价上拍,却仍然不幸流拍。

大象要说的是,在拍卖会上,流拍往往并不是坏事。一件古代器物的市场价值往往和其对应的学术研究深度密切相关。由于刚刚所说到的一些原因,张公巷窑青瓷还需要更多的考古挖掘和学术研究,如果未来,对于张公巷窑的研究有着更大的突破,这件青瓷盘的市场价值何止是800万港元,或许远远不止8000万港元吧!

无论张公巷青瓷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北宋官窑”,大象个人认为,有几点我们是能够肯定的。1、它和汝窑处于接近同一时期的汝州窑系。2、两者同样有着明显的官造背景。3、相比较汝窑传世整器有数十件,如今能够大致认定的张公巷窑接近完整的传世品就那么三两件,它比汝窑稀少得多!4、无论从胎、釉还是器形看,它是我们所见到的最美的北宋青瓷,不在汝窑之下!

谜一般的张公巷窑,期待未来的考古学术发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大象视界】实地探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汝瓷的七大悬念,民间究竟有无真品?
【汝窑研究成果】汝窑的分期与北宋官窑辨析
究竟何时遂命汝州烧造青窑器?
汝州张公巷窑研究
《宋瓷之旅》第二篇 玉润天青话汝窑(下)
瓷器解| 析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