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精临——田小华

田小华 1970年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益阳市书协副主席。作品入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全国临帖展。第四届兰亭雅集42人展并获“兰亭七子”入围奖等“国展”二十余次。

学书感悟

田小华

行书相比其他书体有二大显著特征。一是起笔露锋入纸;考虑到书写的速度与呼应等关系,每字每笔倘如楷书一般起笔笔笔藏锋,收笔处处回锋的话,其行气肯定大为滞塞,远远不如露锋落笔来的直接。这一点上《兰亭序》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二是侧锋居多。古人云:“中以取质,侧以取姸。”中锋是体现字形的质感与线条的力度,而侧锋则是以块面来求得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妍就是妍美,漂亮。2017年有幸在长沙聆听首师大叶培贵先生的书法讲座,叶先生论及行书用笔,讲到王羲之的行书,说他是恨不能笔笔侧锋时,深有同感。其实清代以来,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书大家,与其长期偏重于碑派那种稚拙,雄强而一味的去追求中锋质感有着很大关系。另外握笔姿势的不同,也同样制约了侧锋的表现。有着晚清书坛第一人之誉的道州何绍基,其用龙眼法(亦称回腕法)执笔,这种执笔法,除小指外,其余四指紧扣笔管,腕、肘、臂几乎与肩平行,手腕扭着书写,既吃力也不实用,难怪何曾在自叙中言及:“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而反观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下笔神速疾如风雨,除了赵对章法上的超强驾驭能力外,其对侧锋的理解与运用也是不可或缺。

古人用墨各具特色。比较有名的是清代刘墉好用浓墨,而王文治则喜淡墨,正因此,才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语,这是对浓墨的偏好。宋代苏公亦是好此,谈及用墨,有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眼睛之论。而同期米芾所书《经宿帖》:本欲来日道,月明,遂今曰道耳。寥寥数语,则又是把枯墨效果夸张到了极限。当然这种墨色变化也只是米书中的个例,其实在宋包括宋以前之书,书家用墨也没刻意的去考究,大都写到自我感觉需蘸墨时即蘸墨,至于墨分五彩之说,我总是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太玄,毕竟古人把书写都是当成一种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在自然表述。尤其是信札,除了书写内容,一般来说是无暇去关注和考虑墨色变化。及至明代董其昌,其书画清新恬淡,故在墨色选择上也是追求以画入书,禅意十足的淡墨效果。最后到了王铎那里,才独辟蹊径,执长锋羊毫饱蘸墨水,在绢布上尽情挥洒,点画到处,浓湿相润,淋漓酣畅,给人以满纸烟云的视觉盛宴,涨墨法也由此产生。

从流传于世的近60件米芾墨迹来看,作品风格形式多样,可说一帖一面,但就书写水准而言,则大致以黻与芾为落款作为分水岭,学书者当留意。米芾40岁前皆落黻,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还处于集古字阶段,仔细参详尚有很多的欧(阳询)禇(遂良)痕迹,其字体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擫。如《步辇图题名》《三吴诗帖》《向乱帖》等。而四十后所书,几乎没有刻意为文,一切均是遵循自然书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朝着舒情写性的自由境地在迈进。

《岁丰帖》是米芾42岁在元祐八年(1093),曾经写信给宰相范纯仁,向他呈报雍丘县(河南雍丘)秋天“丰收”的事。全篇纵31厘米,横33厘米。该信札全篇六十余字共七行。整体章法疏朗有致,其中“寿”、“化”、“当”、“无”、“惟”的结体几乎是把米书的欹侧发挥到了极致,而“然”、“明”、“公”、“轴”、“承”、“徐”等字的侧锋在书写中极力铺毫,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与整体风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显得极为和谐统一。不失为米书中的上佳之作。故苏轼有“米书超逸入神。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其推崇若此。米芾亦尝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想来亦非妄语。

米芾《岁丰帖》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13)
书法的随意性
董其昌的行书《答客难》是一手执两笔写成的吗?
曹宝麟行书,不因他动了奶酪说不?当今书坛有几人能临出如此兰亭
吉安市书协主席团网络展之——​王建民
他精研《圣教序》近20年,应用研究性临帖法|领悟结字和用笔之妙,打通临创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