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树大根叶繁
来自   晚晴四合院网    作者   陌上人家   发表于2016年3月17日

                                 树大根叶繁


                             陌上人家

      什么是家?什么是乡?什么是国?原本就有不同的解释。在一些青年人看来,家就是父母、爱人、房子和车子。乡和国只不过是家的扩大。在我看来,就自然因素讲,家乡也好,家国也罢,人、土、房都固然是要素,但是却忽略树。家、乡、国都和树难以分开,树林也是家乡和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没有树木,同样国将不国。这个看法,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而是有翔实充分的经典依据。
                                  (一)
      打开《辞源》,古代往往将“家”和“巢”划等号。两性结合成家,至今人们也喜欢将家说成“爱巢”。是的,人有家犹如鸟有巢。古代人家,也像搭窝的鸟儿一样,曾将爱巢一度筑在树上。《韩非子》等书就有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兽。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因结巢树上,使民安居,有巢氏被尊为圣人,推而为王。那个时候,人树鸟共家园,人和鸟为邻,人和鸟都住在树上。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家便从树上搬了下来,成为地上的千家万户。但是并没有离开树,各家各户,必定在房前屋后,栽上树木,树冠如盖,遮风挡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少时,院子里的大枣树,是父亲所栽,树龄比现在80多岁的四姐还大。院子里的大榆树,是祖父所栽,鸟在树上搭窝,人在树下乘凉。仍然是人树鸟共家园,人鸟为邻居,人住在树下,鸟住在树上。院里的大树高过房檐,离乡时先看到房,后看到树;回乡时先看到树,后看到房。
      我游过日本,整个日本国土,绿草如茵,环境清幽,森林覆盖率很高。日本国重视林木保护,一般只栽不伐,导游讲如果实在需要,哪怕是砍伐一棵树,都需要日本内阁审批。日本工业和民用木材,只能进口不能动用自己的森林资源。据说过去大至公用建材,小至饭馆筷子,都是从亚洲和世界各国进口。日本侵略中国,大肆掠夺中国森林资源。他们砍光中国一个又一个山头,1969年我在长白山锻炼时,在深山就发现大批日本未来得及运走的木材。
      树大根必深,树亡家则危。曾几何时,日本推行“三光”,掠夺我国森林资源,遭到国人的反抗,他们将木材推下山沟,破坏运输线,阻止日本人盗伐盗运。经过长期奋战,终于赶走侵略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在山区劳动时听当地老人讲过,日本人盗伐时,大批覆巢的鸟儿,黑压压一片,扑向盗伐者。日本人开枪轰鸟,鸟儿却毫不畏惧,前仆后继,越驱越多,似有神助。鸟儿和抗日游击队一样,上演了人鸟合力保卫家园的惊人一幕。
                                     (二)
      树,不仅是家的组成要素,也是村庄的基本构成,绿树蓊郁才像家园,才像村庄。那年我从焦作去洛阳,途经小村,不经意间见村口招牌赫然为“虢”字,顿时肃然起敬。春秋时,假途灭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小村无他,除了房子就是树。村庄被树木包围着,远远望去,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绿岛。树木参差,苍翠碧绿,使得周秦古村落生机勃勃。百鸟啁秋,就是这座绿岛的小夜曲。悠远的历史,更使我浮想联翩;绵延的古树,书写着村庄岁月风流。
      故里以树命名,称之为为桑梓。桑为桑树,梓为梓木。人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为了穿衣,家家植桑。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桑是为养蚕织衣,种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麻代表农事,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道出了唐代耕织发达。而梓树高大,成材很快。可盖房子做家具。所以,伍子胥被赐死前遗言:“必树吾墓以梓,令可以成器”。桑与梓,作为产业传给后人。为纪念先人恩德,《诗经·小雅》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后人也云:“乡禽何可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梓成了故里的代称。
      乡中里社,更以树木命名。《尚书·逸篇》记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论语·八脩》也记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等。周有以树封国的,如桧国,杞国等。晋代王宏在《后汉记·明帝纪上》中说:“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虽然当时的“中国”概念和今天不尽相同,但古人将树木上升为乡里国家高度,确是不争的事实。至今,我国一些地名还保留着以树为名的称谓。如柳州、梨树、桃源、枣庄、榆次、大荔、梅县、桐柏等。这里提到的的松、柏、桑、梓、栗、槐等树,都是国树。
