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握五个关键字,让传统课堂向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课堂转变

新时代的来临,要求教育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的学习,从表层信息的获取转向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不能停留在教会学生结论的传统课堂上,而应该向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课堂转变。

如何变传统课堂为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课堂?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和吸收多位专家观点的基础上,我归纳提炼为五个字:宜、疑、绎、忆、移。

宜——目标适宜

依据课标、教参、学情来确定一节课的目标,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即目标要适宜。目标要遵循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构成目标链条。需要提醒的是,课标要求是保底目标,上不封顶。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目标书写要求适宜、具体、可测、分层;目标不要太多,原则上2至3条;目标要体现知识方法、思维、素养多个维度。每条尽量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来书写,尤其是行为动词尽量不要用'理解、掌握'等不便于检测的模糊动词,要用易量化、具体词语来转化。

更高一级是站在思维素养的层面来撰写学养目标。若能把行动方法、学习内容、达到标准及渗透学科素养整合到一块来写会更好。

另外,若能从以往指出知识学习重难点走向梳理出核心概念、关键能力会更棒。

若能制定出目标达成的检测指标、路径、方法就更完美了!

疑——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品位与层次。

1. 评价所设计问题好坏的基本标准

正如一本书中所写:与学习目标直接相关,与先前的学习有逻辑联系;明确设定学生认知水平,并鼓励学生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学习(处理)知识;问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并能引导学生建立本学科、其他学科、生活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的词汇精确而不模糊,适合学生年龄及学科特点。

简单说就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维度);好问题具有确定的内容关注点(知识维度);好问题能促进学生在规定认知水平上的思考(认知维度);好问题具有语言准确性(表达形式)。

2. 主干问题设计策略


有专家总结如下:

(1)深度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隐藏着思维陷阱或者知识混点的模糊性问题,目标直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训练。

(2)深度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体现不同思维方法的开放式问题,目标直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品质训练。

(3)深度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与已有认知冲突或逻辑矛盾的不合理问题,目标直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训练。

(4)深度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在逻辑线索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连环式问题,目标直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训练。

3. 要求教师有如下意识和能力


(1)把握问题设计技巧。

变直问为曲问;变顺问为逆问;


变散问为聚问;变端庄问为诙谐问;


变封闭问为开放问;变统一问为分层问;


变“是什么”为 “为什么、怎么样”;变单一问为综合问;


变学科问为跨学科整合问。

(2)改造传统问题设计。

把找结论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提问不能只为找答案;


设计找过程问题,让学生探究得来结论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


设计找方法问题,让学生通过找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设计找方案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点拔的问题,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用点拔推进思维的继续深入。

4. 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学习要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不能把习题当成问题;问题要有层级和梯度。要逐步减少浅层次、封闭、思维空间小的问题;少采用直问,多采用“曲问”、追问。

(2)问题设计不能碎片化,要指向主干问题、框架问题、核心问题。 若有指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发生的挑战性问题会更好。

(3)问题设计不能随意化,要紧扣课标、单元目标、核心概念确立、关键能力形成来创设问题。

(4)课堂上要减少检查知识理解类问题、管理类问题,多增加鼓励学生交谈和思考的问题。事实性问题少些,程序性问题、策略性问题要多些,更要关注与元认知有关的问题设计。

(5)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关注课标、教参要求;教师要提出或串联问题,最好能把问题按逻辑、因果关系构成问题链,形成问题系统,即从问题设计走向问题化系统设计。

绎——问题解决

面对问题,要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尽量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养。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去解疑、释疑。

关注、研究预设问题,又不忽视、淡化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借助追问、关联,让学生产生新问题;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过程进行梳理、反思,改善与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因此,在本阶段教师要注意:

1.掌握设计追问性问题的十字诀

设计追问性问题的十字决——假、例、比、替、除、可、想、组、何、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追问;


“例”就是让学生举新的例子;


“比”就是让学生比较两个概念或问题的异同;


“替”就是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可替代的;


“除”就是让学生思考“除了……还有……”;


“可”就是问学生可能会怎么样;


“想”是让学生想象各种情况;


“组”是让学生把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


“何”就是六何,为何、何人、何时、何处、何事、如何;


“类”让学生类推各种问题。

2. 关注课堂提问的两个黄金等待期

课堂提问有两个3~5秒的黄金等待期。

第一个黄金等待期是提出问题后要留3~5秒等待时间(候答距),让学生深度思考,不提倡急于举手,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答案是浅层次的或是不全面的,更忌先叫学生再说一遍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黄金等待期指的是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留3~5秒反思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修改、补充自己答案,让其余学生先概括前者发言要点,思考自己的答案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答案有什么关联,还要思考如何有理有据地质疑补充。

“绎”阶段,教师要避免走入误区。正如特级教师崔成林总结道:

发问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满堂问、低认知水平问题过多、问题不分主次、提问时机不当、提问语言不准确;

候答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候答时间过短或过长;叫答阶段存在的问题偏爱集体回答、叫答范围集中、以问代罚;

理答阶段存在的问题有——理答时机不当、理答方式刻板单一、忽视学生情感需求。

总之,借助“绎”环节实现从单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为未来而学,为“事实—概念—主题—原理与规律—理论”的理解而学,为“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的认知逻辑升级而学,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的思维模型层次升级而学。

忆——小结

此要点的基本原则包括:让学生自己小结,课堂上说出来,课后写出来;提倡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小结;建议从三个角度小结——知识、方法、元认知。

课堂小结环节三级跳:

从小结主体看:分为教师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独立小结。

从小结内容看:分为仅对知识点小结,即学到了什么,指向学习内容;对知识点小结外,又对学习方法、学科思想进行小结,即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学习策略即认识策略;对以上两点小结外,还对元认知策略进行反思,即思考解决问题时我积累了什么经验,我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即对认知计划实施监控。

从小结使用的工具看:分为没有使用工具;教师指定工具,如思维导图、鱼骨头图、学习导图、5R笔记法等;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工具。

从总结呈现方式看:分为心里想一想;说出来;写出来再分享,即思维可视化、作品成果化。

移——知识迁移应用

徐鹏先生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变革》一文中指出,迁移主要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两种类型。

在“近迁移”过程中,学生能够关注学科内部的知识迁移,重组积累的知识内容,整合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远迁移”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学科内部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内容,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懂得“何时”“何事”“如何”“为何”运用,实现从“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正是深度学习最大的实践价值。

因此务必要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的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

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的能级跃迁,即“让学习者脱离新知识结构本身的限制,在复杂情境的刺激下,面对更加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所有传统意义上的远迁或高级应用,以及高于知识原始形态的非良构问题的解决,通常这些问题都是真实情境或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来源:变压器王红顺、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这位专家作出2020年课堂改革趋势预判
掌握教学设计“六艺”,让思维真正在课堂中落地
答对教学效率加法,做好学生负担减法
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学习引论
深度学习“深”在何处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的改造与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