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五十三代虔祖分支大宗子身份的辨正

野老题记:近来野老发掘出一批杭州仲氏族谱资料,特将里面的一些记载公之于众。
明朝中期杭州族谱资料记载:……五十三代宗子策,官南京評事,徙居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


而野老翻阅《卞里志》与仲家浅《仲氏族谱》发现:
对于五十三代“策”,修于明朝中后期的《卞里志》的记载是“元顺帝时为南京评事”,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卞里志》记载的地位为大宗子。
而修于清末的仲家浅《仲氏族谱》却加上了“后留甘州又迁曹州”的记载,众所周知,变成了小宗,大宗子变成了“福”。

野老细读相关材料后,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略谈一下对于虔祖分支世系紊乱的一点看法。

 

依据《卞里志》、明朝中期杭州族谱资料,虔祖分支在元朝灭亡以前的大宗世系无疑是这样的:
四十九代虔
四十九代虔
五十代仲衒
五十一代仲惕
五十二代仲集
五十三代仲策,元顺帝时为南京评事,徙居杭州。

 

因元末群雄逐鹿,在南京评事任上的大宗子(虔祖分支)“策”不得已避居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此后因为长年战乱不止、出仕元朝的经历、明代严酷的户籍制度等等原因,导致明朝定鼎后,“策”祖后裔被编为浙民,留居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至天顺年间,五十八代“璡”再次取得功名,为官一方,遂顺运河北上去山东寻祖,途径济宁南十四图遇“瑶”祖(吕之父,铨之祖),出族谱示之,自大宗子“策”(虔祖分支)因战乱下落不明后,济宁族裔世系严重紊乱,“瑶”祖(五十八代)重见族谱,如获至宝,当下抄录备载,既留下了南北合谱的千古佳话,也使得北方宗亲的族谱世系再次明晰。

 

此后(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为了表示对儒家的尊崇,决定封孔、颜、曾、仲的后裔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寻访至众所周知的仲氏故里(济宁),“瑶”祖之子“吕”,因谱系明晰,自然被封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此后,“六十代铨,万历二十年被知县谭好善立为宗子主卞里祀事;六十一代则显,万历二十一年八月被山东提学佥事周应治立为宗子主卞里祀事;六十二代寅亮,天启六年十二月山东提学参议项梦原立为宗子主卞里祀事。”以上皆是瑶祖后裔。

 

一直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五十三代虔祖分支大宗子策祖的弟弟符(五十三代大宗子策祖下落不明后,此支在战乱之际零落为编民,后裔口耳相传,讹写作“福”)的后裔六十一代仲于陛前辈,向衍圣公孔胤植上书,于是仲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次宗子之争爆发了,结果是众所周知,“符”祖的后裔六十一代于陛前辈取胜了,于崇祯十六年得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过程毋庸讳言,因为残暴的封建帝王的掺和,这次宗子之争后果是极其惨烈的,现在我们从小宗东支族谱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小宗东支在六十代和六十一代之间出现了大面积的断层,很多六十代小宗东支的前辈“不约而同”的绝嗣了,仅存的少数后裔大都迁离山东。这应该算是仲氏家族千年不遇的大悲剧了。

 

此后六十一代于陛前辈后裔监修《仲志》《仲里志》的时候,自然将大宗世系从五十三代修改了(有兴趣的可以对看《卞里志》与《仲里志》里的大宗世系),由于仲于陛前辈的后裔主持编纂了二十多卷的大宗《仲氏族谱》(而不是当年杭州仲氏寻根的瑶祖后裔),原本的五十三代大宗子“策”祖就被遮蔽了(因为仲于陛前辈的后裔压根就不知道五十三代大宗子“策”定居杭州,只有当年接头的“瑶”祖和“璡”祖才了解内情),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其他的地方的后裔来济宁寻根,为了广收族众,“策”祖的谱注上便被加上了“后留甘州又迁曹州”数字,“策”祖摇身一变,又成了甘州、曹州后裔的始祖,真正“策”祖后裔反而被遮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谱牒知识】家谱中常用词语(上)
楚字辈分宗亲传承考证世系图表谱录
全球华人陈氏宗亲总会分享:义门陈氏宗谱第三卷宗族文化
沈万三后裔世系分支图考
陕南曹氏谱序
从上坪小水村外迁的朝佳公后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