      人们的乡愁具有不同形态,或为一座老屋,或为一座山丘,或为一汪碧水。现在我的乡愁,则是几棵老树。由于棉花广泛种植,少时家乡虽然还有桑树,但寻常的却是杨柳。村头的柳树,依水而长,葱郁一片。其中几棵,树高冠大,为路人遮风挡雨。离乡时,父母在柳树下为我送行;回乡时,父母在柳树下守望接儿。2012年清明回乡为父母扫墓时,老远就望见村头那棵老柳,似乎像当年父母那样在迎接我,当即深情写下《离乡忆》:“衰柳恭迎认此身,别时黄绿未摇匀。泪含方怯爹娘见,不敢回眸举步频”,道出了离乡时的复杂心结。
                                      (三)
      在文学家笔下,情爱是永恒主题,大树往往是情爱的见证人。自从史家有了对“相思树”和“连理枝”的记载,大树又是情和爱的当事人。植根中华沃土上的故乡的大树,和情爱生死契阔。生死相依,生生不已。久远的传递,穿越中华5000年,是情爱历久弥新的永恒见证。
      研究一部罗曼史,情爱讲究凭信。我们祖先定情的信物,不是价值不菲的金银戒指,而是树上的果实和树下的石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史诗记载的分明。《诗经·周南·桃夭》将情爱和树木的关系,说的更加明白具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最生动具体的诠释:多情的女子在桃花盛开之时,遇见了可以示爱之人;在桃树果实累累时,与心上人喜结良缘;在桃树枝叶繁盛时,他们生了一群儿女。这是爱情忠贞的千古绝唱。
      情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先河,从来都是福泽永久的。古人之爱,总是和结婚生子互为因果。不仅关系到婚姻当事人的幸福传递,也寄托了家人亲友的诸多期盼。婚恋时男方为女友插头石榴花,隐喻着从此拜倒在石榴裙下,天长地久的爱情炽热如火焰。结婚时婚床堆满红枣花生石榴,隐喻着早(枣)生贵子,多子多福,子子孙孙,福泽绵长。这种情爱,像生于幽谷的参天乔木,深深植根于民族无限的繁衍中,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命土壤中。
      如同松柏之长青,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便有树,有人有树的地方便有情爱。这种情爱是超越时空生死的。我在崇山峻岭中,见到相距一米的大树,挨近纽成一棵。粗粗壮壮的外形,酷似埃菲尔铁塔。从山根窜出,直插云霄。传说是古代两个相爱的男女定情时所栽。两人百年偕老,他们所栽的树冲破“爱的距离”,相拥相抱,长成一棵巨树。他们之间的一纸契约,演绎成饱经风霜的地久天长,成为世人仰视的楷模。也招来大批游人驻足,一些青年男女在此拍婚纱照,一些夫妇树前合影留念。熙熙攘攘,经年不息。
                                       (四)
      大树犹如始祖耄耋。 在中华广袤肥沃的土地上,我见过很多千年老树。如嵩山的将军柏,九华山的凤凰松,黄山的迎客松,台湾的阿里山神木,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树等。葱郁生风,英姿焕发。尤其是黄帝陵,巨柏闻名中外。如轩辕柏,相传为黄帝手植,高20,胸围7.8,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历经5000多年风霜,至今枝叶繁茂。外国媒体称之为“世界柏树之父”。各地之子民,莫不受其福佑,象征民族繁荣。每年海内外的同胞,千里迢迢来祭扫,守护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
      要讲祖宗缘分,就不能不提山西洪洞大槐树。元末的兵戮、水患、灾荒、瘟疫,使得中原原本神州的膏腴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城邑村庄多成荒墟。”明朝洪武、永乐50年间,先后18次从洪洞大槐树附近强制大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据村里的相传,祖先移民时,一根绳子拴人一串,像犯人一样被押解,沿途移民泪水一路。老人说,家乡人背手走路,就是长途押解绑成的习惯。作为移民后代,1994年到洪洞找到刘氏先祖的牌位,烧香磕头,长跪不起。
      大树的风采在树根、树干和树叶。
      树大根必深。在川藏地区,我见过塌方山体。裸露的树根,从山顶直到山脚下,穿沙绕石,足有几百米长,令人叹为观止。树根在险恶的环境下,也照样生长。常见在山坡绝巅,裂石碎岩深扎,八级台风也吹不倒。西双版纳的菩提树籽,在塔顶生根,根须蔓延,形成根包塔的奇观。树根为枝干提供养分,长期生活在地下,默默无私奉献,被称为“树根精神”。其实,工人、农民、战士等经年累月,奋战基层,托起国家大厦,他们才是民族之根。
      树干粗粗壮壮、敦敦实实,托起一片天。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赞扬白杨伟岸、正直、质朴、力争上游,正是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北方民众的精神写照。这种挺拔向上的精神,正是经过数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险恶的生存环境,铸就了它们的一副铮铮硬骨。君不见,长白山顶的白桦,被暴风雪压的弯弯曲曲,仍不改变蓬勃向上之志?!君不见,沙漠中的胡杨树干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这种不屈的抗争,不懈的奋斗,足以感天地而泣鬼神!
      柳叶似眉,杨叶如掌。银杏的叶儿,则是一柄柄小扇子,点缀了苍穹绚丽。古时没有日历,人类往往根据树叶,判断一年四季。树叶晶莹闪亮,那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葳蕤茂盛,便是夏天风貌;待到一叶飘然而下,人们便知秋天到来了。叶儿是树木和人类的食品制造厂。有些树叶是人类餐桌上的美食。灾荒之年,树叶更是人的救命食粮。秋天树叶或黄或红,灿烂多姿,是树叶涂抹给世间最后一道美丽的色彩。“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其实,人们悲秋大可不必,秋天正是“故林”的蓄势待发。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古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或从军或经商或离乱漂泊,游子离乡,有些就是生死别离。树叶落时,望雁子归来,往往是游子思乡的断肠之时。“梧桐树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其实,树根和树叶相互依存,根深才有叶茂,叶茂才有根深。根为叶而生,叶为根而死。叶是根儿之魂,根是叶的寄托。树叶为大树贡献一生,临终归附树根,化为一捧泥土,滋养赖以依附的母体。树是人类的老师。人老叶落归根,必将倾其一生积累,献给故里亲人,形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
                                      (五)
      树林有重要的经济内涵,成为丰富的文化载体。葱郁的树木,又成了美丽的乡韵。古代圣君贤相治国,莫不在奖励耕织的同时,重视奖励植树。春秋时管仲治齐,规定“能植树百棵使繁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秦皇汉帝,更是重视植树,秦皇东巡泰山令城郭宅旁,“每三丈而树”。为了发展生产,汉初文景二帝,曾九次颁布劝民植树之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古今志士仁人报效国家的情怀。在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却有先进的生态理念。古代士人,都十分重视保护林木的再生。“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宜登斧”。“勿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则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最早的森林保护立法。广泛植树,造福桑梓,是古人,特别是那些封疆大吏的为政佳话。
      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贬到南国边陲,倒也诗文灿烂,政绩斐然。植树造林,在逆境中写下柳氏风流。志士姓柳,与柳结缘。平生又痴爱柳树,又恰恰被贬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带领属下开发边地,殷勤植柳。“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与柳宗元的情况酷似,仕途不顺的苏东坡,平生也极爱植树。“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岗。初移一寸土,锁细如稻种。”他先后被放外任多处。任上带领部属植树。《苏堤春晓》,就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带领百姓修浚西湖,在湖泥筑成的堤坝上栽柳,留下传世的人文景观。
      清代左宗棠率部戍边,沿途见河西走廊,赤地千里,黄沙飞扬,忧心如焚。他命令士兵沿途栽柳,后人称为“左公柳”。戍边植柳,造就了大漠新绿,成为塞外奇观。清代诗人杨昌浚赋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广栽树木,美化家园,更是黎民百姓的情感维系。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还。”李白的的诗,道出了民众对树木的终生牵挂。所寓深情,至今感动国人。现在,正是植树的好季节。你要是想为官一任,造福桑梓,你就带领乡亲广植树木吧!你要是爱家爱乡,你就拿把铁锹,带上水桶多栽几棵树吧!栽种一棵,就增绿一分;栽种千棵,就增绿一片,家国情怀,蕴含其中矣。
                                                                                                                                                                                                                       20163月植树节写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赞美树木的优美句子
拾柴人
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的道理
这4种方法,不动土就能让农田、院落的树木死亡,农民可以试一试
木与石的盟约(二)
零基础国画教程,国画树木不会画?学会这些,足够了!快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